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2014-04-07 15:30:24刘雅然朱紫雯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大学生

刘雅然,朱紫雯

(华中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们通常把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称之为 “90后”,如今“90后”大学生们已经逐渐占据了大学校园,开启了具有“90后”特色的大学时代。“90后”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90后”无疑是在不同环境下长成的又一代人:他们活跃又消极,希望尝试却又经不起挫折;他们在父母的关爱有时甚至是溺爱中成长,他们希望被尊重,希望被看作成人,却又容易产生依赖;他们大多是善良的,关心身边的人,但却因为过多的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个性张扬,追求执着但却又往往简单功利。

作为“90后”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新新人类”,我们要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面对他们,引导他们;如何转变管理和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探索符合“90后”特点的发展规律、符合“90后”特点的新模式,以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有效地“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会长大,学会融入这个即将要属于他们的世界,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90后”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当代社会习惯把“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受教育的群体加以看待。而“90后”大学生作为一种整体样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样本性: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无疑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同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激荡条件下,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对涌入,已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社会意识多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导向相对明显的思想文化氛围中,正在成长中、辨识判断能力较弱的“90后”无疑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成长过程中充分经历了思想意识形成的阵痛状态。于是,在这样思想文化环境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们通常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思想相对早熟,但理想信念动摇,心理相对脆弱

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世界中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在西方国家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下,正在成长阶段、缺乏辨识能力的“90后”在掺杂着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环境下,作为人生基石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和偏差。在建立自我价值取向的过程中,陷入了“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失去了“主心骨”,迷失在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泥潭中,这就进一步导致了“90后”心理相对脆弱的现状。在缺乏正确理想信念引导的情况下,接受了丰富信息知识的“90后”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内心精神家园的缺失,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用成人世界的圆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看似处事复杂圆滑,其实冲动又极端,单纯又脆弱。

(二)价值取向更趋于功利务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化、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也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也使得“90后”们的物质需求也进一步膨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和稳固,作为上层建筑层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在经济基础变化的影响下也随之动荡,“90后”学生追求的目标,相比与理想信念更倾向于肤浅现实的物质追求,要求改善现实环境的迫切程度远大于对其精神家园的追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升学压力下,大多数“90后”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和为升学加分,对就业、对升学有帮助的活动就参加,和就业、升学关系不大的活动就很少参加,行为活动带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三)性格独立,以自我为中心

从群体特点上看,“90后”大学生表现出极强的独立性,“早熟、独立、张扬、自信”。[1]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长大的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反感他人说教;在大量多渠道信息和社会初步意识醒觉的冲击下,对许多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个体意识也愈发突出,在认知、意识、情感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90后”普遍集体概念、为公观念的缺失,造成了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遍相对淡薄的现状。而以上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强化个人目标而忽视他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90后”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较之“70后”“80后”有较多增强,更多“90后”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利益。但是,部分“90后”在追求个人成就的过程中,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2]而对共利共赢,共同发展怀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处于被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物质被热衷追求污染的环境中,“90后”的追求明显向个人利益倾斜。他们并不否认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又往往以个人得失为出发点,缺乏为集体和社会牺牲的精神。

二、“90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理想信念教育困难巨大

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疑是受到最大挑战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长期低潮状态,共产主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质疑,[3]这无疑也从大形势方面减弱了学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虽然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的表现,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4]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传媒优势而营造出的西方意识形态氛围,充斥在“90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90后”大学生在在正确价值取向方面缺失的重塑和弥补,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行政管理模式老旧过时

面对这群充满了朝气,追求自由生活的“90后”,以“简单、粗暴、单调”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显然无法适应“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自然,首当其冲的便是行政化的管理思想、教条僵化的管理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教育管理应以引导、服务为主,“管住学生”、“管好学生”这样的管理理念对“90后”主体地位的剥夺,引起的“90后”的强烈反感,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的效果。

同时,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居高临下、规范欠缺、手续繁琐、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应的模式,在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无疑拉远了思想教育工作者与“90后”的距离;缺少沟通和互动的“冰山”状态,使得本来就具有叛逆性格的“90后”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非暴力,不合作”的尴尬情况。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处境尴尬

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强调“教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地位,使得学习成为一种呆板单一的线性过程,扼杀了学生主动参与与创造热情;同时,呆板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个性独立”的“90后”们的反感而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沦为学生厌恶和排斥的“另类”,导致“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相对困难和熹微收效。在当前“90后”独立性和个体性越来越突出的现实条件下,“服务”、“消费”等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个群体中,老旧的以“灌输”、“授予”、“管理”为中心,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5]的思想教育方式在“90后”的教育过程中处境尴尬,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引发了诸多思考与讨论,这些无疑都印证了“90后”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6]模式转变。

三、“90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以“服务”为导向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论是怎样艰苦困难都不能放弃的方面。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结合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育,以多样的校园文化宣传为发力点,依托学生党建、依托共青团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融入“90后”的生活和教育中,积极开发隐性教学因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同时,以“服务”为导向,关注“90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方式。理想信念教育是否能被“90后”大学生很好的接受并发挥其引导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能得到学生认可,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因此,要以“服务”为向导,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90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针对“90后”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关注“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他们所面对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特定人生阶段而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引导“90后”学会面对挫折和逆境,树立自己的长远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帮助“90后”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倡导学生“全员自育”[7]

“只有当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否则再好的教育体系对同学们来说无非是一些外在性、强制性和框架性的东西,难以对他们的内在因素发挥实质性的积极作用。”[8]在“90后”强烈的自觉意识下,通过各项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来引导“90后”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只有充分发挥“90后”自我管理和规划的主动性,适当地进行引领和引导,由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学会自我分析并制定针对自身情况的对策,并在他们遇到困惑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达到“全员自育”的良好状态;同时,这样也可以更好地避免“90后”产生的逆反心理,将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三)建立制度,尊重信任,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

同样,在社会法治进一步完善的今天,建立规范的制度、增强对“90后”的尊重和信任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根据“90后”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性化制度,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公正规范,并给予“90后”们“听证”的权利,努力使制定的制度符合“90后”大学生的权益需求。面对“90后”大学生们对自身学习、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在制度建立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及时的研究修正,鼓励“90后”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中来,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在学生中形成“自发、自制、自我约束”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塑造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形成良好运作地内在机制。

当然,在给予“90后”参与管理工作的信任中,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90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疑惑,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并在引导、教育、帮助的过程中训练、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在尊重和信任下,更有针对性地启迪和引导学生,让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发挥作用。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8-27,(4).

[2]陈忠勇.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5):185-186.

[3]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4]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8-9.

[5]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2,(2):8-13.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