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与参与方式的调查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2014-04-06 07:55:15宋传联齐晓安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公众监督

宋传联,齐晓安,汪 卉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与参与方式的调查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宋传联1,2,齐晓安1,汪 卉2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由于环境审计监督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公众作为资源环境的所有者,是当之无愧的环境线索发现主体。文章通过对长春市333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及方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了解到目前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愿较强,但较多出自于对“小我”利益的关注,缺少监督环境审计的大局观与责任感;由于公众对环境审计了解不够、对参与环境审计顾虑较多以及政府开设的环境审计渠道不畅等原因的存在,目前社会公众未能很好地参与环境审计监督中来。政府应当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加强政策宣传、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多样化参与平台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信心与可行性,以恰当履行社会公众作为环境线索发现主体的职能,提高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中国环境审计的免疫力。

环境资源;环境成本;社会公众;环境审计;环境线索;免疫力

一、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资源环境的公共性特点的存在,企业等环境资源的使用者缺乏主动控制私人成本以降低社会成本的动机,“公地悲剧”的发生成为必然。要预防“公地悲剧”,就必须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环境审计监督对象的特殊性,公众参与环境审计已成为各国学者之共识。

齐超认为,要实现对事物的系统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制度[1],“免疫”视角下的环境审计要求对环境资源使用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为主,以事后监督为辅,并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其中环境审计的委托与环境线索的发现离不了社会公众的参与[2]。但目前社会公众能否理解其自身对资源环境的所有权及监督权、能否履行其对环境审计的参与权、偏好何种方式参与环境审计监督,是政府构建环境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文献综述

陈焕章(1972)提出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是环境管理组织实施的一条基本原则,他指出,普及环境意识,引导人们自觉支持和维护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法律,把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变成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实施环境管理的根本和基础[3];Brent(1996)1992年对美国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识强度与参与环境保护行为之间正相关,且这种相关受公民的政治积极性影响[4];John(2004)等人研究了美国一些地区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肯定了社会公众在对环境立法中的监督作用[5];马彩华(2007)探讨了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提出推动环保事业,要从民众素质和公德层面去强调环境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完善环保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环保事业提供自下而上的持续推动力[6];邓小云(2010)探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基础与立法完善[7];葛俊杰(2011)探讨了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并提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模式——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制度[8]。

综上可以看出,关于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从国内外学者的前期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多关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特征与心理的研究,国内学者则更多关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很少关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研究。

社会公众如何认识环境审计的对象——资源环境?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是如何认知的?公众认可的环境审计参与方式是什么?本文拟通过调查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为政府提高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免疫力提供政策建议。

三、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样本特征描述

(一)问卷的发放回收

本研究主要应用调查问卷方法,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高新区、宽城区等共333位公众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332份,回收率达99.70%。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332份问卷再进行筛选,剔除了2份无效问卷(无效问卷主要是指少数缺项太多的问卷以及存在明显逻辑错误、前后不符的问卷[9]),最终形成了330份有效问卷,样本有效率达99.10%。问卷结构与相应问题见表1所示。

(二)样本特征描述

表2是对样本特征的统计。从年龄结构来看,19~30岁的被调查者占比66.36%;从文化程度来看,60.61%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学历,其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7.87%;从居住地区看,70.30%居住在一般城市市区,居住在城乡交接区与农村地区公众比例分别为14.85%和14.85%;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为43.03%、女性为56.97%,因此,总体上看,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被调查者的年龄偏向中青年人,居住地区偏向于一般城区,因此,调查结论可能会偏高。

四、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对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愿的调查——公众对资源环境的认知

了解资源的稀缺性与公共性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前提条件。对“你是否了解资源的稀缺性特点”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1.52%的人表示了解,28.48%的表示不了解。对于“你是否了解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特点”方面,约有73.64%的人表示了解,26.36%的人表示不了解。

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大力加强对资源稀缺性与公共性特点的宣传,公众对资源的特点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这是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重要基础;但比例还不够高,目前仍有30%左右的社会公众并不了解资源的稀缺性特点。

环境问题谁污染谁治理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认为我国能够做到环境问题谁污染谁治理的社会公众通常对环境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参与形式持消极态度。对“你是否认为我国环境污染能够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统计结果表明,仅有15.45%的人选择“是”,而84.55%的人选择“否”。

该问题的统计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于资源环境污染后果有较科学的认识,这为我国开展事前环境审计与事中环境审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您是否认为企业能够主动增加私人成本并降低社会成本”关注公众对企业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科学认识,调查结果显示,30.91%的人选择“是”,即认为企业能够主动增加私人成本并降低社会成本,69.09%的人选择“否”。

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详见表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我国对矿产、土地等资源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也规定了企业和个人关于环境保护的责任,这说明,资源环境具有公共性与稀缺性已由法律做出了明确规定。而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公众并不了解资源环境的这一特点,这不利于他们明确其在免疫视角下环境审计监督中的角色定位——委托者的身份,因而,不利于环境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宋传联等经过对130多家地处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在控制环境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自利性特征[10];曹芳萍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将环境成本私人化可能会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11];刘中文等研究了企业财务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倒U形关系[12];等等,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目前缺乏提高私人成本而降低社会成本的动机,当污染发生后,对污染的治理往往也持消极态度。对该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公众对该两个问题的了解程度不够。

总之,公众对资源环境特征了解不够,对企业在资源环境资源使用责任认识不清,对自身作为资源环境所有者与委托者的身份了解不足。

公众对环境资源的认知详见表3。根据统计学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特征的公众占比越高,其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会越强,因此,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资源环境的特征及资源环境使用者责任与所有者责任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参与环境审计监督的意愿。

(二)对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愿的调查——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知

对于“您认为目前我国环境审计能够起到促进企业污染减排的效果吗”这一问题,12.73%的人选择了“能够”,69.70%的人选择“部分能够”,17.58%的人选择“不能够”,选择能够与部分能够的人占比为83.43%。

这说明多数社会公众对通过环境审计促进企业污染减排有信心。这为他们参加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这种知识与事实不符,因为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监督仍停留在环境资金使用合规性目标方面,而对于资源利用绩效审计很少发挥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环境审计所致。

“你认为我国环境审计力量是否充分”关注的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16.36%的人认为充分,83.64%的人认为不充分。

事实上,我国的环境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且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审计需要;而且,从环境交易轨迹的保留来看,与资源环境有关的交易往往难以留下交易轨迹,更谈不上建立健全充分的凭证与记录控制制度,基于此,即使政府从数量上不断充实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并不断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环境审计中也始终会存在着环境审计主体相对不足的现象。而这种不足,是由传统环境审计程序的作用方式导致的(检查、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观察、分析性程序)。传统审计程序,要么依赖于被审计单位充分的凭证与记录,要么依赖于被审计单位员工的诚信,但我国并未强制要求资源使用单位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因此,环境审计交易轨迹往往不能够被完整保留。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有助于克服传统环境会计交易轨迹不充分的不足,对于发现会计记录与凭证之外的审计线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公众作为主体参与环境审计,既能够有效弥补环境审计主体力量的绝对不足,又能够弥补环境审计主体力量的相对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我国环境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事实,但公众仍并不能够明确其在环境审计中如何发挥作用。

“什么情况下您会反映环境污染线索”关注的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动因及主动性,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当污染影响自己生活质量时”的居多,占47.88%,其次是“当污染影响他人生活质量时”的占22.42%,“只要发现,就会反映”的占22.12%,选择“无论何时都不会反映”的最少,仅有7.58%。

这说明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潜在愿望较强,无论何时都不会反映的社会公众占比只有7.58%。更多公众选择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质量时反映环境问题,总占比为70.30%。能够完全主动反映环境问题的公众占比仅为22.12%。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于发现环境问题的主动性还相当差,更谈不上对反映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对“您是否认为政府会重视您对环境线索的反映”这一问题,60%的人选择“否”,40%的人选择“是”。说明公众对于政府能否重视社会公众对环境线索的反映持悲观态度的较多,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政府应当大力提升其执政能力,加强与社会公众的各种沟通,重视社会公众的心声,消除其参与环境审计的顾虑;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当督促政府更好地完成执政功能,实现对环境审计监督的公共管理。

公众对环境审计认知情况的结果详见表4。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公众(82.33%)对环境审计促进企业污染减排有很高的期望,也能够较充分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事实,但对通过反映环境线索的形式参与环境审计积极性并不高,完全能够主动反映环境线索的公众占比太低;公众对环境审计知识的不足及公众对政府环境管理成效的悲观可能是障碍其参与环境审计的重要原因。

(三)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方式的调查

如果说调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仅是对社会公众意识层面的了解,那么,了解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方式,更多是对意识强度实现程度的调查。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方式,设置有效的参与平台,促进环境审计免疫力的提高。

“你认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相关渠道是否畅通”关注的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既有方式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约有81.82%的人认为渠道不畅通,仅有18.18%的人认为渠道畅通。此调查结果与目前具体实际相符合,说明公众对此问题有着较为科学的认识。

“你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便捷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便捷的方式是电话平台、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和上访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为23.64%、11.21%、59.09%和6.06%。其中选择网络方式的比例最高,占59.09%,这说明网络方式已成为公众认可的最便捷的方式,而选择上访的公众最少,仅占6.06%。选择电话平台的比例也较大,占23.64%。这反映出公众对于网络参与方式的偏好,另外也说明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不同方式均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你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有效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选择电话平台、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和上访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为13.33%、13.33%、54.55%和18.79%。其中网络平台占比最高,上访平台次之。这一方面说明目前以网络方式参与环境审计受到社会公众最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说明公众对不同参与方式的积极性;但从各种参与方式的比较来看,公众表现出对电话与短信参与方式的疑虑。这可能是由于政府这些渠道不够畅通所致。

“你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安全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安全的方式是网络方式,占比高达56.97%,其次是电视节目方式,占比为22.12%,选择其他方式与电台方式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为11.21%和9.70%。这说明,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的安全性有较大的担忧,由于网络方式不容易暴露身份,因而,公众认为其安全性最高。

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方式的认识详见表5。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人(81.82%)认为既有环境审计渠道不畅通;公众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便捷、有效和最安全的方式均是网络平台(分别达59.09%、54.55%和56.97%,同时,其他参与方式也受到不同被调查者的重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意愿方面。多数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有较强的愿望,但目前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动因多基于环境问题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质量,公众目前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谈不上自豪感。可能的原因:①公众对环境资源及污染的特点了解不足;②公众对企业如何处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了解不足;③公众对我国目前环境资源公共管理的现状认识不足;④公众不了解环境审计及其发挥作用的路径;⑤公众不了解公众、企业与政府在环境审计中的角色定位;⑥公众对政府环境审计公共管理的职能持悲观态度,参与信心不足。

(2)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方式方面。从调查结果看,公众认为目前参与环境审计的方式并不畅通;网络、电话、短信、电视节目、上访等不同的方式均能够被社会公众接受;公众普遍认为参与环境审计最便捷、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方式是网络平台;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安全性有较强的疑虑,他们更多选择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的参与方式。

(3)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参与环境审计意识强度不够,因为较强的意识强度必然伴随着果断的参与行为及对参与方式的忽略。这说明,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愿与方式的调查结果之间是能够相互印证的。

(二)建议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的、客观的评价,并通过环境管理与控制,运用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管理环境的目的[13]。这说明,环境审计的实质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是以审计方式实现的公共管理活动。审计的实质是监督,而监督需要通过获取与评价证据的方式,明确组织(例如企业)对资产(例如环境资源)使用责任的履行程度。这种以监督形式实施的管理活动必须通过环境审计各方面关系人共同努力实现[14]。但根据调查结果,环境审计目前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公众参与意愿还不够强烈,为了提高环境审计免疫力,我们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公众环境审计参与制度。调动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监督正是这种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针对上述调研的实际现状,以提升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环境审计免疫力为目标,笔者提出相关的建议:

(1)实施顶层设计,明确公众角色定位。环境审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宋传联的研究,社会公众在环境审计中既充当环境审计委托者的身份,又应当充当环境审计执行者的角色,且这种定位发挥作用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审计事件中并不相同。这种复杂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公众不可能自行完成对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必须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进行明确,并由政府对其在不同环境审计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众虽具备了参与环境审计的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参与意愿的强烈程度不足、坚定程度不够、坦荡程度欠缺,如果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具体方式,对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权益进行保障,则定会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监督的意愿。

另外,资源作为环境审计监督的对象,必须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在资源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放任都可能导致环境责任无法界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对资源环境进行全过程评价与监督[15]。这种监督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环境审计必须由政府统筹设计,系统完成,科学规定公众参与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可行性。

(2)加强政策宣传,提振公众参与信心。资源环境由全民公有已由我国法律做出了规定,而公众环境参与权益也在一些法律制度中做出了明确。但由于政府对政策宣传不够,很多公众未能充分意识其对资源的所有权及监督权益,因而其对环境审计的参与信心不足。政府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资源环境的特点,并意识到到参与环境审计是一种合法的权益,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从而增强其参与环境审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强化受托观念,提升政府环境管理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公众不踊跃参与环境审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对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质疑。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公众环境要求回应较少有关[16],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公众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过度悲观。通过强化政府的受托观念,并对政府环境管理进行奖惩,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环境责任的履行,又有助于树立政府形象,解除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顾虑,提高其参与环境审计的积极性。

(4)搭建参与平台,多样化公众参与渠道。由于公众对不同的参与方式均有选择,政府拓展环境审计参与平台,设置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对于调查中公众偏好网络平台问题,政府应当大量普及网络,以使更多公众通过网络形式揭示环境污染线索。另外,由于公众对其他方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疑虑,影响了公众对网络以外方式的参与,政府应当通过完善其他参与方式,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环境审计。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划定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观点为环境审计免疫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本文提出环境审计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目前主流媒体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必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审计的荣誉感,使社会公众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环境审计中来,更好地履行其作为环境线索发现主体的职能,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中国环境审计免疫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1]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税务与经济,2009(3):9-13.

[2]宋传联,齐晓安.独立性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监督主体的定位[J].生态经济,2013(6):46-49.

[3]陈焕章.实用环境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72.

[4]Brent S Steel.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Environ⁃mental Attitudes.Behavior and Activis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27-36.

[5]Stephen P Depoe,John W Delicath,Marie-France Aepli Elsenbeer.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M].New York:State of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6]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7]邓小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基础与立法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1-94.

[8]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以社区环境圆桌会议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1.

[9]高玉娟,张儒.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调查问卷剖析[J].商业经济,2009(4):89-91.

[10]宋传联.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环境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2):53-54.

[11]曹芳萍,温玲玉,蔡明迹.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关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117-122.

[12]刘中文.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U型关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111-115.

[13]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An ICC Guide 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uditing[M].Paris:ICC publishing,1991.

[14]宋传联.环境审计关系人的生态文明观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1-8.

[15]张建坤,王朝阳.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项目评价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6-150.

[16]黄岩,吴克昌.论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机制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1):204-206.

[责任编辑:程靖]

The Investigation on Willingness and Mod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Evidence from Changchun City

SONG Chuan-lian1,2,QI Xiao-an1,WANG Hui2
(1.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supervising object,the public is fully deserved as the main body to find environmental clues as the owner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the willingness and mode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by surveying 333 people living in Changchun 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is mainly due to caring for their own present interests and lack of the overall view and account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auditing.At present,since the public is aware of little about environmental auditing,worries much about the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less channels for the participation,the public canno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confidence and feasibi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by designing a good sys⁃tem,strengthening policy propaganda,impro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ability and providing 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plat⁃forms,etc.,in order to make the public properly perform its functions as the main body to find environmental clues and en⁃hance the immunity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audit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environmentandresources;environmentalcosts;public;environmentalauditing;environmentalclues;immunity

F239.0

A

1007-5097(2014)07-0172-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7.036

2014-04-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630100)

宋传联(1971-),女,山东烟台人,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审计;

齐晓安(1951-),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汪卉(198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公众监督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公众号5月热榜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 09:44:20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学理论·下(2017年2期)2017-03-17 17:52:18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