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晓娟
(西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之一,职业教育是推动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也因此成为高校本质特性的构成部分。 专业化的科学方法的好处是具有最大限度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尽管目前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呼声很高, 但是很难想象没有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其生存的意义何在。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专业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具有它的局限性,即它通常并不为学生提供关于总体关系的见解。市场经济中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亦深深影响着高等教育,大学的专业仅围绕市场的需要而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只限于跟职业的需求相联系。 并且,由于社会对专业训练需求的强劲势头,一定程度上讲,专业化教育加强了社会的离心力。
通识教育打破了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其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重点不在于科目上,而在教育方法和态度上。 专业教育比较着重学科领域的分化和专业知识的深化, 而通识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类共同文化的追求。
通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其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其一,通识教育在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上的功能。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当代问题的关心和洞察力,教会学生运用人类的知识传统来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其二,推行通识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沟通和交流能力。 形象地说,通识教育像一个能量核心,其辐射出的光波能照耀到人格的方方面面,使主体发展出多种能力。 良好的通识教育, 有助于青年人批判性思维、 反思性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其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下或背后发生的事情,并帮助他们找到重新定位的途径。 其三,学生能够通过通识教育培养一些受益终身的兴趣爱好和技能。 这个层次不作为所有学生都应树立的目标, 但是如果学生能通过通识教育得以发现个人某些兴趣或技能,并坚持下去,就可谓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上是实施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 60年代美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兴衰更是从反面揭示了通识教育对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我们高等教育的历史、西藏的基础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藏,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依然带有强烈的应试教育特色。 目前西藏社会面临着现代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双重需求, 西藏高等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扩大化与质量提高的紧急任务。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将通识教育引入西藏高等教育,其初衷是改变贫乏的专业化教育,而非从根本上否定专业教育的合理性。近年来大学加强通识教育的系列课程与教学改革, 重新奠定了通识教育在西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认为应将通识教育作为发展西藏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固然令人感到鼓舞,但新形势下其在西藏高校的推行、实施又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总的来说,第一,从通识教育发展的目标高度看,通识教育理念的构建及其制度化保障问题在西藏教育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在传承西藏优秀民族文化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 作用等问题还存在不少疑惑。 第二,从通识教育实施的现实保障来看,西藏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这必然影响到通识教育的推行力度。西藏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最重要的是,从现有已实施通识教育的西藏高校的实践状况来看,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通识教育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自己的特殊目标和实施途径, 但在发展理念上应该遵从教育的终极发展目标。 西藏通识教育的实施,能够教育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本身的过程,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出路。 因此,推动人自由、和谐地发展才应该是通识教育目标的核心。 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概括、所依据的原则、范畴、光明面和阴暗面等,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价值,一种自由、平等、冷静、谦逊和聪慧的心智习惯。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发展出来的一个经典概念, 但其无疑是具体的社会场合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的产物。 在通识教育的实施方案上,我们既要实行恰当的移植,对国际教育发展中共性的东西进行借鉴和学习,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立足于西藏高等教育的传统与实际,关注的必须是西藏的现实的以及未来的发展。
首先,通识教育在西藏高校的实施,核心内容应该是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的根基性意义。 西藏传统文化中不乏仁爱、人道和人生中美好的、温情的、善良的人文滋养, 正对应着西藏现代大学教育缺乏基本性人文传统基础建设而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需求。
其次,通过实施西藏高校通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信仰与选择进行更多的反思, 增强对种种假想与动机的自我觉醒与批判意识, 使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不断加剧的竞争和变化,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实施的先进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其对历史、哲学、科学、政治、伦理、美学以及其他人类经验和思想方法有广泛了解。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具备全面性和整合性,避免在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筛选上出现过分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应拓宽构成课程的学科范围,精心挑选人类文化和知识领域中最基本的、具有共通性的内容,强调自然、人文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融合。 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实施层次,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西藏高校通识教育公选课进行整合。 从通识教育的理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内容。 西藏高校应梳理和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用通识教育的理念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从而使其成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对各种思潮的判别和鉴赏能力,加强学生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
最后,优化西藏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一要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采用讲授课、讨论课、研讨课、实验课、个别辅导、独立学习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二是建立小课堂教学模式。 西藏高校的普遍现象是大教室多、小教室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藏高等教育重单向讲授、 轻思考和互动讨论的弊端。 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中增强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西藏高校应建立多渠道实施途径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大学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学校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 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西藏高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举办各类报告会、读书会、座谈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和谐校园文化主旋律,主动占领舆论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讨论通识教育的时候,在理念的统一性上,应该把它放在“整个西藏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前提下来探讨其功能,这是讨论西藏高等教育问题的根基和框架。 但在西藏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应依据高校具体校情采取有特色的教育实施方案。西藏高校在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时也应有所侧重。 在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些自己需要的通识教育课程。
[1][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高等教育哲学》[J].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1.
[2][美]弗兰克.H.T.罗德斯,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6.
[3] 张德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