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新,王 振,冯瑞银,姜亚东,李 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食品科技学院b.学生处,c.后勤服务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挑战,他们的学习障碍、就业压力、情感危机、经济困难等等以及成长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也日益加重。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在适应社会变革和自我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1],备受高校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结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心理危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突然面临重大家庭变故、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就业障碍等问题时,个体或群体不能正常应对,又不能避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根据甘肃省委党校雷冬梅、唐天旭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中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3]。
笔者依据scl-90自评量表,重新改组编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秦皇岛市5所高校9 2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得出目前在校大学生因子分超过常模百分比分别为:躯体化18%,强迫症13%,人际关系敏感7%,抑郁20%,焦虑11%,敌对6%,恐怖13%,偏执5%,精神病性7%。被调查大学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心理异常。因部分学生保守和逃避的心理,所以对被检测有心理异常的学生数据进行了标准差的检测,可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倾向的普遍反映,数据已提供到相关的学校,可以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重点关注人群和心理咨询中诊断的参照。据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5所高校提供的数据显示,这5所高校共46 335名的在校大学中,近3年因心理危机不能完成学业而退学者28人,5人自杀,有心理表现异常的大学生2 452人,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高校校园和谐的重大危机。
1.隐蔽性
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已成雏形,心理的发展方面远未达到真正的成熟。自我意识的逐步加强,要求社会把他们当成人对待。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多以生理标准处理,超出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水平,导致心理问题常常是隐藏于学生内心,随着问题的不断加剧,在特定的环境和应激事件中才会爆发。如2009年吉林大学的郭力维事件、2011年旅日留学生汪某刺母事件等等。
2.危害性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表现为自残、自杀、致伤或致死、破坏社会公共系统,群体事件等等。目前,大学生自杀已不是个别现象,作为群体生活的大学校园,自杀带来的群体心理问题极大。
3.突发性
与上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隐蔽性相关联,例如校园餐饮涨价、住宿条件年久失修、学习和健身场所得不到满足、校园安全问题等等,潜在的心理问题逐步加剧,群体危机出人意料的、具有不可控性的事件突然发生。
1.成长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追求发展、进步是社会的正能量,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认知误区,导致诸多难以应对的问题。涵盖的方面较多,时段跨越整个大学过程。包括大一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角色转换难以完成,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思路而引发的厌学、适应不良等危机;大二、大三学生对学科设置不理解、课程数量多、学习任务较重,英语、计算机等作为毕业或取得学位的资格的硬性要求等等引发的心理危机;大四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次求职失败或与就业预期反差较大,感到前途迷茫引发的心理危机。
2.人际关系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目前在校大学生“90后”居多,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部分大学生个性缺陷表现突出,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差,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宽容、理解、信任和主动性,集体生活不愿意参加、寝室同学关系紧张,遇到挫折选择逃避,人际之间隔阂越来越大,个体表现脆弱,抗挫能力极差。
3.经济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压力
同一群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经济能力的家庭,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不同,盲目攀比,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国家出台的相关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政策在一些地区难以保证。虽然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兼职打工收入缓解一定的压力,但没有能力和机会或不愿兼职的学生,在经济压力面前感到无助、自卑,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4.两性情感型大学生心理压力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感和性的需求,如不能得到合理的疏导,会导致急剧的变化和转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自己难以控制的问题会产生焦虑和内部冲突。传统教育中缺乏的生理和性教育与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冲突,使许多失恋的大学生在这方面难以启齿、无所适从又求助无门。缺少校园咨询和社会支持系统。此种类型属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隐患。
5.境遇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校园内重大的人为事件或自然灾害,如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蔓延、宿舍发生火灾、校园群殴、偶像幻灭、同学非正常死亡等等,大学生因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压力,极容易产生群体心理危机。对于个体的大学生出现家人突然去世、父母离婚、家庭经济突然破产等突发偶然性事件,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会感到极强的无助感,极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目前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成长和职业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问题和压力[4]。通过教育引导和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逐步渡过的。通过调查发现,因子分超过常模较突出的部分有三方面;抑郁、强迫症和恐怖。与管理封闭、消息闭塞、价值观教育缺少、竞争压力过大有直接的关系。此外,本专科学生也有一定的区别。专科学生就业期望值较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本科生强迫症因子超出常模比例比专科学生高出一倍多。对未来的发展考虑过多,人际关系相对敏感,焦虑程度偏高,导致敌对、恐怖、偏执心理水平也高。
长期以来以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使得家庭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和生活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5]。
在校大学生的喜怒哀乐与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6]。价值观总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评价和选择。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极大,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常见。有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的学生,对意外遭遇采取荒唐的认知和应对措施,导致了畸形的观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交往,发生种种关系。但由于心理年龄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希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认同、接受,与周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旦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是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
由于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青春期性教育薄弱、滞后、甚至空白的情况,使得青少年在性心理、性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相关的性知识和必要的指导。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性的健康和科学的认识,因而心理感到困惑、性冲动感到不安,形成恋爱方面的困扰、单相思,热恋的烦恼,失恋至精神受挫。部分大学生因越轨行为而懊恼、担心,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怨恨和愤懑的情绪,身心俱疲,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或伤害别人的行为。
大多数学生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志愿一般是征求教师和家长的意见报考,但进入大学生后,自身的认识日趋成熟,职业规划倍感压力,困难重重。造成自信不足、屈服于现状、冷淡、敌视自己的专业,得过且过,悲观厌世,导致长期失眠。精神错乱,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经济负担带来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自卑和闭锁、嫉妒心理,不良的人际关系,引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仇视同学、社会。常感到自卑、无助、彷徨,长期累积带来心理异常。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7]。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周期延长、初次就业薪酬减少、就业质量逐年下降,致使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因心理落差过大、压力过大而出现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孤僻等心理危机信号,有的甚至出现焦虑、自卑、人际关系紧张、自闭、报复社会、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
1.政府支持高校建立专门机构
政府支持高校建立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理和后勤保障机构,在专门机构的指导下统一部署,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支持,细化措施,落实具体人员,明确责任,形成常态化的管理[8]。
2.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
第一,制定心理危机预案。制定心理危机预案是危机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管理要充分准备,对处理危机所有的程序、对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危机要清楚。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案。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高校心理危机预案一般包括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准备、现场处置、事后处理、整体性跟进工作以及周围同学心理干预等方面。
第二,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与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成反比,在心理危机发生之前,有制度有措施预先防范心理危机征兆,那么危机发生就会被减少到最小限度。笔者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的人数占总数的17.45%。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制度。建立由学校、学院和学生构成的三级工作制度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校一级领导力量,协调各部门和各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是一切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第三,成立心理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组建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是预防恶性事件的关键,建立由政府、高校、相关院系、学生班级和宿舍组成的五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由主管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成,对学校群体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上报政府部门;相关院系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心理咨询师、学工办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班级管理由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等组成危机管理辅助小组,起到监视、发现和及时上报的功能;宿舍是大学生和其他同学相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当心理问题出现时,宿舍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应在出现心理危机第一时间上报学院领导小组,缓释、化解问题。各级小组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责,保持信息通畅。危机出现时,心理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能快速启动应急的系统程序和处置体系,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管理工作[9]。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同学室友、课任教师、公寓管理人员、家庭、辖区派出所等等,一经发现学生陷入心理危机,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两小时以内)向上级汇报,高校依据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地方公安部门和政府相关机构报告。发现心理危机事件后,重点在于稳定当事人的心理,控制事态的发展,切记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我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心理危机形成和化解过程中始终起着“最高调节器”的作用。大学生要实施心理危机的自救,首先要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铸就承受压力和抗拒刺激的人格盾牌。其次还要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能力、个性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建立真正坚实的自信心。摆脱外界影响,当遇到矛盾冲突时,能独立地面对,保持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和谐统一。最后,大学生要通过调低期望实现自我减压,通过保持乐观实现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合理宣泄实现积郁的有效缓解,通过转移注意实现情感的合理升华。
1.成长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针对大一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角色转换难以完成引发的心理异常或危机,集中开设心理适应、人际交往、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的心理讲座和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这些高危人群列为特殊关爱对象,辅导员、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共同定期关爱,并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备案,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长期对其进行帮助和治疗。对于大二、大三学生遇到的学习、考试以及考研等心理异常或危及,则通过学习方法的专项指导、考试心理教育等帮助其克服学习及应对考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10]。针对大四学生遇到的就业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开展生涯规划和设计辅导,开设专门针对他们的专题性心理讲座和辅导,提高其应对毕业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讲座,组织其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并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
2.人际关系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针对人际关系引发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团结协作的班干部,树立健康进取的良好班风,开展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良好个性,建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班集体。使班集体成为这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和同一班级的同学朝夕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有感情的寄托。在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同时,还要培养和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密切关注人际关系心理危机的学生,了解其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经常与家长和其周围的同学沟通,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产生安全感,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辅导员老师指导建立好宿舍文化,动员宿舍长和宿舍中党团干部带头关爱心理危机的同学,利用好朋辈心理辅导,开展“阳光一加一”活动,使其和宿舍成员关系融洽,增强心理危机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11]。
3.经济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产生心理压力的这些同学,学校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的生活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机制。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强化学生能力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市场联系渠道,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让由经济困难引发心理危机的这些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成立贫困学生社团,让贫困生找到群体归属感,让他们在适当的场合排解不良的情绪,诉说在大庭广众难以启齿的问题,使其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心中郁闷、减轻孤独感和心理负担。贫困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创作练笔等,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12]。
4.两性情感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针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要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加强事前引导和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道德观念。树立纯洁正确的恋爱动机,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互相激励、互相帮助,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寻找终生的事业和生活伴侣。对大学生两性交往中,最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单相思、失恋和婚前性行为,一要辅导员、班主任召开专门的班会,加强两性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把爱情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强扭的瓜不甜”,一厢情愿只能独吞苦果。失恋后要摒弃“毋宁死”、“不成婚反成仇”的错误观念。帮助其分析失恋的原因,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培养其新的兴趣,将失恋产生的压抑感、挫折感升华为奋斗的动力,尽快使其从失恋中走出来。还要使学生知晓恋爱期间出现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要使学生认清婚前性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而且可导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或未婚生育,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压力,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因此指导这些学生通过学习、参加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使恋爱中的性冲动得到释放或转移。二要联合社会、家庭、学校多种渠道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三要鼓励情感型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教师交流沟通,让心理教师清理、舒缓他们的困惑,使他们求助有门。
5.境遇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
针对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对于群体性的事件,高校有关部门要向学生及时发布客观、公正、翔实的信息,争取舆论导向的主动权,避免造成不当舆论,引起学生恐慌和心理危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构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内外安全保护网络,按照事件的严重程度,迅速、妥善、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工作[13]。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思想、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保护相关人员,密切观察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稳定学生情绪。对于个体性事件,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要指导其在“音乐放松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测量室”、“沙盘游戏室”等进行心理宣泄,帮助学生尽快走出突发偶然性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1]张晓群,张力堃.浅谈高校应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现状[J].商业文化,2010(4):312.
[2]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雷冬梅,唐天旭.“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再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1-15.
[4]罗美红,卫婷婷,陈大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内在动机分析及其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295-296.
[5]张金明.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探析及其干预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3(9):58.
[6]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1-3.
[7]韩秀景.赢在谋划:大学生就业自我突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林可.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思考与对策[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1):150-152.
[9]洪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研究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4):86-88.
[10]杜彦杰,刘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三维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4):84-88.
[11]杨芷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统一的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67-70.
[12]石晶.擦亮贫困大学生心灵的天窗——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7):64-66.
[13]黄春蓉,李俊鹏,李丹.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突发性事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