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坚守与创新

2014-04-06 18:37:57黄寿恩
食品与机械 2014年6期
关键词:淡泊课题成果

不久前,在本刊主办的上海装备论坛上遇见一位学者:他2006年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并留校工作,2009年毅然回到家乡贵州某大学任教;2007~2013年,他7年没发表一篇论文,至今还是副教授;7年间,他申请了多项专利,很多科研成果得以在工业上应用,并一直潜心研究自动烹饪设备。令我肃然起敬的是他对科学创新的严谨态度,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坚守,对名利的淡泊。要知道,在高校从教7年不发表论文,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反观高校科研现状,那些脑袋灵光的教授们天天围着基金委、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衙门,打探或揣摩官老爷关注的是哪个领域,好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看看这些“课题等身”的科研大佬们的研究项目就会发现:政府重视乳业,他就研究乳蛋白;重视畜牧业,他就研究肉类;重视菜篮子,他就研究果蔬保鲜;重视农业污染,他就研究镉超标。

一个人带着一个转马灯似的草台班子,三年能换五六个研究方向。这样投机的“首席科学家”能有什么创新成果?无非是把以往的研究报告换个包装,甚或把他人的成果“拿”过来凑数,再找几个哥们来验收,拿个红包鼓个掌。最后坑的是国家,肥的是自己的腰包和腰围。

高校科研的乱象,固然有政府和高校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作祟,但是作为知识分子因此乱了方寸,无法淡泊名利,放弃了对科学的坚守和尊敬,才是真正的内因。他们瞎编乱造,糊弄了政府,也糊弄了自己,还堵住了 “青椒”们的专心治学的发展之路,贻害无穷。

科学研究提倡的是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并非研究方向的投机取巧。多年前,听浙江大学的何国庆教授说过:评职称不能只看这个人有多少篇Sci,主持了多少项课题,获得了多少奖项,关键要看他众多的论文和研究课题是不是一个方向的,是不是有深度,成系统。笔者深以为然。科学,需要坚守--坚守淡泊,坚守独立,坚守苦寒。唯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猜你喜欢
淡泊课题成果
淡泊,在风骨之内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40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12-09 12:59:29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淡泊才能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