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以天津“达仁堂”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例

2014-04-07 18:16黄孝东李培志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年3期
关键词:老字号技艺文化遗产

■黄孝东 李培志

2011年,“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天津市首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项目,“达仁堂”也因此成为唯一一家集“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的天津医药类“老字号”企业。2013年,“达仁堂”传统国药文化和蜜丸制作技艺两个“非遗”项目又入选了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仁堂”为何能在众多“老字号”企业中脱颖而出?回顾“达仁堂”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达仁堂”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再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达仁堂”的“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发展使我国许多传统技艺在逐渐消失,大量珍贵的实物与资料不断遭受破坏。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明确指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对此,各地方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积极响应。“达仁堂”于2009年开始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达仁堂清宫寿桃丸宫廷秘方及其传统制剂工艺”成功入选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成功入选。2013年,“达仁堂”传统国药文化和蜜丸制作技艺两个“非遗”项目又入选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达仁堂”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中药文化展览馆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立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人传播技艺、“非遗”项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以特装展示的形式组织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展示会;开展“非遗”走进校园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有关“非遗”的举措和活动,使“达仁堂”的“非遗”之路不断走向成熟,“达仁堂”也借助“非遗”,不断向社会宣传企业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

可以说,“达仁堂”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离不开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达仁堂”的前身是有着300多年历史并为皇室提供御药的北京“乐家老铺——同仁堂”,辛亥革命以后乐家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另立门户,于1912年在北京创办“京都达仁堂乐家老铺”,两年后在天津创建了“达仁堂”制药厂。从1917年开始,“达仁堂”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8家分号。此外,“达仁堂”还办有养鹿场、养蜂场、参茸庄等,不仅实现了原料统一供应,而且也促成了企业多元化发展。“达仁堂”是较早走上中药科学化道路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达仁堂”就把中药最早的片剂——银翘解毒片、黄连上清片、香莲片和女金片推向市场,推动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达仁堂”因其药效独到、质量上乘,获得了“饮片华北第一,蜜丸全国之王”的美誉。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携带着技术信息,同时也传递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来看,“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生产主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传统技艺,尤其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性。

“达仁堂”与“同仁堂”同出一脉,继承了300余年来“家传秘制”的制药经验与传统,在药品的原料选择及炮制过程上恪守先辈所立下的堂规——“只求药物真实,不惜重资,炮制之术必求其精”。因此,“达仁堂”的产品在选料与炮制上都极为严格。以清宫寿桃丸为例,这个药品是清朝“古稀天子”乾隆的御用秘方,原名“蟠桃丸”,最早的记载现于《清宫医案》的乾隆朝医案中。清宫寿桃丸的选料坚持以清代宫廷制药的选料方法和原则,以优质药材入药,并遵循清代宫廷特殊的古法炮制技艺进行精心炮制,九蒸九晒、奶润酒煮,使其品质完全达到清代宫廷秘制药的药效。“达仁堂”制作清宫寿桃丸所使用的人参选用吉林长白山腹地森林中的,枸杞子选用宁夏中宁县所产之头茬,地黄精选古怀庆府的大生地。除了对原料产地的要求极高以外,药料采集的季节、入药的部位、药品的等级也都必须恰到好处以达到标准。在药品炮制上,“达仁堂”严格遵循祖辈流传的传统工艺,对各种原料认真挑选,投入使用前必须洗净并去除无用及有毒部分,炮制过程中所用设备精良,药料筛选与研磨过程严格。“达仁堂”在继承乐氏“祖传秘制”的基础上,保留了许多独特的秘诀和招法,这些都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文化”,必须由人去延续,具有很强的口头化、身体化和非外显化特征,清宫寿桃丸制作技艺正是以口授、身传、体验的方式进行传承的,以“师徒制”的形式使传统知识技能得到继承。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达仁堂”在保护传承人和培养“传习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达仁堂”拥有一位市级传承人,企业定期请传承人讲授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可以说,“达仁堂”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不保守,企业不仅善于发现技艺精湛的员工并让其传授经验,而且还设立奖励机制,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例如开展企业技术等级认定工作,挖掘在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突出的技能人才,使传统工艺的传承极具开放性。

传统技艺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核心价值的继承,更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而“达仁堂”对传统中药技艺的发展恰恰体现了这种创新的存在,其主要做法是在保持传统技艺核心不变的基础上引进世界一流生产与管理技术,以融汇中西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早在“达仁堂”初创时期,创始人乐达仁就将他在英、德等西方国家学到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中药生产中,改变了“前店后厂”的传统生产模式,使“达仁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达仁堂”总经理乐肇基(乐达仁的侄子)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采用电动石磨电动罗筛,安装冷冻机打深井建水塔,这些举措都成为当时中药界的创举。20世纪80年代,“达仁堂”引进日本制造的小蜜丸制丸机、德国制造的热成型气泡包装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进入21世纪后,“达仁堂”加大了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改造与提升力度,包括包装生产机械化、药品有效成分提留现代化、产品质量追踪自动化等。

通过多年的努力,“达仁堂”已经具备了生产丸剂、软胶囊、硬胶囊、片剂、颗粒剂、中药提取、煎膏剂等多种剂型的能力,突破了传统中药丸剂制剂工艺的局限。由于“达仁堂”的企业环境优良、技术设备与管理方式先进、药品质量上乘、药效显著,早在1992年和1996年,“达仁堂”就分别通过了澳大利亚与德国GMP认证,2002年首批通过国家GMP认证,2013年又通过了国家新版GMP认证。目前,“达仁堂”药品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中,“达仁堂”又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北美地区以及俄罗斯市场,这种“走出去”的品牌战略推动了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为了加速中药现代化,“达仁堂”兴建了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并落户于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现代中药及植物提取中心、制剂中心和大型综合立体库房的中新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

“达仁”文化的形成与再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传统技艺与知识传承,一定意义上,技艺与知识是蕴含于一定历史与文化之中的,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背后所隐含的正是传统技艺所承载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是“达仁堂”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与企业历史、生产理念交织在一起,共同型构出了技艺背后的“文化空间”。

“达仁堂”的字号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我国儒家哲学文化气息,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通达”、“仁爱”等词汇,在视觉与听觉上首先给人们一种心理关怀。从深层次上讲,传统文化中的“达”重视内在与实效,“仁”则是一种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与中国人讲求实际、注重内省的特质是相吻合的。具体到“达仁堂”的发展上,以“达”、“仁”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并以此打造企业形象,对企业道德、企业文化传承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要求和强大的约束力。“达仁堂”的创始人乐达仁以自己的名字为企业命名,同时提出了“达则兼善世多寿,仁者爱人春可回”的制药理念,这使得企业从创建伊始就具备了一种造福于民、回报社会、文化共享的社会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感召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达仁”文化。这种“达仁”文化使企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结构中,也成为“达仁堂”打造品牌、树立形象的基本准绳。以“达仁”文化为核心,“达仁堂”大力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使“达仁”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前文已述,“达仁堂”在药品的选料和炮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祖训,使传统技艺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在产品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达仁堂”依旧坚持传统制药特色,做到了“四个不变”即:地道药材等级不变、正宗药材产地不变、制药理念不变、炮制工序不变,在产品质量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此基础上,“达仁堂”通过建立质量把控网络、改进质量管理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方式使产品生产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效率。为了使企业产品得到更广泛消费群体的认可,“达仁堂”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的能动性,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达仁堂”对员工进行定期文化培训以提升员工的诚信文化素质,将“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内化为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使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诚信建设中,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企业诚信文化氛围。在对外宣传上,除了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之外,“达仁堂”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与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对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达仁”文化,促使这一企业文化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体系中。

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是“达仁”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早在1921年,积累了一定资本的“达仁堂”创办了“达仁女校”,让上不起学的女孩享受教育的机会。1924年,“达仁堂”开办了“达仁眼科诊所”,义务为穷苦百姓看病。每逢灾年,“达仁堂”必对受灾群众施以衣物、药物等给予救助。这些善举都为“达仁堂”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与口碑,为企业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无形的财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达仁”文化不仅没有被利益所腐蚀,反而在新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达仁堂”继承传统,继续在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捐资助学。在近些年突发的天灾与瘟疫事件中,“达仁堂”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例如在2003年“非典”时期,“达仁堂”及时组织员工生产“预防非典中药液”;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达仁堂”无偿向灾区捐款捐药。除此之外,“达仁堂”还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定期举办各种公益健康讲座、深入社区宣传健康知识与中医药知识等。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达仁堂”的品牌得到了宣传、社会资本得到了积累、“达仁”文化得到了弘扬。当然,这个过程不仅是“达仁堂”产品惠及社会大众的过程,而且也是企业文化、中医药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结语

“达仁堂”的历史与经验表明,“老字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并依此引导企业发展。如果刻板地遵循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炮制技术,医药类“老字号”企业将会丧失发展活力,很快被现代市场经济所淘汰,传统技艺也将变成对传统的“记忆”。“达仁堂”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式培养企业传承人使传统技艺具备一种“活态”特征;通过申请专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技艺始终具备焕发新活力的潜质;通过不断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与生产设备,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保持传统技艺持续增值。概言之,围绕“达仁”文化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企业形象是“达仁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2.“达仁堂”内部资料:“国宝达仁堂,百年铸辉煌”.

3.“达仁堂”内部资料:“百年达仁,传承发展”.

4.“达仁清宫寿桃丸古法炮制显奢繁”,达仁堂企业网站,http://www.darentang.com.cn/bencandy.php?fid=157&aid=7006.

5.“达仁堂开展技术等级认定工作”,达仁堂企业网站,http://www.darentang.com.cn/bencandy.php?fid=149&aid=6978.

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da.gov.cn/WS01/CL0449/23670.html.

猜你喜欢
老字号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TEST OF TIME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EST OF TIME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60年“老字号”中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