浅谈如何创新四川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2014-04-08 13:26
山西地震 2014年3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四川省

卢 婷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四川省成立地震部门以来,就十分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几次中强地震前后,都曾通过电视、报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市、县各级地震部门都增设了地震科普知识专栏,通过当地媒体开展科普宣传。每年“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和“4·22”世界地球日,地震部门都组织街头宣传及举办科普报告会。在2008年之前,建设了省、市、县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90余所。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让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科普教育的意义。如,桑枣中学及震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迫切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四川省地震局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1 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特点

同以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相比,目前四川省地震局正在开展的宣传工作措施主要有以下变化。

1.1 差异化的宣传手段

汶川大地震无疑给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高密度的地震“科普宣传”,这次“科普宣传”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公众了解地震相关信息、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了。对出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首先,明确防震减灾宣传的受众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和学校学生。选择社区作为宣传目标的原因是考虑到社区是家庭生活的载体,社区的和谐安康,是社会安定、文明、进步的体现。通过针对性宣传,提升社区抗御地震风险的能力,使社区人员能从容处置地震危机与灾害,从而达到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选择学生为宣传目标的原因是,学校是开展地震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再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的群带作用。

对于社区居民,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和新兴媒体(互联网)都是其了解信息的主要手段。针对这些对象,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居民的地震科普宣传。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知识、政府的综合防御措施、应急预案,各种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知识、灾害保险知识等。四川局依托“四川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工程”项目,不仅在社区广场显眼位置设立LED显示屏来播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片,还建立四川防震减灾宣传网站,该网站界面新颖,增添了应急疏散演练三维动画、专家答疑等实用性的栏目。另外,省局还计划利用微博等新型宣传窗口实时发布相关信息,以增强群众的防震意识,克服恐震心理,不断提高群众识别谣言的能力,预防谣言的发生和传播。

对于学生,四川省地震局与全省部分中小学合作,创建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立、健全科普示范学校的相关制度,认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四川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工程”项目,在学校设置了防震减灾多媒体教室和LED显示屏,提供防震减灾素质教育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地震局和学校还联合举办相关知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的防震减灾知识,让防震减灾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将准备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专家知识讲座、学生交流心得体会等活动,让学生时时感受到“防震减灾”就在自己身边。同时,鼓励学生就学到的防震减灾知识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学生,充分带动家长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多了解、多学习,从而扩大宣传教育面,努力做到“以点代面,以小代大”,力求实现全社会都关注地震事业,增强对防震减灾事业的了解、认识。

1.2 多样化的宣传形式

(1) 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四川省地震局力求丰富传播渠道的种类。既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又借助网络、户外LED屏幕等新兴媒体。与此同时,四川省地震局更加强了宣传内容表达形式的多元化,丰富了宣传承载的信息量,力求实现“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新酒”两面开花的宣传效果。

基于此,四川省地震局正在制作一套时长达六十小时的抗震救灾系列宣传片。在宣传片的拍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先进性,采用当前主流的拍摄技术以及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紧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主题,充分反映四川省在防震减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其次是实用性,既要深刻反映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如何向社会公众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让社会公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做到通俗化、实用化;然后是科学性,宣传片内容规划及拍摄过程中,充分尊重科学,保证整体内容不出现科学误解,防止向社会公众传播错误的知识;最后是可扩展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防震减灾知识库容也需要有不断扩充的过程,整个项目的内容规划及拍摄应当为今后的扩展留出余地。

(2) 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北川修建了地震遗址博物馆,围绕地震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重现汶川地震的场景和汶川地震纪念3个主题建设,内容包括曾经的家园、无情的灾难、感人的事迹、大爱的力量、生存的智慧5个篇章。将博物馆作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基地,既发挥其地震科研、宣传教育的作用,又为今后抗震救灾、防灾减灾、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借鉴。

(3) 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共制作防震减灾相关的电视专题片97部,书画声像作品255部,电视新闻报道5 088次,电台新闻报道5 269次,地震知识讲座1 284次,地震知识展览2 704次,地震知识竞赛446次,其他宣传活动1 079次,四川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的点击率突破了5亿。这些数据表明,多样化的防震减灾宣传形式使四川省地震局的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电视等主流媒体对公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地震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及时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大量发布,都对后期展开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实用化的宣传内容

桑枣中学全体师生在汶川大地震时有序疏散、科学自救,创下了2 4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的“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正是源于该校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源于该校一直以来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正确科学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源于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背景下养成的优秀的防震减灾素养和科学的紧急避险能力。然而,在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时,在距离震中较远的广东某地,由于学生缺乏防震自救教育和基本的避险常识,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很多学生拥挤踩踏,有的情急之下跳楼,结果造成数百人受伤,3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上述两事例说明,不仅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更要经常进行认真的模拟演练,这样才能使预案在实践中的处理程序、动作要领变成习惯性动作,从而缩短处理危机的过程,降低灾害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为生命的存续争取宝贵的时间。

四川省地震局在防震减灾新形势的大背景下,借鉴以往地震灾害中有效的减灾自救经验,对防震减灾宣传内容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无论是在宣传还是教育的过程中,都着重强调了防震减灾知识的实用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2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初见成效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局结合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特点,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工作。

就2010年四川局联合省科技馆举办的大型地震科普体验展览来说,在成都展出的短短2个月时间内,共有5万多名观众观看,不仅如此,此展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约有8万多人观看了此展,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每年的“5·12”防震减灾日,四川局联合相关单位在市中心设置宣传站点,开展大型街头宣传活动。每年的宣传活动,发放地震科普光碟超过4 000张,宣传资料20 000余份,回答群众咨询上百起。另外,全省地震系统每年在“5·12”防震减灾周宣传活动中,悬挂标语横幅超过4 000条,发放资料400多万份,设立街头宣传点700多处,播放电视专题节目和录像3万余场次,图片展览1 500多场次,各地市、县防震减灾局组织指导各行各业开展逃生演练300多次,数百万人参加应急演练。

为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四川局依托“四川省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工程”项目,对18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5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和39个服务站配置宣传设备,力求让防震减灾知识辐射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大量的数据表明,四川省地震局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传教育的受众面得到了较大的拓宽,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四川局在防震减灾新局面下,结合时代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已初显成效。

3 结语

事实证明,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减灾自救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从防震减灾宣传发展的历程中看到,防震减灾宣传是从无到有,从盲目到有计划,从被动到主动,从“禁止”到“自由”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地震科普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必将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带给人们的巨大损失。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四川省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