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

2014-04-07 22:49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茶业福建福建省

杨 敏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

杨 敏

(仰恩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基于福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福建茶产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福建茶产业的几点建议:发展虚拟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安全质量,开发有机产品;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强闽台合作,突出区位优势.

福建;茶产业;SWOT分析

1 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产业是福建的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是茶树等山茶科植物生长最适宜的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茶叶生产的先天优势. 福建茶叶的主要产地包括泉州安溪、永春,武夷山市,南平建阳、政和以及宁德福鼎,这些地区茶年产量占全省茶叶生产总量的87%以上,主要茶叶种类有铁观音、大红袍、佛手茶、黄金桂、闽北水仙、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以及正山小种. 福建省茶产业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显示,2012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高达32.1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茶园总面积达332万亩,居全国第五;毛茶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居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茶叶的粗制、精制、深加工及茶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出现了很多茶叶协会,在茶叶的种植和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内众多茶学院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存在为福建茶产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机械设备、道路交通、水电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也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福建茶产业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呈现出了集聚化的发展趋势,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1]. 然而,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全省各产茶区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近年来自全国其他产茶省份的激烈竞争,福建茶产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 福建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S”分析

2.1.1产业资源优势

自然条件优势 福建处在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交汇处,不仅光照、湿度等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土地资源丰富. 福建省全年平均气温20℃左右,降雨量在1 000~2 000mm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78%~80%,年日照时数长,无霜期长达260~320天左右. 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km2,海拔l 000m以下适宜茶叶种植的丘陵山地则占总面积的83.3%,茶树的种植有着广阔的地理空间[2].

茶树、茶类资源优势 福建一直都有“茶树良种王国”的美称. 全省已育成国家级优良茶树种l5个,占全国国家级优良茶树种总数的19.48%,省优良种32个,正在区域试验的品种系列有10多个,保存种质资源多达8 000多份. 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为开发、研制各种名优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 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除黑茶、黄茶外,其他几大茶叶类别如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都有出产,而且产量较大.

人力资源优势 福建人口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346m2,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为1 400多万人,占农村人口总量的51.9%,劳动力非常充裕. 这对于发展茶叶生产这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有利,可以很容易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3].

地理区位优势 福建处于我国东南部,东面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陆地与海上交通,为福建跟内地及台湾建立广泛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 另外,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后,很多海外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投资,为福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1.2科技优势

2009年福建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召开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启动大会,正式宣布了要充分利用福建农业科技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福建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2010年福建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发布福建省首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的通知》(闽科政[2010]21号),正式设立了由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等骨干龙头企业,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推广部门组成了“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2.2 劣势“W”分析

2.2.1茶叶卫生质量令人担忧

由于福建省茶叶企业数量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生产技术普遍比较落后,也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非茶类夹杂物等超标严重,茶叶卫生质量不容乐观. 不仅如此,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也比较滞后,在卫生质量指标方面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及污染物限量项目仅50余项,而欧盟的农药残留限量及污染物限量达227项,日本也达144项.

2.2.2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

福建的茶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基本处于无组织化状态,多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各主要产茶区如安溪、武夷山等地,虽然茶产业整体规模较大,但龙头茶企却较少. 农户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产品以散装或粗包装为主,大多以自家的姓氏来命名茶叶,通过亲朋好友的相互推荐来拓展自己的销路,这样的销售方式很难进行产品的推广和品牌的建立.

2.2.3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福建茶叶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以乌龙茶为例,其出口虽多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中70%左右的销售地集中在邻国日本,如果日本市场出现波动,那么福建的乌龙茶出口将随之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 并且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中,除了铁观音市场覆盖面较大以外,其它茶类主要还是集中在福建省内.

2.3 机会“O”分析

2.3.1绿色消费成为时尚,茶叶需求将会加大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正逐渐成为当前消费者热捧的对象. 作为传统的绿色食品,茶叶的养生价值也让更多的消费者所逐渐认识. 福建是国内的产茶大省,茶叶产量等指标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福建茶产业也将借此发展壮大.

2.3.2相关政策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福建省政府为发展茶产业,在政策制定和引导规划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2007年起,省政府连续举办了3届茶博会,2008年整合了福建省茶叶协会、茶叶学会、茶文化研究会、茶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成立了旨在发扬福建茶乡优势,会员遍及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覆盖海峡两岸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并以此提出了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举措,引领福建茶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促进茶产业更好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012年6月1日福建省又颁布了《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这一切均为福建的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3.3通讯技术与互联网促推福建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存在从产生到衰退的自身发展周期和规律. 如前所述,福建茶产业因为地理优势和先天的禀赋条件已经呈现了集群化的发展状态. 这种地理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就会导致成长“上限”而进入衰退期. 然而,通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为福建茶产业的虚拟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虚拟产业集群的建立可打破地理条件限制,把福建省处于不同区域内的茶叶企业、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茶叶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以虚拟的组织形态整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组织分工让整个集群在组织结构上更趋合理,这将极大提升产业集群的外在竞争力.

2.4 威胁“T”分析

2.4.1“绿色壁垒”继续高筑

加入 WTO 后,“绿色壁垒”继续存在,甚至愈来愈烈. 欧洲、日本等国不仅增加了茶叶限量残留的农药种类,而且在茶产品的包装、检验、标签、认证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 这样势必会不断增加我国出口茶叶农药残留物的检验风险和对外贸易的成本,使我国茶叶出口越来越难.

2.4.2来自于其他地区茶产品的竞争

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发展,其他省份茶产业的迅猛崛起,福建茶产业受到了极大挑战. 云南的普洱、西湖的龙井、黄山毛峰等名优茶叶都无时无刻不在与福建茶抢占着国内外市场. 几年前,国内曾掀起了一场“普洱风暴”,普洱茶成了全国各大茶叶市场的热销茶品,喝普洱茶一时间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2].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常饮茶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种茶的口味形成一种习惯性偏好,比如云南的普洱茶与福建的铁观音乌龙茶在滋味、香气等方面有着较大区别,一旦习惯了某种茶就会长期以它为主饮品. 因此,其他地区茶业的崛起与发展亦给福建茶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4.3跨国企业激烈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进入了中国茶叶市场,例如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该公司尽管自己不生产茶叶,却年销售茶叶达十几亿美元. 由于其较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力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得它总能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的供销份额. 相比之下,福建甚至是国内均缺少强有力的品牌企业与之抗衡和竞争.

3 福建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虚拟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虚拟集群是指基于网络的、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交流手段、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如共同主导和创新技术标准等)为目的和内容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组织在虚拟空间的集聚[4]. 虚拟产业集群通过虚拟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可以更好地整合福建省内不同地区茶产业资源,吸收社会资本并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间的共享和外溢效应. 在福建虚拟茶产业集群的构建中政府应当承担起创建者、推动者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合理进行产业定位,积极参与产业内分工与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一些历史较久,资金、设备、技术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内企业间合理的兼并重组将茶叶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科研各方面资源重新整合,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辐射并带动福建省茶叶产业发展. 这一点可借鉴武夷山市的发展模式,武夷山市的茶业发展已经从单纯的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逐渐转型为以培植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武夷山茶业,近些年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其次,积极改善茶叶产区的通讯设施,搭建产业内部的公共信息平台,把福建省处于不同区域内的茶叶企业、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茶叶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自身以虚拟的组织形态整合在一起,借此来发展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

3.2 提高安全质量,开发有机产品

福建要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茶叶”行业标准和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同时要按照国际标准,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实行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茶叶质量的提高. 前文所述,国内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远比国外的标准低,所以福建茶叶要走出国门,远销国际市场,就不能仅满足于国内标准,而要向国际标准看齐,突破“绿色壁垒”.

3.3 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的转型升级

随着世界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未来的市场在高端茶品、茶饮料、时尚茶饮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零糖、零热量、有机绿色、保健茶饮的需求逐渐加大. 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因此都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3]. 因此,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来带动目前新型茶产品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一方面,通过有效利用茶类交叉特征来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的优化组合,开发出色、香、味、形、品质于一体的新产品,将民族的、区域的、传统的茶业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时尚饮品;另一方面,扩大传统茶叶的应用范围,把它融入到天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迎合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新的消费趋势,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

3.4 加大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形象

首先,积极发挥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效应,构筑区域特色茶业发展核心.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效应的增强,不仅会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集聚,深化与延伸茶产业的价值链条,而且在茶叶种类繁多的国内市场上也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拓展福建茶叶的生存空间,推动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茶叶市场. 其次,继续推进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加强消费者对茶文化的深度体验. 福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产生了“印象大红袍”、“茶恋”、“乌龙小子”等一批现代高科技艺术载体与茶文化融合的产品以及以武夷山为主的茶文化旅游[5]. 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应继续深化,不断开发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产品,进一步拓展消费者对茶文化的体验范围,增强对茶文化的认知. 最后,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种媒体来扩大福建名茶品牌的影响力,帮助企业树立名优茶现代商品意识,以高起点、高品位、高创新的包装和品牌形象提升福建名优茶的档次,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5 加强闽台合作,突出区位优势

在地理位置和茶业发展历程上的相近,使得闽台茶业在合作与交流上拥有广泛的基础. 目前福建全省已有60 家以上的台资企业投资茶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闽台茶业的合作交流. 但是,这样的合作主要还是以引进台湾的资金、技术为主的单项合作,福建省茶产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今后应加强多层次、双向性的区域合作. 在资源要素方面,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把福建一些富裕的资源输出去,比如茶产业劳动力向台湾转移,实现双方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在茶叶生产方面,双方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福建应引入台湾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6]. 台湾则可以在有机茶叶的种植、加工上加深与福建的合作,以促进双方茶品质的提升. 在茶叶销售方面,可建立闽台茶业共同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规范区域内部市场秩序,对外通过有效的合作,比如品牌整合、统一价格等手段减少盲目竞争,并利用台湾外销茶的国内外知名度,加快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提升福建茶叶的影响力.

[1] 王丽敏. 福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9.

[2] 陈 莹. 试用“SWOT”法分析福建茶叶市场竞争力及其对策[J]. 茶叶科学技术, 2007(1): 12-14.

[3] 福建省茶叶竞争力调研课题组. 福建省茶叶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 福建茶叶, 2003(1): 2-5.

[4] 孙耀吾, 韦海英, 贺石中. 虚拟集群: 经济全球化中集群的创新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2): 176-179.

[5] 李晗林, 陈文静. 台湾茶叶品牌建设经验及其对福建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12(6): 20-23.

[6] 管 曦. 闽台茶业合作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6): 7-10.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YANG Min

(School of Management, 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14, China)

It discusses the tea industry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Accor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virtual industry cluster to enhanc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curity and to develop organic product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ducts via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brand publicity to promote brand image;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Province and Taiwan and to highlight regional advantages.

Fujian Province; Tea industry; SWOT analysis

F129.9

A

2095-4476(2014)05-0075-04

2014-04-17;

2014-05-12

杨 敏(1979— ), 女, 陕西汉中人, 仰恩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 丹)

猜你喜欢
茶业福建福建省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贵州茶业大事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