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健
用我无私的爱托起你的美好未来
——“孤残儿童”的心灵关爱和适当教育
侯 健
(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孤残儿童”是这个社会群体里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些孩子心灵都受到过创伤,他们的性格大多孤僻、胆小怯懦、偏执任性、自制力差、敏感等,这些性格特点就要求我们这些工作者要从孩子的各自性格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给予关爱,如何通过教育使孩子们正常成长、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孤残儿童;心灵关爱;适当教育
“孩子”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使”,但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天使”都是幸运和完美的,因为还有一个词语“孤残儿童”他代表了一部分很特殊的“天使”,他们很多一出生就失去那美丽的天使翅膀,当他们降临人间,身心受过的创伤和眼里的无助足以令世人为之心痛一生。而我们面对着这些失去了翅膀的精灵时,能为之付出和给予的也许也只有那无私的关爱。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孤残儿童”是这个社会群体里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些孩子心灵都受到过创伤,因为他们要么被从小遗弃,要么身有残疾,他们的性格大多孤僻、胆小怯懦、偏执任性、自制力差、敏感等,这些性格特点就要求我们这些工作者要从孩子的各自性格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给予关爱。而“孤残儿童”和正常孩子的最大差别就是心灵上缺少足够的关怀,这种缺少关怀而带来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跟随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未来。为此,如何给予关爱,怎样的适当教育能让孩子们正常成长、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首先,我们先谈谈“孤残儿童”的心灵关爱。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怜悯之心,尤其是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同情心会被时刻唤起,但是这种爱不能盲目和高姿态,更不能因为他们自身的特殊性而一味迁就和溺爱。
普通人也是一样喜欢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或者是同情和怜悯。自然地,对于这些本身就觉得特殊的孩子来说,这种渴望会更强烈,且对外来的关爱会更敏感。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个性独立,表面上不喜欢别人给予的帮助和关心,他们觉得你给予他的关爱是可怜他们,心灵上会有自卑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去引导和分析,其实他们内心都渴望被爱,只是他们心里有防线,他是希望你能真正的成为他们的亲人,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和敷衍。
这种关爱的尺度很难把握,多了就是迁就和溺爱,少了就是不够持之以恒。对我们的具体工作人员来说,就要求我们必须做个称职的妈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爱,用默默的关心和呵护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感化他们,只有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才能架起心灵之间的桥梁,才能便于沟通,才会有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这些应用到实际中就是要我们在关爱的很多细节处多下工夫,多与孩子谈心,与孩子们共同娱乐,节假日多带孩子们回家体验家庭的温暖,大的节日例如过年等,我们应陪伴在孩子身边,让他们觉得这里真正的是个完整的家,他们的亲人会把他们放在第一位的疼爱和关注,让他们深深的体会我们给予他们的重视和关爱。虽然我们不可能复原他们的原有家庭,但可以要他们重新找到“回家”的感觉,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和充满关爱和温馨的“大家庭”。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孤残儿童”的适当教育。
很多人认为,正常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若说起“孤残儿童”的教育那更是难事,属于难上加难。其实,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历史上有大成就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从小就是孤儿,且不说古代的孔子、李密、韩愈、欧阳修,就是近代的瞿秋白、周恩来、鲁迅等人,也足以说明问题。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奥秘何在呢?这就是我们一直忽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只看到身为“孤残儿童”的弊处,其实若是方法得当再加以很好引导,弊处也有可能被我们很好的利用而变成利处,利处就在于这些孤儿生于逆境,早识世态、生活艰辛,因而奋发读书或者工作,志在改变目前现状,结果便是“有志者事竟成”,而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
如何适当教育和正确引导就又需要我们继续的探讨,针对我们的特殊孩子,我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可以化为无声的力量,催人奋进。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反应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陆游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陆游的母亲酷爱秦观的词,就以其名作为儿子的字,陆游的字因此为“务观”。陆游母亲期望儿子成为秦观那样的大诗人,陆游了解母亲的苦心后,发奋学习,终于不负期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大诗人。这说明,一个孩子,特别是幼年时期,对他赋予期望,对他多表扬、多鼓励,就会增强其成功的动机感和自信心。若反之,整天训斥说他不行,不报期望,孩子就会有严重的自卑感,不敢说不敢做,以致难以取得什么成绩。
对于我们的这些特殊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固然要严格要求,但是,更不能忘记的就是给予适当鼓励和赏识。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性格特点是自卑和怯懦,他们需要我们时刻给予鼓励和激励,因为鼓励和激励的力量有时候是神奇莫测的,信念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就在谈到他成功的经历时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初中时代的他成绩平平,胸无大志,一次校级作文比赛,他破天荒地得了一个三等奖,心中本来觉得无所谓,恰巧一日在走廊与校长相撞,校长就问他叫什么名字和班级,当他说出班级和名字后,校长乐了还十分惊喜地说:“小家伙不错,这次作文比赛榜上有名啊,说不准将来能成为文学家”。就因为一句校长的鼓励他就立下了要成为文学家的壮志。可见,适时的鼓励和激励会给孩子多大的动力和信心。
而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更多,我们身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残疾,他们性格自闭总是不好意思,不爱抬头和大声说话,那么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经常说:“孩子,你很美,你昂起头来更美,你有什么话请你大声地说出来!”让我们把他们丢失的自信送还给他们,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不要让他们太在意外表而丢失了应有的属于他们的快乐,因为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身有残疾,只要他们能昂起头来做好每件事情,快乐和自信就会把他们变得无比可爱。
谁都知道自然界物竞天择,人类也一样,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存在着竞争。而我们这些特殊的孩子正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孩子大多因为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也不思考未来,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享受我们带给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丰衣足食的照料,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幸福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思考,一旦长大成人走入社会他们面临着什么?他们靠什么生存?而我们为了将来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就必须责无旁贷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因为将来他们面前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存,目前,现在社会上和学校里都有各种的竞赛来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孩子积极参加,因为孩子们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养成竞争意识,才能增加成就动机,才会有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只要让孩子们养成竞争意识,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执著的追求,最终必然会获取成功的硕果。众所周知,欧亚集团的总裁杨斌就是一个孤儿,杨斌在5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靠年迈的奶奶摆茶水摊子和亲戚的接济才长大成人的,他自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生存的艰难,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就要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及必须学会的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就未来,事业更加辉煌,所以说培养竞争意识对我们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真正要做到“孤残儿童”的无私关爱和对他们的教育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还须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我们所从事的这份事业光荣而神圣,对孩子们的心灵关爱和适当教育更是我们将来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我们能真心的去爱我们这些可爱的天使,献出我们那颗赤诚的爱心,献出我们那无私真诚的爱,就定能换来他们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编辑/岳凤
侯健(1979-),女,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职称: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孤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