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4-04-06 15:16秦纪伟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建筑

邹 艳 秦纪伟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1400)

1 高职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行业进步、技术革新的需要。基于这一目标,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独具特色的职教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这些职教模式虽然建立在适应不同国情需要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深入解读,却能发现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面向实际岗位;3)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1-5]。

无论何种教育模式,学校教育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是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的场所,一方面,对学生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在工作岗位开展生产实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对于国外职教模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培养体系中扮演了正确的角色,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面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局面,如何对我国高职学校教育准确定位,才能为生产建设一线输送优秀人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怀疑、批判、调查、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逐步具备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能力[7]。

2 高职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优化教育培养体系

1)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8]。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熏陶。将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利用图书馆、广播、板报等信息渠道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经常举办科技报告会、发明讨论会、科技创新节等活动,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科技、创新、实践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我院建筑工程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项目研究和探索,了解和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建筑设备专业“地铁火灾人员疏散特征的调查分析”项目,道路桥梁专业“木结构桥梁设计与承载能力”项目,使学生了解职业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协调好学习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就业的有限性与行业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就业市场对学生个人技能的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相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我院建筑工程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借鉴职业分析方法,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聘请相关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能力架构,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研究课题《职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是建筑工程系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的优秀成果。

2.2 发挥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创新动机,从而突破常规,另辟蹊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从而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强化,成长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我系建筑设备教研室完成了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研究课题三项,其中《基于怀柔区建筑类高职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获得怀柔区2011年优秀人才资助,并形成了相关学术论文。课题成果来源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与提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技能。高职建筑类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要有改进落后技术创新生产技术的能力。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我院建筑工程系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日益完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已建立了建筑材料实验实训室、建筑模型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础设施,购置了测量仪器、CAD/PKPM/TRANSIS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卓有成效,与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怀建集团、北京金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家建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3)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欲望。利用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指引学生能力向创新的方向发展。打破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应加大分析类、综合类的考题,对那些有创见性观点的试卷给予加分奖励;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加强实践性技能考核。学校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并有导师进行专业辅导。学生取得的科技发明、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创新成果,可作为颁发奖学金和推荐专升本的重要依据,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忱。

2.3 把握第二课堂,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搭建创新平台,丰富创新成果。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技能竞赛和科研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学术科技活动,学生拓展了知识结构,开阔了科学视野,激发了专业潜能,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先进理论和行业发展动态等资料;引导学生听取科技报告,进行科技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了解学生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

我院建筑工程系学生自2011年参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测绘测量项目和楼宇智能项目、北京市高职高专数学竞赛、北京市数学建模大赛以来多次获奖;我系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大赛和四届测量大赛,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多次在北京市高职院校活动中展出。我系教师将课外科研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吸收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报业余科研项目,如建筑设备教研室指导设备10级学生参与院级课题“京北职业学院供暖管网优化及节能改造研究”。

2)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创新能力。高职建筑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行“多证书”制度,把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和取证作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检验平台,这将有利于满足建筑企业对上岗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

我们通过对相关企业调研,掌握各岗位建筑人才需求情况,由市场需求来指导岗位证书的考取,学生的岗位技能与就业形式相适应。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外职业教育给我们以启示,吸收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其优秀的职教成果,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高职教育必将成为社会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1]王旭善.德国高职教育的见闻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5):66-68.

[2]王纪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概览[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61-64.

[3]谷学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7(5):264-265.

[4]彭宣红.美国高职教育模式特征及其启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4):5-8.

[5]朱英双.日本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理论界,2007(10):149-150.

[6]吴兴富,李晓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与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2):14-15.

[7]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

[8]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