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达意“元曲成章”

2014-04-08 12:41赵智宏拓守玲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曲牌兰州曲艺

赵智宏+拓守玲

宋词达意 元曲成章

文图_赵智宏 拓守玲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鼓”是指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三弦,也是音乐的统称,而“词”是诸多曲牌中非常严谨的格律体,不同曲牌有不同词的格律,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从声腔上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腔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连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兰州鼓子有南腔也有北腔,与单弦清音,郿鄠曲子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传统的鼓子词有1000多个段子,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传统曲目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赞美贺颂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词;三是叙述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据2009年肖振东经过20多年收集整理编著的《兰州鼓子荟萃》,曲牌目前已达100多种,这些曲牌各有其特点,或悲壮苍凉,或喜悦和平,或抒情轻舒,或热烈紧张,不仅擅长表现各种生离死别之情,还善于表现各种英雄气概,真是千啼百转,各显其能。

追根朔源

兰州鼓子主要流传于兰州市西北郊,黄河北岸的安宁地区,地处东经103°34′?103°47′,北纬36°5′?36°10′。东西长19.6公里,南北宽2.7至7公里,依山面河,由滩地、川地、山地、黄土梁峁沟壑区组成,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这里兰州鼓子曾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都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唐宋说

兰州大学李孔熠教授编著的 《兰州简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兰州鼓子不尽是由宋词、元曲、诸宫调演变而来的,它和唐代的讲经、变文还有血肉关系。”当代对敦煌学研究卓有成效的郑振铎、王静茹等学者,在著述中,也曾多次提到鼓子词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明散曲的源流关系。还有人将鼓子词提到了唐代,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枣子时所唱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宋时广泛流传在北方的鼓子词,首先传入安定郡,经过赵德麟加以丰富,然后再传入兰州,又吸取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

宋元说

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田寺)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镇原慕少堂在《甘宁青史略》中沿用此说,称“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田寺)”。《武林旧事》记载说,在宋代就有了“鼓子词”。有专家认为,宋末安郡王赵令畸是鼓子词的首创者;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明确提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肃兰州地区。”

明清说

兰州鼓子词的渊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兰州鼓子,渊源起于清代,出于北平鼓书或子弟书。清光绪年间,演唱兰州鼓子词风靡一时,当时兰州鼓子界的权威演唱场所,以皋兰县衙署门前之茶馆为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调甘军进驻北京。清兵兰州鼓子艺人唐星垣与邢白,随军赴京将兰州鼓子词曲盛唱于北京某会馆或酒楼间。

王正强在1987年编著的 《兰州鼓子研究》一书提出:“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是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一人所始创……”,“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艺——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这里明显存在着产生年代的差异,该书明确提出了清代的道光、咸丰时期。

总之,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兰州鼓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由此可见,始于唐宋也好,繁于明清也罢,至少证明兰州鼓子千年来流传于兰州地区,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兰州鼓子的表现方式

兰州鼓子是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兰州鼓子的主要剧目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兰州鼓子的曲目,近年来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赞颂祝贺之词,《红灯照》、《金城赞》等;其次是咏物写景之言,《石榴花》、《双锁山》、《草原初春》、《杜鹃山》、《仁寿山》等;当然也少不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则是第三类。民间传说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踏河》、《西厢记》、《演功》、《饯行》、《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文钱》、《雨中送亲人》、《韩英见娘》、《白访黑》等。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武松杀嫂》、《林冲夜奔》、《燕青打擂》、《木兰从军》、《平贵探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

另外还有些反映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出于封建文人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陇剧的代表剧目是《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假婿乘龙》、《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等。

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 ,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兰州鼓子讲究合辙压韵,音调抑扬顿挫,音域幽静,旋律清雅,唱腔激昂 。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 《边关调》 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

简而言之,兰州鼓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行腔严格按照兰州语言行腔。

兰州鼓子是 “瑰宝”

兰州鼓子是唯一以兰州地方方言为特点,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对研究地方音乐,研究地方方言都有着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鼓子的现状

兰州鼓子之所以在安宁区传承下来,这与安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兰州民风淳朴,自古便有器乐为伴、自耕育人的习俗,即便是现在,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冬闲、农闲、雨天和节假日,在家庭、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现场,进行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以前,鼓子艺人也在茶社展示技艺,相互切磋、交流,近年来,为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满足听众们的欣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为鼓子艺人创造了许多登台演唱的机会,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街道文化站为了激励艺人们的演唱积极性,还提供了录音条件。为了将鼓子艺术发扬光大,艺人们还参与了省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比如 1983年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在兰州大学主办的“兰州鼓子”演唱会;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民间音乐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与台湾音乐家观摩的兰州鼓子专场演唱会;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库”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

为保护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当地政府从 2002年开始对兰州鼓子搜集、整理。鼓子的传统曲牌约 100多种,鼓子词约 1000多个段子。但这些词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没有留下太多书面的东西。通过访问健在的民间艺人及鼓子的爱好者,工作人员收集到了部分兰州鼓子的原始油印样本、爱好者手抄本及名家创作的唱段。经过筛选整理编辑之后,最终形成了《兰州鼓子词曲选》,其中选入鼓子词83首,按题材来源及内容分类,有“名著名段”22首;“金戈铁马”15首;“古风遗韵”11首;“仁孝祈颂”9首;“痴情红颜”14首;“青楼泣怨”4首;“古曲新篇”11首。另选入鼓子曲谱及新作词曲9首。

兰州鼓子的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兰州鼓子虽然在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的搜集、挖掘中进行着继承和弘扬工作,但由于兰州鼓子这种曲艺形式已不适应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取向,导致爱好者日渐减少,现有的艺人年龄又偏大,这项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衰落、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兰州鼓子传承人简介

魏世发 男、汉族、生于1940年7月。从小受其父的影响在1960年左右学唱兰州鼓子,曾师从段树堂,米永庆、陆应魁等。演唱曲目主要有:《三顾茅菴》、《渔樵问答》、《别后心伤》、《白访黑》等。1983年参加甘肃省电台的录音;参加兰州市政府举办的“兰州2003首届农民艺术节”演出;参加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及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民间音乐演出;参加了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国际会议民族音乐演出。

郑永瑶 男、汉族、生于1950年9月。自幼受其父郑鸿盛的言传身教,还曾求教于著名老艺人段树堂、陈德福、王金山、王雅禄等。从而使他在兰州鼓子的演唱和伴奏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演唱的主要曲目有: 《拷红》 、《别后心伤》、《白访黑》、《武松杀嫂》、《双锁山》、《怀德写约》、《卖花郎》等二十多首。并在演唱之余创作了一些短小的新唱段如 《金城赞》、《五台会兄》等。

猜你喜欢
曲牌兰州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