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煜祥 陈 鹏
(长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北 荆州 434023)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探析
危煜祥 陈 鹏
(长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北 荆州 434023)
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党的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建好理论教育、实践运用、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建立上下联运、内外互补、互动交流三项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大学生党员 教育培训 长效机制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党委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指出:“对学校党员,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教师党员培训,重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开展学生党员培训。”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作为高校组织部门,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要切实认清新形势、创造新思路、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一)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学生党员来源广泛,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又有本科生、专科生,还有少数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同一类学生党员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拥有不同的年龄和喜好,党员的知识水平不一致,思想高度不一致,政治修养也不同,所以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群体既有鲜明的特征又有复杂的特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对时事政治往往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热情。因此,对党员学生的教育,内容要具有时代性[1],要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校情,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对各类事件旗帜鲜明的正确看法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教育形式的开放性
科技的现代化带来了教育的现代化,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形式更开放,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来自于社会实践、互联网等。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也对党员教育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利用数字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员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构建理论学习平台[2]
大学生党员流动性强,这一群体中,绝大多数是新党员,《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强调:“新党员培训,着眼于从思想上入党、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入党、增强党员意识,更多的是要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党员理论学习平台,真正让理论知识入心入脑。学习平台的建设,首先是建立党员网络学习系统,为学生党员提供专题化、系列化、立体式的理论知识学习素材库,文字与声像结合,理论与艺术结合,传统与现实结合,同时能够在线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其次,利用报纸、广播、橱窗等平台,开辟专栏,加强对党建理论的宣传与教育。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前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且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微信、QQ等即时通讯系统传播党的声音、推荐好的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经常化。
(二)构建实践运用平台[2]
胡锦涛同志曾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3]当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育多、实践教育少的情况。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实践教育,构建实践运用的平台。一是拓展大学生党员挂职锻炼机会,如在高年级党员中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兼职辅导员、助理班主任等职务,参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多角度了解国情,体验社会[4]。二是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宿舍”等活动,促进党员在学校校风学风建设、校园环境保护、宿舍管理、纪律监督等方面多作贡献,用党员的形象感染和影响身边的同学,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体现,增强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三是党支部要发挥团队力量,组织党员以“结对帮扶”形式,帮助低年级学生开展班级建设,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时还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三)构建社会服务平台[2]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中转站,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服务,增强公德意识。一是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深入孤儿院、敬老院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给孤儿上课,陪老人聊天,为他们整理房间,给他们送去好看的文艺节目;发挥相关专业党员的特长,深入社区开展家电维修、科普知识讲座、卫生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深入农村、山区开展学生党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学校所在地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会议的志愿者,等等。二是建设一批结对共建基地,如与周边中小学开展共建,定期选派优秀党员到中小学为学生进行学业上的义务辅导,选派艺术专业的学生党员为他们传授歌唱、绘画等知识;挑选优秀师范生党员在中小学承担一门公共课程,等等;还可以与社区开展共建,为社区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服务。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锻炼自我、服务社会提供好的平台,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建立上下联动机制
因为大学生党员数量较多,学校组织部门教育培训的任务也比较繁重,不仅要培训党员、发展对象,还要培训数量众多的积极分子,所以学校与学院之间应紧密配合,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共同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建有党校,各学院可设立分党校,各党支部设立学习小组。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短期集中培训,按《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以学习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文件为主。各分党校主要负责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培训及党员的日常教育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主要以端正入党动机、了解党的历史、知晓党员权利义务、熟悉入党程序等为主;对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主要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仰、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为重心。学习小组以学习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文件、时事政治为主。通过党校、分党校、学习小组的联动,可以使教育培训的内容更完善,针对性更强。
(二)建立内外互补机制
高校要适应新形势及大学生思想活跃的新特点,探索建立内外互补的教育机制。一是在党校师资上。目前,高校党校均建有党校师资库,授课老师主要来自本校思政课部及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由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对授课教师比较熟悉,或者对授课内容比较熟悉,新鲜感不强,为提高党课的吸引力,学校在集中培训期间,可以邀请少数校外重点大学思政课部的名师或者是校外先进党员典型来校给学生授课,以名师独特的视野和典型人物感人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二是在教育基地上,可以与革命历史遗址、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场所建立党员教育基地,让学生实地受教育。
(三)建立互动交流机制
传统的说教方式对于学生党员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建立互动交流机制,较好地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建立课堂师生互动机制。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就党员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式或者是辩论式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把看上去枯燥无味的思政课变得更丰富有趣,使理论的灌输与自我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建立课堂外师生互动机制。党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员教师,可以和党员学生定期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渗透党性教育知识。对个别有思想包袱,思想认识有误区,学习不主动的党员委派教师进行帮扶[5]。三是建立组织内部的党员互动交流机制,如举办“党员论坛”活动,让大学生党员主动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事例,以生动的事例论证自己的理念,使和自己一样年龄、一样身份、在一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比老师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更直接、更生动、更有说服力[6]。
要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除了要建好“三个平台”和建立“三项机制”外,还要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现代化、直观化,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吸引力。
[1]李秋夫,张立红.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的特点与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2]黄一岚.构建“三三”模式,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程[J].高教与经济,2012(6).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学军,李云.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校园实践活动中的先锋作用[J].考试周刊,2011(30).
[5]胡俊超.高校党员教育制度创新与机制构建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
[6]常华.党员论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方式[J].教育艺术,2007(4).
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