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

2014-04-08 09:39颖,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沿革热河体例

王 颖,杜 鹃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 承德 067000)

清代是我国方志纂修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日趋完备。《钦定热河志》的编修集中了清代和珅、梁国治、纪昀、钱大昕、汪由敦、裘日修、陆锡熊等一批当时的博学大儒,并由乾隆皇帝亲自审定。因此《钦定热河志》在清代官修方志中体现的编纂思想,可以说是对当时方志学领域主流观念的反映。本文试以《钦定热河志》编修背景、体例、史料价值进行分析,以探求清代官修方志的学术思想。

一、编纂旨意与版本

《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奉敕撰。清初,康熙年,热河地区人烟尚少,土地荒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立避暑山庄之后,“聚民至万家”,“闾阎日以富,耕桑日以辟。至于今将百年,屹为都会”[1]。乾隆在《钦定热河志·序》中表示:“当今之时,热河之志,不可不成,则以本朝荷天之眷,百有余年,累洽重熙,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尚,薰陶渐演,不可以辽、金、元之汉臣例之亦理之必然。况我皇祖建山庄于此地,非为一已之豫游,实贻万世之缔构,而顾可无书以垂永久乎?”[1]此序由浅入深地对编纂《热河志》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特命廷臣,肇修舆志”。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和珅,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国治,“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臣等奉敕编辑《热河志》。

据《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年谱》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纪昀以纂修志书扈从热河,这期间有多人参与编纂。据《钱竹汀居士年谱》说:“尚书休宁汪文端公由敦、侍朗新建裘文达公曰修,富春董文恪公邦达,被旨修《热河志》,属居土(钱大昕)与纪晓岚任总纂之役。其秋大驾幸木兰,汪裘二公奏二人,即令扈从热河,就近采访排纂。由此馆中有‘南钱北纪’之目”[2]。乾隆朝侍讲学士曹仁虎《热河怀人》诗注“庶常扈从热河,始于先生暨钱竹汀,以方创辑《热河志》也”[2]。又云:“余承先生后,增订《热河志》体例一遵原书”[2]。可见《热河志》最初由纪晓岚、钱大昕二人任总纂,编写八十卷,首创二十四门的编纂体例,后奉乾隆意旨“增补内容,详加辨正”。《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奉敕撰,旋即刊行,即世所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史稿·艺文志》皆注八十卷。《四库全书总目》编成,刊刻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距《钦定热河志》成书,相差一年,可见最初把该书收入《四库全书》之时,所写提要系根据《钦定热河志》初稿。《钦定热河志·进表》中说:“前兹副稿胪呈,已摩编之略具,继以纶言指示,期辨订加详”[1]。“大纲既得所遵循,余类各加之采访”[1]。“二十四门,州居部次,期钜细之无遗;一百二十卷,类别区分,庶初终之华实”[1]。由此可知,初稿已具有二十四门的规模。“期钜细之”,由八十卷增至一百十二卷,武英殿所刊行者,即增改后之稿。《四库全书总目》对所写提要未加改正。《清史稿·艺文志》虽成书较晚,未按原书,而仍袭《总目》之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注《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敕撰。“各阁书前的提要是根据总纂官修改后《总目》抄写,为什么阁书提要与《总目》并不完全相同呢?主要原因是“由于阁书提要抄写在前,《总目》定稿刊刻在后。“实际上《简目》较《总目》问世的年代早,因此也就发生《简目》初印本与库书和《总目》有出入的情况”[3]。《增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宣统三年(1911)注明:《钦定热河志》八十卷,乾隆二十二年官撰,近年新修《承德府志》更详,续録:殿刊本,乾隆四十年刊本,一百二十卷。

1934年,《辽海丛刊》收《钦定热河志》,跋中说:“乾隆四十六年敕修《热河志》成书,旋即刊行。即世所称武英殿本是也,金毓黻向所见者,仅盛京故宫藏之本,此外则不数数观”。他参比诸书详加之是正。可知《辽海丛刊》重刊《热河志》所刊根据仍是殿本。

《四库全书》收《钦定热河志》(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继承了《隋书·经籍志》以来的传统,分书籍为经、史、子、集四部,史部下设地理类,其中总志专收一统志,都会郡县专收各地方志,在《四库全书提要》序言中,说明都会郡县之属,是“辨方域也”,即辨别各地区域。确认方志入史部地理类,是四库馆臣对其属性的界定,由此可以确定,方志与入杂史类的六朝地记在体例上有着区别,只有收入地理类的才算方志。

纪昀在《安阳县志序》中说:“今之志书,实史之支流。然一代之地志一方之地志,其体例又不同也,故修地志者以史为根柢,而不能全用史;与史相出入,而又不能离乎史”[2]。中国古代地理一直是史学的辅助学科,故《总目》将地方志归入地理类,也就是“史之支流,编修地方志要“以史为根柢”。以史事的志、传、纪、表、等体裁形式,作为修志的基础,但它又不同于史书,还具有地理书的特征。因而“不能全用史”。黎锦熙说:“方志之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3]。傅振伦说:“方志为记述一域地理及史事之书”[4]。因而我们认为《钦定热河志》既具有历史著作的内涵,也具有地理著作的特征,其性质兼而有之。

二、编纂内容和体例

《钦定热河志》凡例说:“此志以热河名者、神皋奥区,銮舆岁莅,蒐狩朝觐,中外就瞻,地重体尊,不可以冠府县之目,故仍以行殿所在为名也。”这表明《热河志》不是一般的地方志,而是清王朝的陪都志。热河以温泉得名,自圣祖仁皇帝肇建避暑山庄,……近奉旨承德府,辖领州县,规制崇闳,今志仍称“热河”。“志书分二十四门,曰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各标小序,谨识缘起”。

宋元以来,方志的编修体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分纲列目,再是纲目并列。沿至清代乃是两者并行。在分纲列目体例之中,有仿照史书纪传体例编修方志,即分志、图、表、传几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类目。《钦定热河志》已命儒臣“博采旁征,区分事类,纂订成书”。由于是官修,编纂学者参加较多,在具体篇目设计中,博采众长,有所变通。备载行宫典制,史实与文献可以考见清帝起居、政治、军事、民族事务等。方志的性质既属史体,它的任务首先要具有“经史”的作用,其内容强调实用,为当时政治服务。纵览《钦定热河志》编撰体例,即看重方志内容的完备,记述的准确,更重视相关文献搜集工作。严于考证,发凡起例,将热河地区各种事物,按其内在联系,归纳分类,融为一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列总序以括全书,分小序以定范围,《钦定热河志》列有:乾隆《御制热河志·序》,户部尚书和珅,梁国治《热河志·进表》、凡例、目录、目录后。乾隆《御制热河志·序》文说明了编纂的宗旨,用来统括全书。凡例、目录后,指出每门别类的缘故,而且说明作小序的必要,增强了志书的系统性。“是书分二十四门……每门各标小序,谨识缘起”。例“志天章第一,至事有所系者,则依类恭载各卷中”[1]。“藩部名王,岁时来辟,施惠、行庆、朝觐、宴赍之礼,于是乎行焉。谨排次年月,为巡典第二”[1]。

(二)说明对事件叙述的先后顺序。《钦定热河志·疆域》小序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余厅改为一州五县属焉。府治本境,如直隶州制。塞上神皋,蔚为都会。兹叙疆域,首承德府,次滦平县,次丰宁县。以境内行宫为巡御时驻跸所,故列平泉州前,如各省府属,以县先州也”[1]。……《钦定热河志·食货》小序说:“热河古为边徼,财用之式无闻。……乾隆四十三年改设承德府,领一州五县,申画郊圻,规模大备。……具列贡赋,税课、食货、户口、冰窖”[1]。

(三)规定叙述的形式,根据史料的详略,规定不同的叙述方式。凡例说:建置沿革,然史志沿革,三代以前无考。……“今所载自周迄明,以列代疆域提纲于前,以所引诸书分目于后,复加按语,以證其是非同异,庶几展卷瞭然”[1]。“建置沿革首系承德属全表,以府州县为经,以历代为纬,复绘周秦以迄明代为十二幅图,参观分合,用资考镜”[1]。“周以前因无具体年代可考,复绘周秦以迄明代为十二幅图,并按年代编纂,用便省览”[1]。志书中的类目小序,层次分明,显示出合理的前后序列,彼此的统属关系。

三、类目设置及原则

《钦定热河志》虽然是热河一府五县之志,但其地因有清帝建造的避暑山庄,“地重体尊”,因而有天章,巡典,行宫,徕远之类目。《钦定热河志》全书列分为志、表、图、考、传等体例。从记述的内容看区域性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反映了鲜明的地方性。志书总纂官纪昀在“目录后”中皆说明了类目设置原则,以“志”为主体。总的看来,它们都遵循了下列原则:

(一)实用性:热河因清帝巡幸驻跸之所,首志天章,“兹之所编,皆幸巡塞外之作”。其中行宫门:“圣祖仁皇帝展巡冠塞旬,肇啓山庄。我皇上敬繩祖武,岁时驻跸。……若夫圣蹟留貽,宸章炳蔚,天文所被,钜细靡遗,敬依类排次,……增辉艺苑已也”[1]。《钦定热河志》的编纂者重视方志舆图,先以图,次以表,挈其纲目。本志书有图、表共180幅,其图160幅,各绘图系说,认为舆图可以“参观分合,用资考境”。其表14幅,“分举大凡,用便观览”。这些舆图、表的使用,加强了志书内容的表达,对文字内容起了补充说明作用。这些内容都突出了地方志书纪实性的特征,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二)仿史性:作为方志主体“志”的体例和内容,这是清代方志学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他们强调“志”乃史体,体例当规史法。清章学诚说“志为史载,全书自有体例,志中文字,俱关史法,则全书中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6]。内容要写这一地区的山川、物产、风俗、人文。“纪”,其要求是把这个地区“古今理乱”之重大事件都“粗具于编年纪”[7]中。《钦定热河志》沿用本纪体记载大事,清楚地表现了“史”对“志”的积极影响。《钦定热河志》中志、表、传、纪即取之正史。凡例说:“引书以正史为据,正史不足,则旁引诸书”[1]。《建置沿革》小序说:“近复改设府,州、县,规制不殊内地,珥笔扈从之臣,亲承指示,得识其山川道里,数千年沿革之迹,厘然可考。兹仿《史记》年表之例,以地为经,以时为纬,为《承德府建置沿革全表》。而周、秦以来,并按代编纂,各系以图,用便省览”[1]。

(三)法古性:方志应以纂辑为主,还是以撰著为主呢?《钦定热河志》编纂者根据实际情况,随其事之宜,灵活处理。凡录正史、一统志、地理书等关键材料,均以纂辑为主,并于各条之下注明出处。“今志仍于府州县下缀旧书名,以详原委”[1]。例:“热河境内,辽、金、元皆置郡县,而三史《地理志》无里可考,方位莫详。今据《元一统志》,考其四到八,所未备者,参以《武经总要》”[1]。另一方面,《钦定热河志》的编纂者,又注重撰著,强调撰著的文字应融会贯通,词由己出。例:“慕容燕始都此,《晋书》未详者,并採《十六国春秋》。辽、金于此设京,元以此分路,辽、金、元三史所未备者,兼採《大金国志》及《元一统志》为证”[1]。同时本志更注重把纂辑,撰著兼而有之,把重要的史料略加概括,使用图、表略,以加强志书内容的表达。

(四)断限之法:是指志书在内容记述纵向时间上的限制,规定每一事件入于体例中的某一门类之中,而又使之不失其所。《钦定热河志》编纂者对此皆能精审。可归纳为:以事物的性质为取断的标准,凡例说:“热河全境,秦汉以来,在边外,为诸部分据,未入内地疆域。至慕容及北魏时,始有以建置可考。今志宦跡人物皆断自晋魏始”[1]。以具体事物存废与否及史料的多寡为依据,按时间的先后为区分,参考旧方志的文法,重新分门别类,其体例谨严,考证详确。凡例说:“热河官制,我朝大备。文职自教授以上,武职自佐领守备以上,次其任事先后,详志题名。至前代官斯土者,岁月无考,别为:‘宦跡’一门”[1]。按其叙述的内容性质不同分入其他各类用“互见”。例:疆域门,“热河全境,旧设五厅。……升热河厅为承德府,余厅改一州五县属焉。府治本境,如直隶州制。塞上神皋,蔚为都会。兹叙疆域,首承德府,次滦平县,次丰宁县。……分系四境,著其方位道里。其以山水名者,互见‘山水’门”[1]。这种断限之法,在清代方志中普遍使用,也为今天修志所取。

四、编纂原则

在修志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而在具体编纂时,又择善而用。《钦定热河志》的编纂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征引博而叙述简。材料在真实可靠、完备详尽的基础上进行精选考证。编纂者取材的标准是先正史,后别史,杂史,地方志文献首选引自旧方志。而对那些未可凭信的材料,详加考定,皆使用“按”,“又按”,“谨按”区别正文。《钦定热河志》征引浩博,叙述简赅。例:建置沿革:“热河全境,设承德府及所属一州五县。其建置沿革,自周秦迄元明,援据史书,旁采碑碣,按代考证”[1]。古迹门:“热河广袤二千里,城邑迁改,碑碣流传,所在多有。……今博考正史,旁引传记,证以碑碣,其有史册所载,按其方位宜在境内,而今无考者,亦不敢略”[1]。“水”门,承德府属全境诸水按《水经注》多少相合。其中古今异名,无从征信者大量地使用了实地调查资料。乾隆撰写《热河考》《滦河濡水源考证》,对《热河志》所引古书,多加考证,纠正了一些古书记载的谬误。“滦河,热河之派脉,经考证于圣裁”[1]。

(二)注明出处,信而有征。地方志既有“信史”之誉,所用资料就应真实可靠。尤其是在据录旧志内容时,重视方志对文献资料保存及征信。《钦定热河志》所取材料详注出处,以资取信。“爰披志籍以研搜,更集图经而校勘”[1]。(一)书名加行文之前。水门:承德府属全境诸水,按以《水经注》多少相会,……自圣朝创建山庄,川涯河渚,半为辇道所经,我皇上驻跸之暇,指示源流,若武列水、濡水之源,钜制新载,征信万古”[1]。(二)在行文后注所引书名或篇名。例:建置沿革二:“《史记·齐世家》互见《匈奴传》,山戎伐燕,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1]。《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

(三)引文或有异说,用按语考证说明,参互同异,注明出处,以凭征信。凡例说:“建置沿革三代以前无考。燕秦两汉时,在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边外,其分併之迹,略有可徵……元魏《地形志》所载,多因前后燕之旧。……然史志沿革,多以汉时内诸县强移于外,殊不足据。……今所载处自周迄明,以列代疆域提纲于前,以所引诸书分目于后,复加按语,以證其是非同異”[1]。例,山门:“就各境所属,分按道理,证以史传所记,取其翔实可信者著之,而今无可考,则约略方隅,江卷附存[1]”,《钦定热河志》中征引了许多古籍,其中有的书今己失传。吴廷燮说:“《元一统志》今己罕觏,是志征引至到道里,卓尔详备,《元志》不泯,于斯焉系”[1]。《四库全书总目》说:《钦定热河志》“并考古证今,辨疑传信,即精且博,蔚为舆记之大观”[3]。

(四)以类相从,按类编修。《钦定热河志》的编纂者,把众多材料在类目、年代,地域的交错联系中融为一体,所记事物,条分缕析。例:建置沿革:“仿《史记》年表之例,以地为经,以时为纬,为《承德府建置沿革全表》”[1]。藩卫:“表其世系,特诏国史馆会同理藩院,采辑各蒙古王公部落事迹,编列表传,追阐成芳,俾垂简册”[1]。故事:“以代相系,以类相从,祛繁复而资参互”[1]。外记:“其盛衰兴废,梗概差存,均藉是可考,亦舆记所不容遗也,爰各标名氏为纲,汇订成帙,与故事门相为表里,互资审核,其事迹旁见例出”[1]。

综上所述,《钦定热河志》编纂原则,皆为叙述内容的需要而定,不仅内容丰富,体例完善,更突出了地方性特色。全书不仅是地方资治、教化和存史的依据,更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在类目设置与结构上,博采众长,分纲列目,以征信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前人的志书体例,述必有据,图文并茂,言简义明,它所以成为清代官修名志这是最重要的。这些编纂原则和方法,是清代以来编修方志成果的结晶,对于我国地方志编修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清]和珅,梁国治.钦定热河志(校点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 [清]纪昀.传世文学·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工商出版社,2011.1.

[3] [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黎锦熙.方志今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5] 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6] [清]章学诚.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文史通义卷八[M].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

[7] [清]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序传.章氏遗书卷二十五.[M].吴兴嘉业堂刊本.

猜你喜欢
沿革热河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