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屹
(莆田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媒体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微博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以及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审时度势,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探索出有效的教育应对措施,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和新媒体的重要代表,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普遍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敏锐,对于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微博就像一种及时的生活直播,为人们提供了写微博、制造微博话题、参与微博公益等功能,大学生参与其中,能够使精神生活得到较高程度的丰富。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记录自己生活点滴,书写和分享自己身边的趣事轶闻等,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更好的自我激励[1]。
微博具有明显的平民化精神,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彻底颠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彻底扭转了过去的“一刀切”模式,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教育由“直接灌输”到“间接引导”的转变。同时微博还具有高效、便捷、互动的优势,能够以简单的形式和相对方便的管理,实现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交流思想,增进情感,满足了大学生表达意愿、沟通情感的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构建起沟通桥梁。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都是以“两课”为主,由教师或组织者规定明确主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空内进行集中授课,教育者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政治学习、促膝谈心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探讨和解决学生之中存在思想、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模式受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都非常大,覆盖面也极为有限,且多是以学校命令或教师命令的形式举行,学生参与的意愿不高,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低[2]。微博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同时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满足大学生抒发情感和畅所欲言的需要,更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
微博时代,全新的传播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3]
微博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班会或者团队活动的限制,利用微博传递的方式从课堂、学校教育逐步延伸到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学校教育这一实体的、有限的空间基础之上,融入微博群体构成的虚拟的、开放式的“微社区”,从而全面完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改变[4]。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以校园网作为依托,构建起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平台,在构建技术上,应当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论坛等多种手段,在主导思想上,应当坚持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根本核心,从而使得现实教育和微博虚拟环境二者完美融合,引导本校学生营造一个高雅、文明而时尚的网络环境。
当前,微博平台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大学生作为微博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较高的公民意识以及正确参与微博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围观中,哪怕只是一张现场照片,一个陈述或者一个论者的点评,都极有可能成为一束火光,点燃民众的激情,最终形成熊熊大火而不可阻挡。但是这种微博的围观只属于公民参与的初级阶段,其高级阶段应当是围观者通过理性对话形成一种公共意见并最终参与到该事件中对公共决策造成影响。因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当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技能,告知大学生参与围观时的注意事项,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正确参与微博的能力,最终能够利用微博参与到社会公众生活中,担负起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
网络时代,对虚假、低俗信息进行封闭或者拦截均非常困难,因而教师应当转变消极被动的教育转向积极预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主动占领微博阵地,成为微世界的“脖领儿”,以充分发挥出微博领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当然,对于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意见领袖”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比如教育者可以借助对微薄的搜集或者监控等手段,观察一些影响较大的“意见领袖”的微博,如果发现其中含有负面或者不当言行,危害到健康的微博运行环境,应当及时制止。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或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好公众形象的校友等人开通微博,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的特征,结合微博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对传统教育模式做出富有战略意义的变革,以充分发挥出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工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
[1]万云.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拓展和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15).
[2]易红梅.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方式的新需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3]王晓英.试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1).
[4]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