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 温州 325000)
谈美丽浙南水乡建设
——以温州经济开发区治水为例
孙永福,叶方华
(温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 温州 325000)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如何突破以往“污染—治水—污染—治水”的怪圈,建设产城相融、人水和谐的美丽水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以温州经济开发区治水为例,介绍了工程治水和日常管理方面的策略,以不断提高科学治水、蓄水、调水、用水的水平。
美丽水乡; 水环境营建; 工程治水; 管理治水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举措,温州市提出建设“美丽浙南水乡”,8年内投资1千多亿元实施7项系列治水工程,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创造水优势。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温州东南沿海,依水而建、伴水而居、因水而美,山、河、湖、海、库(水库)俱全,全区水网纵横密布,是典型的温州浙南水乡的“缩小版”。从2013年初以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对美丽浙南水乡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该区治水为例,浅析美丽浙南水乡建设。
1.1 河道水环境概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临东海,西靠大罗山,南接瑞安市,北连龙湾区。全区规划面积138.66km2,下辖星海、沙城、天河、海城4个街道,常住人口20.2万。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746mm。东部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西侧为海拔704m的大罗山。滨海平原南北长,东西窄,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2.6~3.8m。全区现有河道66条,共计90.08km。由于是以工业为主的产城一体化区,人口密集,加上人为破坏加剧,开发区河道水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道污染严重。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无序排放,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意入河,加剧河道水质恶化,形成了许多“龙须沟”、黑臭河,平原河网水质大多在Ⅳ类、Ⅴ类甚至劣Ⅴ类,许多水域不符合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要求。二是行洪体系依然存在隐患。辖区河流交错,地形复杂,许多河道淤积严重,排洪过程中还存在卡口,城市东片一期、二期工程还未建设完成,城市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还较薄弱,综合调度排涝能力较低。三是河边管理范围环境脏乱。由于外来人口集聚,且沿河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河道被侵占、河边违章搭建(构)筑物比较突出,基础设施等各种建设和填河造地占用河道水域,人为缩窄河道、覆盖河道、设置阻水障碍物,河道水环境严重恶化。四是地下水曾过度开采。由于深层地下水长期超采,区域性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有些地方存在地面沉降现象。尽管目前列为禁采区,实施封井,但恢复地下水位还滞后一段时期。
1.2 河道水环境治理进展情况
从2013年初开始,温州开发区实施了以河道“三化”(洁化、美化、亮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治水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治源控污。今年重点加大了对15条黑臭河、13条垃圾河的控管, 对沿河企业坚决实行“四个一律”:各类非法企业一律予以取缔;工业企业、餐饮业和各类服务业有纳管条件的,一律予以限期纳管排放;所有向河道排污的企业一律要求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目前尚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的,必须立即开展整治提升,对整治无望或不能按时完成整治任务、达到整治要求的,必须予以关停。率先推进沿河“三改一拆”,符合“三改一拆”要求的一律限期予以改造和拆除,重点做好城中村、旧村和沿河违章建筑物的改造和拆除,今年已拆除各类违章点329个(39.6万m2)、违法无序广告426处(5067m2),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二是纳管截污。根据2014年底前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处理率达100%的要求,加大投入,有序安排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今年投入1.23亿元,建设39个纳管项目,实现河道截污55km。加大对河道巡查力度,对没有纳管排放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短期内难以完成纳管的河段,采用沿河明管明渠截污等临时性措施,基本实现污水集中排放。三是疏浚清污。全面排查河床底泥淤积状况,加快推进清淤疏浚。今年投资1500万元,完成10.36km的河道清淤疏浚,开展河道清障打卡,对影响行洪的河道障碍物、河道卡口等进行清理打通,促进水体流动。加快临河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强化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全面治理垃圾河道,今年完成垃圾清运65900多吨,基本上消除了垃圾河的现象。四是生态治污。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将水体生态修复和截污纳管、污染源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河道特点、治理现状、周边污染源情况,对症下药,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今年已完成水体生态修复8.29km。同时加快河岸绿化景观和河岸绿道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绿化量和品质,完成改扩建滨水公园项目22个,有效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
河道水环境存在的种种问题,已影响和制约了温州开发区产城一体化现代化新区的建设,随着开发区人口和产业规模的进一步集聚(规划达到40万人口的集聚规模),对水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纵观国内外治水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河道建设整治要以建设健康、生态、亲水河道为目标,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工程改造与生物净化技术相结合,治污与造景、防洪相结合,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重点实施河面保洁、沿岸截污、河边造景、河内蓄水,建设和保持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自然风光、工程建设和历史水文化有机结合的景观亮点。其次是规划与实施。一是必须统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思想,以保护和整治为主要目的,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整治的原则,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实现河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二是必须统一坚持以水利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产城集聚区规划等相吻合,同时与交通、环保、旅游等规划相衔接,在实施中必须统一严格规划编制审批制度。三是在加大工程治水力度的同时,要拿出重整河山的信心与气魄,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一手抓硬建设,一手抓软管理,两者相辅相成,整体协调推进。
按照以上要求,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分3个阶段实施。即:到2014年底建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美丽水乡示范流域,带动各街道、各流域、各村居全面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到2015年底(规划近期),全面完成垃圾河、黑臭河和重点污染行业整治任务,全面建成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水乡文化得到明显提升和展现。到2020年底(规划远期),基本完成各项规划建设任务,美丽浙南水乡基本建成;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独具温州地域特色和文化风采、人水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美丽浙南水乡。
温州市及温州开发区前期也已进行了10多年的治水工作,但收效甚微,远达不到人民群众的要求。综合以往治水的经验得失与当前治水形势,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根本性的标本兼治,长效性的有效控管,从工程治水和日常管理上加以综合施策。
3.1 科学规划,合理调度,抓好工程治水营建滨海水乡特色的水环境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强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供给能力,是滨海水乡建设的一个综合课题。工程治水应做到科学规划、综合调度,重视防洪与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以及水环境建设。
3.1.1 完善和发挥水利工程体系作用
开发区年平均降水量达1746mm,但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汛期),占全年总量的78%左右。区域降水较多,但由于气候和地貌影响,大量水资源贯穿入海而留不住。要建设人水和谐美丽开发区,首要的是要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才有更好的水环境。这就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考虑防涝能力,更要增强配置能力,通过工程措施,修建一批具有调蓄能力的控制性水源工程,把水蓄起来进行水乡营建。一是加快实施“强塘”工程。续建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启动东片防洪二期工程,形成防洪闭合圈,完善沿海防洪御潮体系、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拓宽并整治主干行洪河道,恢复和控制城区适宜水面率,提高行洪效率,加快低洼地区改造,控制建设项目竖向标高。规划建设瓯飞二期合围的启闭海堤,利用潮汐调节蓄水放水,在海上形成巨大人工湖水面,营造滨海特色的水乡美景。修缮和管理好天河东等山塘水库,加强以城市防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洪控制性工程为重点的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尽量把洪水拦截、削弱、储存起来。二是建设平原水库完善调蓄水功能。挖深挖宽金海湖、环城河等平原水库和河湖湿地,增加水面面积和蓄水容量。在金海湖突出休闲湿地公园建设,在环城河突出平原水库功能建设,在7.6km长的通海环城河上,规划布局建设10个河湾型平原小水库,并结合温州民俗文化街区建设,赋予水文化内涵。结合服务农业灌区建设,在丁山堤塘等海塘和区内“一核、三片、五组团”等区块水域内合理布局建设2个挡潮闸和3个内河节制闸,合理调度和发挥现有8个挡潮闸和24个节制闸的调蓄水作用,根据气候和储水状况,对全区地表水进行调蓄。三是实施河网生态补水工程。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确保河流不断流、滩地不萎缩、水质要达标,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持,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针对河道流量不足的问题,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同时将中水作为河道的补给用水,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综合考虑淡水养鱼布局,构建滨海水乡水系生态景观网,呈现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水美景象。
3.1.2 科学合理调整水系河网布局
在确定好河道水环境整治内容和河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按照服务于城市发展、服务于城市防洪安全、服务于城市总体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则,对全区固有的河网布局作出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完善河网水系,把水连起来,让水活起来。一是合理布局河网水系。规划建设8纵5横骨干河网,并以骨干河网为主轴,连通并完善全区河网水系,根据各河道实际情况,按照防洪标准要求,针对不同的断面形式校核计算,以满足河道不同设计断面情况下的泄洪能力,使河道在流量、宽度、深度等方面实现动态平衡,达到行洪要求。重点建设76.40km的城市东片一期、二期工程防洪河道以及平原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在天河、海城之间,新建新开河,整治三甲河,连通天河和海城的河网,结束海城天河河网不连通的历史,使海城与天河沙城两水系河道融会贯通,形成水系循环;按规划,打通一批区内的“断头河”、“盲肠河”, 使河道防洪和水环境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同时探索在部分区域内新挖河道,把优美的河道水环境引入住宅区、工业区,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园区品位。二是疏浚清障打卡连通河网。对全区河网进行通畅梳理,重点对8纵5横骨干河道轮船河、永清河、塘底河、七五沥等进行疏浚,对河堤均采用直立式挡墙,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清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给洪水以出路。对全区河道内部卡口进行全面梳理,打通海城街道7处、沙城街道4处、天河街道3处卡口。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三是与区外河网连通。北面做好疏浚并且与龙湾河道联网,南面打通与瑞安的河网联系,把开发区河网纳入永强河网和塘下河网,连通并纳入温瑞塘河水系,让水系更科学,让水活起来。
3.1.3 截污纳管实施源头治理
工程治理水环境,根本在于截污纳管,阻断污水。一是超常规推进污水管网建设。针对辖区内现有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配套设施缺乏,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的现状,高起点规划建设污水管网系统。坚持“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全民治河,建管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大流域内街道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整改力度,强化已建管网的管理和维养力度,充分发挥已有污水处理的环境效益,从源头上解决各类污水入河问题,进一步改善塘河水环境质量。二是对全区污水进行 “大普查、大疏通、大整改”。在河边三化考核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出现排污管网放着“显摆”,但边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要通过大普查,搭建起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摸清排水管网和现有污染源的“家底”,让地下管网从原先的“瞎子管理”跃升到了数字化平台的科学管理,维养措施也有的放矢;通过大疏通使污水通行无阻,大大提高原有排水管网输排水能力;通过大整改,把应纳未纳的污水全部纳入,进一步提高污水的收集率。三是抓生态治理修复。优先启动黑臭河道周边旧村和城中村改造,消除沿岸旧村和城中村等重点污染源对河道的污染。按照“因河制宜、一河一策”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治水经验和工艺技术,从生态角度恢复和重建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今年,全区已经启动了沙城庄桥河、天河井头河、海城中心河等10条河道的生态整治。通过生物修复等措施,逐步改善沿河水环境面貌并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3.2 全民发动,全力攻坚,抓好河道水环境整治促进洁化美化亮化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发动全民参与,多方投入,齐抓共管,有针对性地突出抓好河道的长效管理、河边的拆违治乱、河岸的景观建设,促进河道洁化美化亮化,共同打造人水和谐美丽开发区。
3.2.1 突出抓好长效管理,保持河道洁化
从前段时间的“河边三化”考核工作来看,突击保洁易,而长效保洁坚持难。许多地方一时保洁没跟上,就会出现垃圾成堆,或者出现“前面清扫,后面丢弃”的现象。要探索各种有效的长效管理措施,切实扭转河道脏乱现象。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依托新闻媒体和市民监督团开展“走四边促三化”等活动,通过市民监督团的“明察”、“暗访”、“挑刺”、“表扬”等多种形式,对工作中的不足提出要求及建议,为治水攻坚战铺路;开展“四边三化”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进行美丽浙南水乡、人水和谐开发区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及外来务工人员自觉树立保洁意识、爱河护河意识,自觉支持参与到治河护河中来。二是抓好责任制落实。全面落实区、街道和村各层面的河长制和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各街道专业化队伍,分区、分河、分段,定岗、定点、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纪录,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在对街道和部门一月一考核一排名的基础上,探索考核的方式方法,建议扩大考核面,把治河各责任主体纳入河道治理考核范围。要将河道管理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监管、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做到标本兼治、治标更治本。
3.2.2 突出抓好拆违治乱,促进河道美化
建设美丽的河边环境,要突出抓好拆违治乱,并辅以有效的后续管理,形成上下一心、各方合力、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未依法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不得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加大地下水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限)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切实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禁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河湖水域,实行占补平衡,维持一定的水面率和合理水位,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二是拆违章治乱点。结合“三改一拆”,加快全区河道边拆违治乱和消防隐患点的整治,突出抓好滨海大道、永强大道等主干道边上河道和轮船河、中心河周边,以两侧辐射范围为区域重点,逐层先后推进沿河环境整治,研究制定拆后安置方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违反市容环境卫生和乱搭乱建等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要加强与各有关街道的协调,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组织拆除整治。要条块结合,全力以赴,齐抓共管,不断加强管理和督查的组织力量,实现整治工作的稳步有序推进,还河边环境原本面貌。三是抓查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对属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由环保部门立即进行水质取样送检,对污染原因进行调查,并按程序及时上报和通报。探索试行排污有偿、污染赔偿、生态补偿,严厉惩戒违法违规,赏罚分明,呵护环境。通过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减排,也向企业提出了技术升级的要求,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排放。健全完善水环境管理工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工业、生活、建筑泥浆、餐饮业等各类污染物违法排放行为,以及违法建筑、垃圾入河、河道侵占的执法监管和查处力度,进一步减少河道污染负荷。
3.2.3 突出抓好景观打造,提升河道亮化
美丽水乡环境的营造,需要加大治河的投入,加强绿化建设、景观建设。一是引导多方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各项增加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支持,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引导各方资金加大对水环境建设的持续投入。二是抓好河边绿化。持续开展沿河拆违绿化工作,可在一二级河道两岸预留不小于15m的绿化带空间,其余小河道8~10m,实行规划红线控制。加快推进城中河、四甲浦、新川浦、纬十浦等河道的绿化建设,并在整治深度上要细化节点。本着一河一景、因河制宜的原则建设河道景观,不搞千篇一律,力求突出特色、各具灵性。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线状态,避免裁弯取直,打造自然的河流带状景观。在考虑防护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着力建设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河堤;通过在水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来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道天然净化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美学价值;将全区河道按急缓程度、按规划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河道绿化品质,因地制宜地增加河道绿化景点布置。三是抓好景观建设。根据城市河道、景观河道、生态河道、文化河道的要求,对全区的河道绿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建设、改造并提升100个绿地和滨水公园(小游园),打造滨河慢行系统。按照建设 “生态、休闲、文化、景观长廊”的要求,积极推进绿道网,沿河立面改造慢行系统、桥梁等生态景观建设,促使沿河景观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切实改善沿河环境面貌。加强滨水区的亲水性、人文性等景观建设,岸边形成一定宽度的湿地环境,构成一个人河互动、人水和谐、能见水亲水的带状景观空间。突出重点河道节点的个性化景观建设,在金海湖公园等地除营建水景、景观绿化外,增加建设灯光夜景工程,提升亮化水平和档次,全方位多层面地共同打造人水和谐美丽开发区。
On Beautiful Southern Zhejiang Water Town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Water Control in Wen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N Yong-fu, YE Fang-hua
(WenzhouEconomicDevelopmentZoneManagementCommittee,Wenzhou325000,China)
Water pollution is gradually worsening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vious law of ‘pollution-water control- pollution-water control’, and build beautiful water towns which integrate industry with city, and unify human beings with water, belong to a common problem that should be faced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at present. In the paper, water control of Wen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s adopted as an example for introducing strategies in the aspects of project water control and daily management, there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water control, water storage,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consumption.
beautiful water town; water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water control; management water control
TV212.2
A
1005-4774(2014)04-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