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
(浙江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2013年1月17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自此,舟山成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其发展定位包括建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重点发展行业包括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舟山的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开放层次进一步提升,这无疑将加大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据了解,舟山目前尚无具备一定规模的、正规的翻译公司。许多企业的翻译工作,或是交由宁波、上海等市的翻译公司处理,或是由海洋学院的教师承担,或是委托当地一些自由译者完成。这不但造成了企业的诸多不便,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更制约了舟山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缓解这一矛盾的任务,无疑将落在当地唯一一所以海洋为特色,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浙江海洋学院肩上。培养实践能力强,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实用翻译人才,也符合该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笔者在与相关翻译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中得知,该校的翻译教学遵循的依然是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文学翻译为主要内容,理论性远大于实践性,属于典型的“教学翻译”,是外语专业的辅助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而非培养翻译人才。[1]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当务之急。
为深入了解舟山各行业用人单位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笔者采用了问卷、访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2.38%。调查涉及舟山涉外单位70余家,涉及行业包括旅游、港航、酒店、加工制造、船舶等。问卷包含共包含19个题目,其中:关于各单位翻译工作现状的题目7个,占36.84%;各单位对翻译人才需求的题目7个,占36.84%;各单位对高校培养翻译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题目5个,占26.31%。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需要翻译的主要为涉外职能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涉及最多的翻译领域是实用类,其余依次为外事类、科技类、经济类、法律类;需要口译的场合由多到少依次为工程项目翻译、商务洽谈翻译和一般性会见翻译;65.96%的单位预期随着新区的建立,翻译量会加大。对于舟山急需翻译人才的行业,选择最多的是港航船舶业、物流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
在引进译员时,74.47%的单位称注重口笔译综合能力;具体到引进译员的专业资格时,在“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翻译专业硕士、持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证书者、外语专业毕业生,外语+其他专业毕业生”五个选项中,40.43%的单位称更愿意引进“外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38.30%的单位称希望引进持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者,这显示了用人单位对译员翻译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就业市场对于复合型翻译人才的亲睐。
对于译员存在的主要问题,70.21%的单位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14.89%的单位认为是“缺乏必要的双语文化知识”,10.64%的单位认为是“翻译能力不过关,不能准确的进行中英文互译“,仅有4.26%的单位认为是“语言基础不扎实”。这给高校的启示是:懂外语决不等于会翻译,语言能力已不再是制约翻译人才能力发展的瓶颈。要适应市场需求,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翻译能力”为核心,与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相区别。
对于当前高校翻译课程的不足,53.19%的企业选择了“理论性强,缺乏可操作性”,25.53%的企业选择了“设计面窄,对实用翻译重视不够”,17.02%的企业选择了“课程内容赶不上行业发展”。这进一步印证了用人单位对于翻译实践和实用类翻译的重视(在问及翻译中涉及最多的专业领域时,77.31%的单位选择了实用类翻译)。此次调查中,89.36%的单位认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课程。这与前文中四成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称在引进翻译人才时更愿意选择“外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的倾向基本一致,表明了相关行业知识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简言之,此次调查反映出群岛新区各行业(尤其是港航船舶业、物流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对实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明确了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即重语言能力、翻译理论,轻翻译能力、翻译实践。可见,一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翻译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必需。
诺德在其著作“TextAnalysisin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中提出,广义的翻译能力既包括传译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也包括语言能力(源语和译语)、文化能力、专业能力(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有关文件处理及研究技术,如词典使用,参考资料检索等)。[2]在诺德看来,文化能力不仅与具体的文本外因素对应,而且表现为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等的方方面面。[2](P161)专业能力是指法律、经济政策、贸易、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能力包括处理稿件模糊不清、时限紧迫等特殊问题的能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能力,研究相关技术(如词典使用、互联网使用、参考资料检索、机器翻译软件应用)的能力,把握翻译流程,即“翻译业务洽谈——审阅原稿——编写术语——分稿——译稿——合稿——审核译稿——排版——终审”各环节的能力,以及通晓职业操守、翻译市场行业指导和统一监管机制的能力。诺德认为,翻译课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传译能力,语言能力的习得与测试不该再摆在首要位置。[2]
参照诺德的翻译能力概念,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的课程已基本解决了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要与市场接轨,必须在进一步夯实学生传译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化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具体到浙江海洋学院目前的翻译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在专业课设置上,既应包括英汉语言与文化比较、汉语阅读等课程,也应融入凸显浙江(尤其是舟山)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的特定行业知识(如旅游、港航、船舶、渔业等)。这种地方文化知识的输入既能彰显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地方性特色,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能力。除此之外,课程内容还应包含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数据库使用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及翻译职业伦理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人才的“准职业化”,满足市场需求。
何刚强曾提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的,可根据各地、各校不同的需求和条件,创立不同的培养模式。[3]潘华凌,刘兵飞也指出,在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申报翻译本科专业或设立翻译方向,以培养翻译专门人才。在条件尚不成熟的高校,也需依托现有的外语专业教学优势,正视翻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传统翻译教学进行改革[1]。
目前,浙江海洋学院尚未正式设立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方向,因此,在培养翻译人才的实践中,极有可能面临课时限制和师资力量的局限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一些较成熟的模式,其中包括:
(一)宁波大红鹰学院的NET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三维联动”培养模式: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期内外相结合,建立翻译网络资源库(Network),向合作企业开展志愿翻译服务(Enterprise),校内校外双导师(Tutor)共同培养翻译人才。[4]
(二)浙江师范大学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课时内实现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翻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校内通过开展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实际翻译工作的兴趣和了解;在短学期和寒暑假,利用本地和和周边地区的国际性盛会或国际交流频繁的单位,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操练。[5]
(三)山西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校翻译教学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教育”以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围绕翻译企业/市场的需求开展应用翻译研究。两方面结合起来实现翻译产业的“产、学、研”合作联盟。[6]
(四)成都大学的“灯塔计划”培养模式——与外企合作,面向全院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技能培养,通过“免费上岗培训——进入基地工作——定期反馈培训期间表现”三个步骤和“翻译实训生、翻译实习生”的两种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外资企业的公司文化和岗位标准,成为准职业化的应用复合型翻译人才。[7]
从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实际出发,结合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建议该院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特定行业知识课设为选修课,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意向跨专业、跨学院选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以及不同行业的行文格式和翻译要求,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
(二)教师课堂讲授与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负责讲解相关翻译理论, 社会知名翻译家或经验丰富的企业翻员讲授相关行业知识,翻译管理和职业要求等。这样,学生既能接触到相关的课本知识,也能从各行业的翻译践行者处了解到第一手的翻译经验和业界的翻译要求。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一方面,可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翻译教育基地,利用课外时间(如寒暑假、短学期等)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进行实地翻译实践,增强其对所学相关行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翻译兴趣浓厚、翻译基础较好的同学成立翻译工作坊,在相关教师和企业译员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团队合作,承担合作企业的部分翻译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行业和翻译流程的了解。
(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翻译数据库。诺德主张:为保证教学效果,翻译教学的材料必须真实可信,必须是真实情境中的文本(texts-in-situation),未明确来源、发送者、主题、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的翻译文本常常会使学生不得要领。[2](P162-163)但是,目前翻译课堂上所用的练习材料多取自翻译教材,对于具体的材料出处,背景,文体特色等未给予详细介绍,使得学生无从了解具体的“翻译要求”(涉及关于翻译目的的显性或隐性信息,包括译文功能、译文受众、译文传播媒介、时间、地点等),只能盲目地字对字翻译。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翻译课堂上将引入来自企业的鲜活的翻译材料,使学生的翻译练习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和企业可共建翻译语料库和专业术语库,实现资源共享。这样, 既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又可以为学校的翻译教学提供大量真实客观的语料,还可提高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和本地化翻译资源进行高效翻译的技术能力。
如何从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出发,对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满足舟山群岛新区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是舟山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浙江海洋学院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理念的转变、高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翻译师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本研究,笔者调查了舟山群岛新区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并尝试对当地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能引发学界同仁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注:本文系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舟山群岛新区实用型翻译人才需求调查及分析”,项目编号:X11M18)
[1]潘华凌,刘兵飞.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5):52-53.
[2]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Modelfor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41-163.
[3]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J].上海翻译,2007,(3):49.
[4]王琦.谈“三维联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74.
[5]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50-51.
[6]连彩云,荆素荣,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8.
[7]徐莉丽.成大23学生翻译获灯塔计划奖学金 [EB/OL].(2008-08-27)[2013-09-29].http://dfl.cdu.edu.cn/index.php?a=details&id=37&m=Xt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