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科学定位和改革路径

2014-04-07 21:33:30刘艳霞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建学报编辑部

刘艳霞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1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经了“拨乱反正、调整恢复”阶段、“启动与全面展开”阶段、“全面深化展开”阶段和“跨越发展”阶段。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1998年11月在扬州召开的高教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李岚清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式总结成了“八字方针”,即“共建、调整、合作、合并”[1]。之后,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便蓬勃兴起。仅1998年一年中,我国就有77所高校合并为31所高校;有161所高校实行了体制划转;有14所高校实行了共建;有39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同时还撤销了办学条件严重不合格的成人高校108所[2]。15年来,我国按照“一年西部,一年中东部,一年民办院校”的审批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依次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截至2013年5月,我国实有新建本科院校共346所[3]。

在国际上,通常根据毛入学率把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6.5%,2011年为26.9%。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可见,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在一些发达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从2003年开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超过了50%。可以说,我国如此大规模、快速度地新建本科院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2 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当中,新建本科院校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些由原来地方高等专科院校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体制转划、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当中,都出现了种种与本科院校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概不赘述,仅对学报建制、编辑队伍建设、内外稿源处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2.1 学报编辑部建制与本科院校不符

有人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比喻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比喻看似诙谐,实则对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处境的无奈。目前,高职高专社会科学学报的编辑部,大都是独立的处级单位,而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还只是科级单位,隶属于科研处、教务处、图书馆等,建制十分混乱。由于学报不被重视,办刊人员不够,办刊经费不足,高职高专学报的处境一直延续到学校升本,并未有所改观。

2.2 编辑队伍不稳定且严重不足

学报编辑部长期不受重视导致了学报编辑部的建制级别低,继而导致了编辑队伍的扩充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校领导不同意编辑部从校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不愿调入建制级别低的学报编辑部工作。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报编辑考虑到自己的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一直抱有“走出去”的想法。因此,学报编辑部面临着既无法引进新人才又无法留住经验丰富的编辑的局面。此外,学报编辑部的岗位设置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编辑部无法把工作分工细化到编务、编辑、校对,编辑往往承担了以上所有角色的工作,这无疑分散了编辑的工作精力,影响了学报的编校水平。

2.3 对内稿外稿处理不当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受此规定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编者还是作者,都认为学报应该主要刊登本校教师的文章,这就导致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内稿的质量。即使学报编辑部施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本校审稿专家也能从专业方向大致推断出作者所在院系,因而在审稿时对论文质量放宽要求。对内稿的“心慈手软”和“特殊照顾”无形间造成了对外稿的不公平。而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如果学报只采用或绝大多数采用内稿,学报的质量可想而知。龙协涛教授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通讯》2006年元旦献辞中指出,高校学报的痼疾在于传统的办刊理念和“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狭隘的功能定位。学术期刊是学术界的公共平台,单位分割、部门分割,都不利于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4]。新建本科学报编辑部要认真处理好内稿和外稿的关系,提高学报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报的层次和品位。

3 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科学定位

著名的经济学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在担任厦大校长期间曾经指出,衡量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二看图书馆,三看学报。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说:“学报是高等学校的脸。”而我国另一位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则更是强调,“要想办好一所高校,就必须办好学报。”可见,高校学报与学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互为支撑和影响的关系,对推动整个学校的进步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报重新进行科学定位。

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科学定位,就是以学校和学报的科学发展为指导,从学校和学报的实际出发,合理、准确、科学地确定学报的办刊类型、特色和目标,实现学校和学报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高校学报的定位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学科型;二是有所侧重的多元学科型;三是联系行业和地方型。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应该立足于实际,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方式,力求实现三个协调发展:学报与学校的协调发展、学报自身的协调发展、学报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1 结合校情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校情具有特殊性:(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在管理方面还处在转制阶段;(2)升本之初学校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上,无暇顾及其他;(3)学校整体的科研氛围不佳,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只有迫于职称压力才会进行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报,理应根据这种特殊的校情重新进行定位。目前,高等人才培养出现了注重通识教育、学科交叉跨越式多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为直接反映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学报,作为高校的窗口,在刊物特色上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也是必然选择。

3.2 结合社会环境定位

在高校面向社会办学、走开放办学之路的大背景下,学报也要面向社会办刊。结合社会环境对学报进行定位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服务行业;二是学校的服务区域;三是学校在高校当中的特色优势。学报编辑部要召开编辑委员会,广泛征求编委意见,在客观分析和评价本校学科专业、科研水平、学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学报进行定位,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没有前瞻性。同时,要避免片面追求门类齐全的倾向,不能把学报办成什么都不精的“杂家”。

4 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改革方向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和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学报的改革既存在一定的阻力,又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和观察,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明确学报建制

高校学报办得如何,与学报编辑部的体制密切相关。按照中宣部1984年4号文件,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1991年6月5日颁布的《科技期刊管理办法》和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要求,对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列入科研编制,按照系一级或校(院)属研究所一级建制,即为处级单位,直属主管院长(校长)领导。

首先,学报乃一校之报,理应直属院(校)长领导,但是考虑学院的历史原因和现状,照顾到大多数院校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其次,学报编辑工作本应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是教师队伍内的不同分工。学报编辑部既然属于学术机构,也就不应该隶属行政机关,因而也就不能像行政机关那样实行坐班制。鉴于此,学报编辑部可实行三个“半”字,一个“统”字,即:学报编辑部为“半处级”级别(副处级),“半行政”部门,“半坐班”制度(弹性坐班制),“统一”归主管院长负责。

4.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1991年发布的《科技期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然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由于没有受到校领导的足够重视,编辑部岗位设置与《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的规定还有很大差距,学报编辑往往集编务、编辑、校对多重角色于一身。只有加大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力度,才能使学报细化分工,编务、编辑、校对各司其职,从而提高学报的编校水平。

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学报的经费支持,使学报在支付正常的印刷费、邮寄费、编审费之外,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使编辑能够每年走出校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4.3 严把内稿质量关,吸引校外优质稿源

4.3.1 内稿

因为双向匿名审稿制遏制不了本校审稿专家对内稿的“心慈手软”和“特殊照顾”,所以学报编辑部可以考虑从校外聘请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建树和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校外审稿专家,开展“校外审稿专家群”的建设。

同时,从政策上采取“鼓励+强制”的办法,吸引校内优质稿源。学报编辑部可以建议人事处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学报上发表,及时展示本校科研成果,并使学报服务于本校教职工的办刊宗旨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申报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中明确规定,至少在本校学报发表两篇论文才有资格申报上一级职称;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计分办法中,提高本校学报发表论文的分值;院(校)级课题至少在本校学报发表一篇论文才准予结题;本校教师为第一作者的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通过审稿后可优先发表,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3.2 外稿

对于校外稿源,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以博士(含博士研究生)、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及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通过审稿后可优先发表,并且每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高水平的“作者群”;力争在以往作者中或与编辑部有联系的相关单位建立联系,逐渐形成“特约组稿群”,对推荐的通过学报审稿的高水平论文,给予特约组稿人一定的物质奖励;发动编委和编辑的力量,向校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约稿,根据作者的影响力、论文学术水平,每篇约稿给予一定的稿费,建立“约稿专家群”。

5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不只是建设新校区那么简单,需要体制的转变、办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各项配套机制的转变,学报也需要在建制、管理体制上有所作为,建设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学报编辑部,实现学报与高校、学报与社会、学报内部的协调发展,而学报的科学发展无疑离不开学校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改革还有待学者和从业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从选题内容、特色栏目方面积极探索。

[1]李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3):31-33.

[2]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探微[J].高教探索,2010(6):31-35.

[3]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1.

[4]董建军.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功能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18-120.

[5]李秀荣,夏玉玲,李聪明.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的SWOT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8,21(6):86-88.

[6]王基林,黄洋.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特色化战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93-96.

猜你喜欢
新建学报编辑部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石油沥青(2022年3期)2022-08-26 09:13:40
致敬学报40年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意林(2019年10期)2019-06-03 16:37:12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