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
(西藏民族学院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书中主人公安娜的人生际遇的描述与分析,从女权主义、两性关系、殖民战争和生存危机等多重元素展示了当时整个世界的风貌。小说中的黑、红、黄、蓝和金色笔记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安娜的生活印记,也折射出了安娜对于人生的观察和思考。安娜对于政治的虚伪、理想的虚无和两性的冲突的认识一步步展开,作品中的“边界”思想也随之不断渗透出来。
作为巴赫金的核心理论之一,“边界”思想以不同的形式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巴赫金认为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和不可重复的。由于个体本身的唯一性,位于个体之外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是“他者”。个体所理解的世界以个体自身为中心,被他者的世界所围绕。个体通过他者来认识自己,巴赫金曾经说过:“人并没有自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整个地永远处在边界上;在他注视自身内部时,他是在看着他人的眼睛,或者说他是在用他人的眼睛来观察”。由于个体与他者拥有各自的位置,而且他们各自都存在局限,他们之间存在的可以将彼此区分开的分界叫做边界。因为各自世界的唯一性,个体与他者不能深入到彼此的中心位置,他们能够在边界上进行交流,站在边界上审视自己和他者的世界。
哲学家弗罗姆认为自由要通过人的具有活动体现出来,享有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们在历史进程中通过实践对历史和世界进行改造,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在现代的西方世界中,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都为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提供了条件。西方女性在二十世纪发起了空前的消除男权主义的活动。经过女权运动后,女性在某些方面逐渐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权利。在政治上,她们可以平等地参加竞选和参与讨论;婚姻生活方面,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伴侣,是否生孩子等。但是在获得这些权利后,女性并没有找到生活的出路,而是面对前路陷入迷茫和焦虑。她们的这些自由都是被外界给予的,因此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后,她们陷入了更大范围的焦虑和悬空。她们抵制婚姻,将婚姻看做是争取自由的阻碍;男性再也不能成为现实女性的坚实依靠,他们成为背信弃义和喜新厌旧的代名词。《金色笔记》中的安娜所追求的自由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她在离婚后,独自一人抚养儿子,寻求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但这种“自由”并没有在实质上帮助安娜获得她所追求的生活,陷入困境后,她潜意识想要回到传统的生活却仍将自己放纵在所谓的“自由”中。安娜始终都在自由与传统之间的边界上挣扎,摆脱不了这种困境的折磨。
在二十世纪中期的世界舞台上,政治和战争是无可替代的主要角色。黑色笔记中,安娜最初作为共产党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但是,安娜发现欧洲人发动的战争是为了掠夺中非和南非的丰富资源,是以慈善为名行侵略之实。安娜与她的组织想给当地的黑人提供援助,但他们的工作仅仅限于空谈革命,缺乏任何的实际行动。他们所投身的共产主义变为了空谈,脱离当地的现实,没能给当地人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激起了当地黑人的怨恨和隔阂。安娜也逐渐认识到即便获得独立,非洲也会利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发展经济。面对这些事实,安娜意识到自身所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变得虚幻而不可及。巴赫金的边界理论认为,差异是边界产生的基础。理想中和现实中的共产主义之间的差别为安娜边界思想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战争中所受到的精神创伤和对于政治的彷徨使这些本来胸怀理想的人逐渐堕落和绝望,安娜也因此将自己放逐在理想的边缘。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她和她的同伴们选择了用玩世不恭的方式来麻痹自己,选择在酒吧里寻欢作乐来放纵自己,逃避自身的理想。
回到英国后,安娜看到了英国共产党中的领导人物固步自封,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来发展自身的党派,缺乏独立性和开创意识。他们并没有让普通党员们了解真正的共产主义以及苏联共产党进行的活动,而是压制他们的言论自由。安娜因此感到失望和愤慨,但是她只能以苍白无力的批判来面对现实。斯大林的逝世使安娜以为那些官僚主义者可以下台,共产党能够获得新生,但局面依然没有改善,民主也没有得以实施。她的情人迈克尔同为共产党人,但在东柏林却因为人们的冷漠和恐惧而被其他人隔绝起来。在这个共产党人以无数的牺牲建立的城市中,一个女子只是因为迈克尔的穿着比她丈夫的好一些而对他吐口水。她曾经忠实的共产主义事业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真理和正义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最终会陷入腐朽。安娜对于社会理想的无所适从和社会的失望使她徘徊在政治信仰的边界上。
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女性问题所占笔墨较多。通过对主人公安娜和好友摩莉情感方面遭遇的描写,体现了所谓“自由女性”不自由的精神世界以及两性之间的冲突。20世界之后的西方女性在女性主义运动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她们所要求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基本得以实现。这种对平等的要求逐渐进入了女性的意识领域,但女性对于自由的追求愈发举步维艰。长久以来建立的男权主义已经根深蒂固,在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当时女性对于平等的争取到了一定程度后,逐渐显现出边界。
安娜是自己眼中的“自由女性”,她在离婚后在经济和政治上保持着独立,抚养儿子,试图摆脱男人获得真正的独立,但是心理上却依然依赖男人。安娜认为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结合只是为了给女儿一个合理的名分。他们的婚姻结束后,安娜遇到了情人迈克尔,这个她寄托全部感情的男人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安娜将自己的悲伤和困惑都诉诸在自己创作的小说《第三者的影子》中。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爱拉同安娜一样,对情人保罗投入了所有的感情,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但是这样的牺牲换来的仍然是无情的抛弃。从爱拉身上,安娜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认识了自己被盲目和天真的感情所支配。安娜在小说的结尾处与作家格林产生感情,但是她却因害怕格林离开而产生内心极度的恐惧。她深信自己在情感方面的独立,但始终无法摆脱自己潜意识里对于异性的依赖和感情的需求。她始终徘徊在情感和理智的边缘,企图获得真正的独立,却仍无法真正摆脱爱情的操纵。
另外,“自由女性”需要脱离琐碎的家庭主妇的生活,努力寻找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安娜将爱拉塑造成为一个美好的妻子形象,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她希望能够成为保罗贤惠的妻子,能够很好的照顾保罗。当马莉恩对她的“自由生活”表示羡慕时,安娜却表示了自己对于家庭的向往。安娜心中仍然深深根植着爱与被爱的愿望,即使对于自由强烈的渴望仍不能否定家庭在她内心的地位。可见,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改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由,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仍在自由的边界挣扎。
除了政治和感情等方面的挫折,安娜在文学创作中也遇见了阻碍。她希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现实,但是她无法分辨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社会中的真实性。安娜的第一本小说《战争边缘》是一部畅销的作品,但她认为这本小说并没有遵循当时的社会现实,不能反映她的亲身经历。在创作过程中,她始终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之中,她的主观意识使她的非洲记忆在作品中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而使作品变成一个虚构的故事。
安娜试图将自己的情感生活重现在另一本小说 《第三者的影子》中,通过主人公保罗与爱拉的情感来描绘自己所深陷的对迈克尔的爱情中。但是当她回顾这部小说时,她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主观地放大了预示结局的生活中微妙细节与瞬间。生活是由无数个细小的音符构成,预示最终结局的瞬间并无法代替整个过程。这些回忆或是再现的创作方法无法令安娜给读者带来真相。
之后,安娜尝试使用简短的记事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例如早起、遇见某人、读某某书之类。她曾经认为这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她客观地反映事实,但比起之前那些充斥着感情色彩的描述,这些记录更加还原事实的真相。因为缺乏正确的写作方法,安娜逐渐放弃了写作,她的灵魂徘徊在真实与虚构的世界之间。
另外,安娜也同当时的其他作家一样,在社会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安娜的眼中,小说的价值在于将现实生活进行哲学性解释提供给读者,但小说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个世界,探知其他国家或群体的情况,可以利用小说这种传播信息的媒介。黑色笔记中,安娜记录了与电影和电视剧编剧和制片人的谈话,他们劝说安娜将作品进行改编,以适应大众的品味,却让小说背离了原有的观点。艺术创作逐渐偏离了原来轨道,染上了现代社会的世俗和铜臭味道;艺术家们也受到了现实的冲击,试图通过戴上不同的面具来逃离残酷的世界。在对文学的思考中,安娜揭露了文学界所面临的窘迫,表达了作家们在现实和艺术之间彷徨的无奈。
《金色笔记》中的安娜是当时社会独立女性的代表,她具有先进的思想,独立的收入,可以选择的感情,但是她的生活没有因为这些自由和权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她在政治、爱情和创作的领域都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精神上的空虚和绝望令她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经过反复的探索和观察,安娜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现实,并在索尔的帮助下获得了重生的勇气。安娜在这个年轻、热情、坚持自己信仰但曾经有痛苦经历的年轻人身上,认清了自己已经四分五裂的灵魂。索尔的鼓励和安慰帮助安娜客观地回忆之前的经历和陪伴她一路走来的人——摩莉、保罗、迈克尔、苏格大娘。在每个人的身上,她都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勇气,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残忍和不公,因此这种勇气伴随痛苦而生。安娜意识到,自己始终抱着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回忆,为自己虚构了一个偏离现实的世界,拒绝直面生活中的丑恶。她看到索尔虽然受到多重打击后,仍然保留着对这个世界的坚持,因此她尝试着学习索尔走出自我的牢笼,勇敢地面对现实。这种从虚幻到现实的越界行为帮助安娜不再沉迷于绝望,重拾信心。
另外,政治信仰、婚姻生活和写作上面的失败都让安娜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她的内心承受着毁灭所带来的恐惧和压力,各种形式的噩梦给安娜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和痛苦。她认为自己的痛苦来自于这个混乱的世界,是这样一个无序的世界毁灭了她。在安娜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之分。世界的无序引发了国家之间的战争,核武器和先进的军火技术散发着毁灭的味道。但是他们无可抗拒的力量牵制着各国对于战争的发动。人们可以安然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原子弹这种恶的力量。可见,恶可以转化成善,错也可以转化成对,绝望中也孕育着重生。当再度面临毁灭和恐惧时,安娜学会了认识它们的积极方面,以平和宁静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她摆脱了固执己见的领域,尝试运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在《金色笔记》的最后,安娜告诉索尔自己想成为一个推圆石的人。神话人物西西弗有一个无限重复的工作就是把巨石滚动着推到山顶。但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了山脚,西西弗必须重新开始他的工作。在作品的开头,这种徒劳无功的工作仿佛影射着安娜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经过信念上的挣扎,安娜看清了这座大山正是代表了人类的苦难,她和索尔这些怀抱希望的人正如西西弗这个推石头的人,他们不懈的努力将真理传播给大众。世界上爆发的战争或是革命就如同推动圆石向下的力量,虽然倒退但仍比之前有所进步,真理和自由也通过人们的努力不断建立起来。安娜领悟到了人生的含义:做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尽全力来改变世界,帮助有需要的人。她在煎熬之后打破了精神的禁锢,走向崭新的生活。
《金色笔记》以见微知著的手法,展开了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历史画卷。现实的混乱和不堪使当时抱有理想的人们徘徊在精神的边界之上。通过其中人物的思考和理解,这部小说帮助人们重新界定生活的意义:无论现实怎样黑暗,前进的路程怎样艰难,人们都不要失去希望,越过这个边界会找到幸福和自由的彼岸。
[1]Bakhtin,M.Discourse in the novel[A].In Holquist,M.(Ed.),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 by Bakhtin,M[C].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Bakhtin,M.Rabelais and His World[M].Cambridge:MIT Press,1968.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译林出版社,1998.
[4]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A].巴赫金.小说理论[C].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