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探析

2014-04-07 05:27卢懿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艺术大学生

卢懿

(浙江传媒学院 公共艺术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探析

卢懿

(浙江传媒学院 公共艺术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角度,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性,阐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公共艺术教育之做法。

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公共艺术教育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革新,无论是在教育的形式上抑或在教育的内容上,教育的改革与社会的变迁永远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国家提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中的公共艺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艺术造型的敏感度,对于提高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广泛的作用。因此,之前被公众视为“小三门”的艺术教育,在近几年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大高校相继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连之前与艺术教育毫不沾边的理工类院校也都相继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1.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曾说:“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造就,要靠创造教育。”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虽然不断地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应试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化教育科目、内容的设置,往往把“次要”的艺术教育排在末位,忽视艺术教育功能的存在。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片面地重视语数英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只开发学生的左脑思维而忽视对学生右脑的开发势必会导致新一代学生群体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想象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开设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1 艺术的形象性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创新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及丰富的想象力。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有所不同,艺术是以感人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打动感染欣赏者。虽然艺术的形式各有不同,比如雕塑、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戏剧等,欣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去感受,但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科学的创造要事先进行假设,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在人头脑中的,对所创造的事物进行的假设,就是想象。纵观世界文艺史,很多的科学创造与发明,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比如牛顿在苹果落地的时候发现了万有引力、笛卡尔在想象中发现了解析几何、魏格纳在细心观察世界地图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等,如果没有充满无限想象力与善于思考、不断创新的科学家们,现在的世界断然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艺术作为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与独特美学特点,在培养想象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具有的自由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都在人们欣赏、理解、演绎艺术上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

1.2 艺术的审美性与实践性是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艺术中的审美性是人间真善美的结晶。艺术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性,便在于其取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作者的创造性活动,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给人以美的体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有利于学生将自身对美的感悟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

同样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创新的想象及激情,要付诸实践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成果。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知识,并不要求真正地动手实践,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弱、行动力差等问题。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强的教育体系,通过艺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艺术的理论及各种实践的技能,提高艺术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让大学生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付诸实践的目的。

1.3 艺术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的呈现需要创作,艺术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以及再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解读等,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创造性。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家对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加工、改造等主观的因素融到艺术作品中,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里都带有作者独特审美趣味及审美体验,具有强烈的创新韵味。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是由人们不同的成长经历与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对艺术品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艺术形象的再加工与再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唤醒及激活人们内心潜在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建立自觉、强烈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1.4 艺术的独创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力。

独创精神、自由精神、求新存异精神及批判精神一直以来都是艺术所弘扬的。艺术的独创性并不意味着要个人单独完成,即便是该艺术品存在模仿的行为,也同样具有独创性。而独创性也是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要求作者能够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探索发现新事物,新规律,做到追求新颖、独特、灵活及与众不同。

因此,艺术的精神与创新精神往往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是有个性的,反之,一个缺乏主体以及独立精神的人,就谈不上具有创新的精神。因此,经过精心设计的高等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对于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都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其特有的独创性将不断带给大学生向上的力量,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及无限的魅力[1]。

2.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公共艺术教育之做法

公共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人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是一种精神文明上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一件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对艺术品的解读与欣赏就要求欣赏者能够具备充分的想象力。一件艺术品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该作品能否直达欣赏者的内心,取得共鸣。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也是一门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以及做人的教育。

2.1 创新艺术教育体制以及构建全社会的美育环境。

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就必须创新艺术教育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讴歌真、善、美的环境。改变对艺术“小三样”的传统认识,适当加大课程量,制定硬指标,将艺术列入必备选修课程,计入总学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入学考试的项目里面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相关的科目,比如书法、音乐、绘画等,通过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对于政府,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艺术机构,大力提倡高雅艺术、民族艺术、传统艺术、时代艺术,让民众耳濡目染,将学校艺术教育机制建立在艺术化生活的平台上,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2 突出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格。

首先,创新能力人格的培养需要观念的创新,要重视艺术审美教育的育人价值。要培养学生张扬的个性、独特的技术以及全面的审美能力,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协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格的必要手段。准确定位美学教育内容及目标,通过不同艺术教育内容的设定,以达到教育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贴近教育目标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目的。再者,创新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将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无限动力。最后,创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2]。

3.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发展文明社会的必要手段,同时,在培养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也具有其无可替代的时代意义及发展潜力。

[1]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美术编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5):77-78.

[2]崔韦.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19-22.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编号:ZC13XJZ00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卢懿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艺术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纸的艺术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