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4-04-07 08:02马凌锋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育人

马凌锋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1]且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如此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结构和数量的问题,关键在于各种力量的协同、整合,形成合力育人长效机制的问题。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来说,16号文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现实情况是,这两支队伍在很多高校基本是单兵作战,尚未形成合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这两支队伍形成合力的角度论述一下合力育人的问题。

一、两支队伍形成合力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逐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对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交流,实现互动达到合力育人目的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大学生来说,属于理性认识。辅导员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主题班会、谈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感性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养成等都是先有感性认识,再有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再践行。对学生而言,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良好转变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就是说,当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人的本质也将发生变化。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最重要的原理,只有正确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的迷雾之中。[3]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既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对于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特征往往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就会出现针对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而辅导员往往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但由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于是就出现在实际工作中疲于应付的局面。这就需要实现两支队伍的良好互动和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每一个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要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的交流机制,实现互动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而言,通过两支队伍的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两支队伍自身的价值,增强两支队伍的成就感,促进两支队伍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当前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现状

(一)两支队伍各自为政,缺乏交流

应该说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这两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四有”新人,但由于两支队伍的“分工”不同,“职责”不同,隶属部门不同,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工作部或学生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而思政课教师隶属于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属于教学部门,再加之两个部门的考核、考评体系的截然不同,这样就人为的把两支队伍进行了“隔离”,限制了两支队伍的交流和互动。于是,就出现了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只关心教学和科研;辅导员在工作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行为管理,在这里重中之重的是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稳定事故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成功。以上这些客观事实造成了两支队伍更多的是平行线,似乎没有交集。现实中,虽然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就业指导课,但他们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评职称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不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政课理论教学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被当做课程看待,教育课程没有有效的延伸到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教师只进行教学工作,并不参与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是把学生的思想热点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中,用辩证的、科学的理论思维,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回应,对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只是提供一种间接帮助和解答,而没有提供直接的具体解决方案和回答。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学生真正困惑的问题不了解或了解较少,于是出现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了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未真正解决学生困惑的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大”问题,却未解决学生思想实际的“小”问题。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教辅结合”的模式,试图解决两支队伍两张皮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受限

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但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出身的原因,如就笔者所在系辅导员队伍来说,从专业出身上看,目前10名专职辅导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人,艺术专业2人,药学相关专业3人,经济学专业1人,教育学专业1人,服装设计专业1人,中文专业1人,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属于理工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较少。同时,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经常忙于繁琐的学生日常的管理事务,这样就导致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或者忽视、或者无力站在更高的高度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它们往往属于“经验型”而非“学术型”或“专家型”,这对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来说也是一种限制,距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两支队伍形成合力的对策分析

(一)搭建两支队伍交流的平台,提供两支队伍交流的平台支撑

鉴于当前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那么如果说把两个部门合并是一项难度很大,也较为复杂的改革,但可以考虑在现行管理机构不变的情况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为两支队伍交流提供平台。在这个专门的委员会的指导下定期召开两支队伍交流的会议,共同探讨、交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并支持两支队伍共同组建科研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支持并要求辅导员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就业指导课、形势与政策,条件符合的可以考虑教授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鼓励、支持并要求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或政治辅导员,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和沟通。

(二)鼓励两支队伍加强自身建设,为两支队伍交流提供专业支撑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互动要取得实效就要求两支队伍首先要自身业务素质过硬,这就需要高校要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支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如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教授好课程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科研,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要努力深造争取考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对于辅导员来说,如果所学专业并非思政专业,那也需要通过高校教师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或攻读辅导员专项博士学位。只有两支队伍的自身业务素质过硬了,那么才能真正实现两支队伍的合力育人,高校也才会更多的操作空间来促进两支队伍的交流和互动。

(三)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为两支队伍交流提供保障

制度建设是两支队伍交流实现合力育人的保障和根本,没有制度保障,两支队伍的合力育人最后就会流于形式。要通过制度把两支队伍交流的平台固定下来,最主要的是由于两支队伍交流互动必然要加大了两支队伍的工作量,也就涉及到待遇的落实问题,也需要用制度来落实和贯彻。同时,在当前思政课教师对辅导员定位的认识偏颇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就制度来说,需要在职称评审、两支队伍交流的内容、两支队伍议事的细则等方面需要出台相应的制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它是全校教职工所有人、所有部门的事情,需要我们通力配合,共同协作,形成合力,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注:本文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校级人文社科重点课题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整合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RWSK1201)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他们用“五招”育人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