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晶,张玉利,郑 娟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南开大学a.商学院;b.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情境与融合: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述评
李华晶1,2b,张玉利2a,2b,郑 娟1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南开大学a.商学院;b.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文章首先从“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和“伦理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两个研究视角,梳理了当前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两类代表性成果。然后,以“手段-目的”关系和“机会开发”过程为标准,评析了融合创业与伦理主题的创业研究新兴理论及其思路范式。最后,围绕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两个基本点,对未来创业与伦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创业;伦理;情境;融合
创业与伦理,是影响新组织生成及其成长方向的重要问题。在环境高度不确定、社会规范复杂多变的今天,二者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希望探寻出创业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机理,实现更多的创业与更好的伦理之间的平衡[1]。但是,一些基本命题的研究结论依然模糊不清或是相互矛盾,还有一些新兴主题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创业研究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相比较商业伦理20余年的成果积累,创业领域针对创业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学术探索刚刚起步。其次,不同领域的研究侧重点存在差异,创业研究学者往往强调创业者伦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伦理研究学者则更加主张在小型的、初创的企业中开展实证研究,而不是去分析大型的既有企业[2]。
因此,有必要对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不同研究成果在理论范式上的异同之处,提炼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以期全面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首先借鉴情境分析的思路,将创业与伦理关系的研究分为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和伦理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两个主题展开评述,然后,对当前融合创业与伦理的创业领域新兴研究主题进行梳理,并从“手段-目的”和“机会开发”两个不同视角,分析这些研究的思路范式。最后,从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作用分析两个角度,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这类研究将创业作为前提情境,关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尤其是新企业初建时遇到的伦理问题。这也是目前有关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主体,而且大多是从微观层面即创业者角度开展分析。从逻辑前提看,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将创业作为前置情境,伦理被视为受到创业影响的结果,在这条作用链条上的关键研究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创业者的伦理特性
在“企业家原罪说”的背景下,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种伦理差异,是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最初试图回答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与伦理具有紧密联系,但是,创业者伦理到底是“光明”还是“灰暗”地带,说法不一。支持创业者伦理属于“光明”地带的观点有:成功创业所需要的素养(如想象力、创造力和敏感度)都与创业者伦理水平相联系,高伦理水平与创办企业的战略能力一样,有助于创业者创业成功,强调公平或程序公平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取投资者的支持[3]。
认为创业者伦理属于“灰暗”地带的研究指出创业者特质中具有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左右他们的创业行为,创业者具有的强烈“行动偏好”通常会阻止他们充分地考虑伦理问题;还有研究表明,创业者更倾向于打破常规甚至是游走在制度边界,要比大企业管理者更在意个人经济回报,即便这种收益有可能牺牲其他利益或者是违反公平准则[4]。
(二)创业者的伦理困境
在创业过程中,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不确定的,风险难以预测,规则尚未完善,还有时刻存在的竞争压力。面对这些挑战,创业者通常会在追求个人利益与遵循伦理规范之间陷入两难困境。这也是当前创业情境下伦理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学者们试图回答创业者伦理困境的源起、内容和破解方式。
资源约束被视为创业者产生伦理困境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创业过程始终面对资源紧张的压力,这就会给处于模糊状态的创业者带来伦理冲突,创业者自身价值观与员工及组织诉求之间的偏差也是导致创业者伦理困境的原因之一[5]。为此,一些研究尝试理清创业者伦理困境的脉络,为创业者走出迷局“绘制地图”。Robinson和Davidsson等借鉴约束理论的问题解决过程,构建了一个称为“协同星”的操作性模型[6]。他们提炼出分析和解决困境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确定期望结果(O),第二个环节是明确纯粹的商业和伦理要求(X和Y),第三个环节则是为X和Y找到期望行动Z和-Z,其中,Z是支持X的,而与Z相反的-Z则是满足Y的。协同星可以用于分析创业者的每一个伦理困境,而创业者面对困境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兼顾五个维度的创造性协同。
(三)创业者的伦理决策
创业者的伦理特性及其所面对的伦理困境,与创业者决策密切相关,这就使得创业者的伦理决策也成为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重点,但是,创业者伦理水平是否高于其他人群,尚不能下结论。支持方的研究有:Teal和Carroll运用Rest的界定问题测验表明创业者在决策时的伦理分析水平要高于一般人群。McVea对12名创业者和一组MBA学员开展的对比分析表明,创业者在决策时的道德意识程度更高,在评估创业条件时更倾向于考虑伦理要素,而MBA学员在这两方面的水平较低。存疑方的研究观点有:创业者在做判断时,要比管理者更多依赖自负和代表性启发,因此还需要关注认知偏见的影响,例如社会文化和创业团队人口统计特征的异质性等。一个普遍共识是,创业者伦理决策与其社会认知的动态性存在复杂联系,诸多认知要素会影响伦理决策的制定,需要后续研究深入挖掘[7]。
相比较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伦理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这类研究的情境通常是创业型企业的伦理氛围,研究目的是揭示创业者通过何种机制确保伦理标准被认可,以及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如何被处置等。这类研究一般以组织为分析单位,大多将伦理氛围作为一种前置因素,而新企业行为被视为影响结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创业型组织伦理氛围的架构
研究发现营造信任和合作的伦理氛围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离不开隐性和显性结构的支撑。显性结构包括被局外人观察到的正式架构、合规计划、使命陈述和道德培训项目等;隐性结构则包括旁观者难以察觉的非正式架构、管理者与员工拥有的伦理认知和开展的伦理讨论以及受到组织认可的诚信行为等。Morris等对创业型企业伦理氛围结构进行了整合,并认为核心价值观涉及两种结构,而且对创业型企业的伦理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创业者的价值观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8]。
(二)创业型组织伦理氛围的特点
Welsh和Birch调研了26家创业型企业,并与大企业展开对比,结果发现创业型企业伦理氛围更加具有整体性而不是局部性,而且相比较其他组织而言,更倾向于强调关怀和自立的维度。还有研究表明,新创企业要比老企业更加强调规则导向的伦理氛围,但较少关注功利型的伦理氛围。一些实证分析发现,高速成长的创业型企业创业者都主张本企业在伦理层面上实施遵从型战略,但是,其做法远远超出服从法律条文的范畴,已经实施了大量具有诚信战略维度的举措,具有了诚信战略的特征[9],支持了创业型企业具有较高伦理氛围的观点。
(三)创业型组织伦理氛围的演进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创业是一个动态过程,组织的结构、战略、运营和要素等,在组织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会有差别。由此推断,组织内的伦理情境也会有相应变化。但是,将生命周期与创业型组织伦理氛围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见。
新企业成立时间的长短会影响组织的伦理氛围。从组织成长的规模来看,规模较小的企业要比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伦理标准规范上要求更加严格。小企业更难以容忍因偏袒而得到晋升、无视具有重大危害的设计错误、不准确的投资报告、误导性的广告宣传等问题,而大企业相对宽容[10]。用四种类型可以反映创业型企业伦理氛围如何随着企业成长而演变和发展:首先,“先天不足”型,表现为几乎没有伦理制度、很少关注伦理问题等;其次,“劳有所获”型,表现为虽然伦理体系不成熟,但是重视伦理问题、严格伦理行为的奖惩;再次,“核心倡导”型,表现为创建伦理政策但尚未制度化;最后,“整合完备”型,表现为伦理制度形成并具有浓厚伦理氛围。
(四)伦理氛围对创业型组织的作用
伦理氛围的演进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对创业型组织到底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研究结论尚不清晰。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创业型组织主导和强化伦理政策收效甚微,而且将近三分之二的大企业有自己的道德公约,超过三分之一的大企业有独立的伦理培训项目,而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的小企业比重则分别是三分之一和不到十分之一。持积极态度的学者认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伦理水平会影响组织的创业强度;从制度创业角度分析,伦理水平会帮助组织创造更多的社会成果。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伦理氛围对创业型组织并不是直接产生影响,会受到第三方变量的影响,例如,社会资本和文化、创业初期企业特有的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关系、外部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管理者和员工的认知水平和方向等,都会影响到伦理氛围与创业以及组织绩效的关系[11]。
无论是创业情境下的伦理研究,还是伦理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一般都将伦理和创业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要素,分析二者之间可能的因果联系或是作用关系。在“创业影响伦理”和“伦理影响创业”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前提下,学者们分别开展了实证检验,取得了各自的研究发现,但也正是由于前提假设的差异,使得一些研究结论难免存在矛盾或偏差。为此,辨明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逻辑思路,对理解和应用研究成果具有意义。
当前,创业领域涌现出一些新兴主题,将创业与伦理两个有些对立的概念内涵结合在一起。伦理研究的聚焦点是人们对是非曲直的甄别过程,与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道德本质和基础问题联系紧密,而创业研究的聚焦点是创新、超前行动、风险承担等“创造性破坏”活动,机会导向是其核心。这些新兴研究领域,将创业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把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整合在一个概念体系中,因此,日益受到学者关注。
表1概括了这些新兴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内涵以及对创业与伦理进行融合的代表性观点。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题,不再把创业与伦理视为分立甚至对立的关系,而是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创业与伦理相互交织,缺少哪一方,这些理论的概念体系都不完整甚至无法成立,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创业研究呈现出“绿色化”的趋势,即创业研究开始兼顾经济目标与社会环境福利的多重诉求[12],实现创业与伦理融合的新价值创造活动,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实现更广泛社会领域的健康发展,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
不过,这些融合创业与伦理的新兴研究主题,对创业与伦理在其理论内涵中的作用地位认识比较相近,总体上将创业视为“手段性”变量、伦理视为“目的性”变量。换言之,这些研究范式往往关注的是通过创业的手段,实现包含伦理诉求在内的制度、社会、生态、公共或绿色的目的[13]。从“手段-目的”的角度将创业与伦理结合,虽然有助于摒弃创业“唯利益至上”的偏见,但是,也容易忽视伦理在驱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机会开发过程的认识,全面揭示创业与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理论依据的发展
经济学理论为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不过理论主张之间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斯密经济理论高度关注了创业和伦理问题,但是,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创业既是一种分配机制也是脱离常轨的经济偏差。作为一种替代,熊彼特提出创业是一种推动市场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通过打破原有均衡、创造新的均衡来变革和创新当前经济结构。这就意味着创业者会对伦理和社会要素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把创业者置身于满足社会伦理需求的一个核心位置。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概念通常对初具规模的企业治理会有实践价值,而对以创业者为核心、强调个体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的情境,适用性还十分有限。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解决碳排放和毒废弃物污染,但这一活动本质上是响应性的,通常关注的是“不要更坏”而不是“更加美好”,所以相关研究会在环境压力和企业行为之间直接建立联系,而忽视了内在的管理或经济驱动[14]。大企业所适用的“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目标,对新企业并不适用。
因此,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理论依据,仍需继续挖掘和完善。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构建全新理论分析框架。效果逻辑理论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并不适用于讨论社会对创业的伦理需求,完全市场信息和理性行为的前提假设在创业者不确定性的决策情境下行不通。创业是关注局部和强调开发偶然性的近可分解的效果过程,它关注可承受的损失和低代价实验、注重策略联盟而非竞争分析、控制未知未来而非预测未来。这一理论为揭示非线性动态变化情境下,创业者伦理决策以及与伦理关系演进的规律,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
另一个创业与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趋势是对现有理论的调整。例如,针对现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分析创业与伦理关系的局限性,学者们可以尝试提出一套“创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创业者如何处理创业初期经常面临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冲突等问题[15]。这反映出当前以及今后有关创业与伦理关系研究的一个理论思路,即从源起于成熟大企业情境下的管理与伦理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创业情境下具体问题的分析,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原有理论。
(二)影响因素的研究
首先,从内部要素视角看,比较典型的是创业者个体特质与技术创新两个要素及其影响研究。创业者是伦理载体和实施主体,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个体特质上存在的差异,会使得创业者在伦理问题的感知和反应上具有独特表现。虽然围绕这一问题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但是,实证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具有较大范围解释力的实证研究发现依然鲜见。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先进的技术创新。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会冲击创业者的思想观念,技术进步的应用与创业者伦理判断的标准密切相关,创业者在技术创新这一“伦理超前”的情境下,是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伦理所带来的挑战,是有待检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从外部要素视角看,社会变革及其影响研究也是重要研究趋势之一。一般认为,创业和伦理问题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创业者可以通过摒弃过时的、引领新兴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创业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过程到底怎样,研究成果还知之甚少。学者们总体认同创业者可以借助非市场以及政治力量来引领社会变革,创业者就是社会行动的一部分[16]。未来研究可以遵循“创业者是伦理实践主体”的思路,进一步揭示创业者如何让自身的目标受到其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以及运用何种机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的变革和福祉。
最后,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研究。各要素在创业与伦理关系的链条上,扮演何种角色、发挥调节还是中介作用、其作用效果或程度如何,这些也是影响因素研究的应有之义。但是,目前关于具体要素发挥何种效应的检验还不够充分,而且一些关键变量的测度尚不统一。例如,绝大多数文献都将中小企业等同于创业型企业,这种做法可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但是也容易造成研究针对性出现问题。再如,如何测度包括社会创业在内的融合创业与伦理活动的社会产出,三重底线的财务考量是否可以反映社会使命的实现水平,怎样运用操作性指标反映社会和经济目标等,都是后续研究需要细化的问题。
[1]Freeman R E,Venkataraman S.Et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Ruffin Series[M].Charlottesville,VA: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2002.
[2]Harris J D.Et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5):407-418.
[3]Dunham L,McVea J F,Freeman R E.Entrepreneurial wis⁃dom:incorporating the ethical and strategic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2008,6(1):8-19.
[4]Zhang Z,Arvey R D.Rule bre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36-447.
[5]Payne D,Joyner B.Successful U.S.entrepreneurs:identifying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5(3):203-217.
[6]Robinson D A,Davidsson P,Mescht H,et al.How entrepre⁃neurs deal with ethical challenges:an application of the Syner⁃gy Star techniqu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1(4):411-423.
[7]Bryant P.Self-regulation and moral awareness among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505-518.
[8]Morris M H,Schindehutte M,Walton J,et al.The ethical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proposing and testing a developmen⁃t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40:331-361.
[9]Neubaum D,Mitchell M,Schminke M.Firm newnes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ethical climat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2:335-347.
[10]Longenecker J G,Moore C W,Petty J W,et al.Ethical atti⁃tudes in small businesses and large corporations: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a tracking study spanning three de⁃cad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2):167–183.
[11]尹珏林,薛红志,张玉利.创业伦理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6.
[12]李华晶,张玉利.创业研究绿色化趋势探析与可持续创业整合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9):26-33.
[13]陈劲,王皓白.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8):10-15.
[14]Spence L J,Rutherford R.Small business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in business ethics:an editorial[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7:1-5.
[15]Hannafey F T.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6:99-110.
[16]Bornstein D.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责任编辑:欧世平]
Context and Integration: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
LI Hua-jing1,2b,ZHANG Yu-li2a,2b,ZHENG Jua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2.a.School of Business;b.Research Center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The paper starts from two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ethics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and“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ethics”,and sorts out the two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Then,it analyzes the emergin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integrating the them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 and its ideas,by taking“means-purpose”relations and“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process as the standard.Finally,it makes prospect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udy on future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in accor⁃dance with the two basic points of theoretical ba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entrepreneurship;ethics;context;integration
F272.2
A
1007-5097(2014)07-0153-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7.032
2014-0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214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019);北京林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GTD2014-03)
李华晶(1976-),女,江苏沛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张玉利(1965-),男,吉林集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郑娟(1990-),女,湖北公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