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视阈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2014-04-07 15:30:24马凌锋
关键词:伦理思想责任感公民

马凌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研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途径。在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要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来获得启示和反思。本文拟就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儒家伦理为主体,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宗教的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个体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整体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体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个体的定位来自于家庭,家庭存在是个体存在的条件和前提。由此出发,在个人与国家、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就必然要求个人维护国家利益,个体要有整体精神,这就必然走向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这种强调整体利益和整体精神的传统思想造就了一批为国为民的仁义之士和爱国将领,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等。纵观中国历史,这种重视整体利益和整体精神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上更是如此。直到今天,这种观念和思想依然是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借鉴的资源。

(二)强调责任和义务

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重视整体精神的中国传统伦理决定了必然要求个体对国家、家族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唯此才能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家族和家庭的整体利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责任和义务,主要是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或说责任伦理,在“君臣”之间强调臣对君的忠,在“夫妻”之间强调夫义妇贞,在“父子”之间强调父慈子孝,在“兄弟”之间强调兄友弟恭等等。在这种强调个体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责任伦理的感召和激励下,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也造就了无数为国分忧、为民请愿的志士,他们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高度责任感。

(三)强调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即“天和”为最高目标。《易经》乾卦文言中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认为天地之大德在于生育万物,而人类之大德则在于维护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荀子也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苟子·天论》),强调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有机体。道家思想更加强调天道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老子认为天道的本性为和谐,人道应师法自然,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人和”;提出了人自身身心和谐的“心和”;提出了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太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中始终有“和谐”因素的存在。

(四)强调入世

与佛教出世的态度截然相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入世,关心国家、社会、他人,强调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孔子周游列国既是为了找到能发挥他才能,也是为了找到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地方。即使是在投身无门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回到山东培养弟子,为社会做贡献。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可谓难能可贵,也是我们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理论资源。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传统国家,当代我们要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当代意识的大学生,塑造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建设法治中国,就需要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挖掘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做客观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提供借鉴。

当前,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时,更多强调负面、消极的影响,很少看到积极价值,其实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有很多可供借鉴的资源和价值。因此,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积极的价值,又要看到不利的因素。

(一)个体与社会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社会研究的焦点,某种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造就的世界性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内容。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及贵和中庸的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但是过度的追求和谐,而且把这种和谐纳入了“尽伦尽责”的礼仪规范之中,所以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自我追求和独立价值,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思想。这种思想的惯性作用,可能会抑制个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期望、追求和创造,从而制约着个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公民角色的确立与认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团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取向,构造了共性制约个性的有效模式”。所以,经过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这个传统伦理思想能够为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确立协作精神提供价值基础,但前提是,在转化过程中整体精神的注重要保证充分的个性活力。

(二)入世与出世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更多的是强调人格道德理想的构造和道德境界的追求,是对个体的存在、利益关系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尽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开始就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但同时又在竭力超越社会生活。“修、齐、治、平”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最佳人生途径。儒家这种深切关怀内在自觉的修身传统,对人自身思想道德的超越和人格完善,以及把自身修养和社会、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精神,对当代公民意识的塑造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社会成员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内圣”修养,是要实现“外王”,其道德超越追求被单元化、狭隘化,进而造成公民意识的缺位。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世俗化、自由化、差异化的状态,因而,每个人都以公民角色和身份而面对多元、开放的价值追求和选择,既要把自身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又要确立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目标追求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因而应确立普遍有效的公民意识。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修齐治平”观念,对社会成员确立多元、开放的公民文化价值观具有抑制作用。

(三)权利与义务

民主与法治是当今时代的共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与法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也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与法治精神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更多的强调伦理道德的“半宗教式”的自我约束。应该说,自古以来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发展都是道德和法律相互补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重视道德责任和义务的传统,我们要进行辩证的分析。一方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国对于道德责任和义务的重视和强调,是从人与人、人与家庭,从“熟人社会”中起始,更多的是注重在“熟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但这种文化本身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整合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如果人与人、个体在家庭中没有责任感,关系紧张,又如何谈构建和谐社会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自古重视道德立国,强调君王的以德服人、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忽视或否定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是不利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既包括责任和义务意识,同时也包括权利意识、参与意识。

三、吸收、创新、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感应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必须要从这个传统伦理思想中汲取资源和营养,决不能“另起炉灶”,否则隔断历史将很难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实现由个体、家庭意识向个体、家庭与社会责任意识三位一体的转型

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既需要大学生自我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可以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熟人之间的责任的历史传统,因此我们再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伦理思想的有利资源,充分挖掘、发扬、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尊重传统,强化自我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全面的责任感。

(二)营造良好校园、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是在校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即将进入社会。因此,作为高校,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让大学生获得谋生的本领的同时,也要传授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可以说大学生是一个“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的群体。和谐社会条件下,高校必须要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使他们步入社会能尽快适应社会,这需要高校要通过显性的、隐性的各种途径,营造良好校园、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和建设,发扬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应该说,在这个方面,高校做的是不到位的,在学校管理、建设方面基本很少有学生的参与,对部分学生反应的问题或投诉往往惯用“底线思维”,要么“上纲上线”,要么漠视。只有让大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才能真正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

(三)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 “对社会人类高度责任感和忧患感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在对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宽容、同情、平等待人,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贬斥”。[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没有或很少有平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人和家庭或“熟人”的生死荣辱,很少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因而没有形成一种政治参与文化氛围。

当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所以,很难培养出关心国家,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的现代公民,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育也无从谈起。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需要加强大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打下人文精神的基础,才能培育出中国法治建设需要的公民意识。

[1]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的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刘晓荣,王利.公民意识刍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责任感公民
论公民美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