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审美文化教育

2014-04-06 04:29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学生大众

张 丹

(黑龙江大学团委,哈尔滨150080)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人”的修养,进而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具体体现在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上。这种美德修养学说强调了自我超越、自主自律,进而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记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内省、养气、主敬、慎独、集义、自讼,等等。这种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育了许许多多具有高尚情操与美好道德的文化人。

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被赋予神圣的光环,文化与大众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时至今日,当代大众文化与以往的民俗文化截然不同,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既是文化的中心又是文明的标志,高校的精髓即为高校审美文化所在。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好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高校阵地功能,亟待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及其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其内涵从古至今被认作治国兴邦的要求,因此,长久以来,传统审美文化与大众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而时至今日,传统审美文化早已被大众化,且不同于以往的民俗文化,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其具备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电子信息化是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一个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家庭化加大了这一特性的力度,人们逐渐摆脱了以往的电话、书信、报纸、杂志等传统方式,网络、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以简单化、生动化及形象化的高科技模式在网络里即可进行交际、娱乐或学习等,进入到一个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学习或生活状态。二是消费观念的兴起及其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很长时间来,如颂歌、交响诗、史诗、悲剧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逐渐衰退,传统的审美风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更加关心生活、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而不再仅仅关注伟大的命题,流行歌曲、网络小说、肥皂剧、雅俗相声及小品等赫然加入文化的主体,以反讽、恶搞、滑稽、调侃等形式的文化模式也成为审美艺术的主体范畴。当今的科技与文化市场为人们内心的审美冲动和生命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日渐回归主体自身的欲望,为当代审美文化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提供了“审美文化”生长的机会与情景。三是传统审美艺术与当今日常生活的结合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在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文化覆盖面积较大、涉及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层次也较多,艺术则是文化的上层建筑,然而,在当今社会,大众审美抹平艺术的原有范畴,使艺术趋于百姓生活,而更多地由于主体感性欲求的释放、经济条件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当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逐渐脱节,人们一切都以满足自身的舒适为目的,跨越藩篱,突破禁区。此时的艺术成了生活舒适的某种点缀与装饰,早已不是传统大众审美中的“艺术”了。因此,才出现了所谓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古典音乐的流行化,古典美术的挂历化,古典诗歌的白话化,文史哲政的散文化,名胜古迹的公园化,等等。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即为社会培养人才、造就人才,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通过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使其感性思维认识逐步得到了锻炼,审美能力逐步加强,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具备以下三种重要功能和使命。一是在提升人格的过程中,高校审美文化教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培养人们新的适应社会性格是新的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社会成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宗旨应在于帮助年轻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而不应当是仅仅传授给人以谋生的本领。二是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构建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必要前提。当今,人的价值观念的内涵得到了挑战,高度的程序化及其自动化使人的技术异化现象逐步加强。因此,应对高校学生进行广泛的审美文化教育,把高校学生从过于物欲化中超脱出来,通过哲学与艺术结合等教育方式,排除浮躁的沽名钓誉,使高校学生能够在当下物质社会充分地抵御得住金钱及权力的诱惑。通过高校审美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价值所在,进而抹平时代物质文化高于一切的错误的迫切追求。三是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自我完善、自我重塑的有效途径。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能在审美活动中受到愉悦,逐步形成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相应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教育活动能够使受教育者丰富自我、开放自我、修养自我,与美的对象建立能适应沟通情感的关系,进而也使审美文化教育具有愉悦人的美的价值。因此,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目标的。

二、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对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势力,一方面民众的文化生活因受其标准化、娱乐性、消费主义等特征影响而产生了很多不利的问题;另一方面拓展了文化的边界,使流行和娱乐具有文化意味,为丰富和活跃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诚然,过去人们的个性舒张和发展长期受到了抑制,而当代大众文化的崛起给予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迷恋及其对感性的需求等一定程度的满足。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大众文化突飞猛进时,其种种不适应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显露出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当代大众文化使民众拥有了话语权,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各种文化交流机会的途径,加深了对所关注文化的了解,使文化回归了日常生活,可是随之而来由于这种不均衡的“回归”使文化与民众二者关系变得陡然,不仅危及文化自身甚至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及其生存。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冲突的存在,使得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在这种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对人类发展所需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作用逐步加深加强。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新语境中,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一方面应培养人们的鉴赏力、理解力、审美感受力及其美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始终坚持其传统的诉求;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源泉,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应承担起更为艰巨的任务,使之成为改造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唯有如此,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才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历史上,许多理论家对审美文化教育都有着各自的论述。在中国,先秦时代就有了审美教育的最初理念萌芽即“诗教”、“乐教”。在孔子的《六经》中,《诗》和《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美育作为提高人性修养、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而提出了“兴于诗”、“成于乐”(《泰伯》)。到了近代,国民整体素质由于受传统封建统治及其战乱的影响而低下,朱光潜、蔡元培、王国维等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提倡美育,进而唤醒民众,促进社会变革。朱光潜认为,要达到人生美化的途径,就是加强美感修养,实施审美教育,通过美育而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使人进入自由之境,可以消解人生的烦恼。蔡元培则指出,实施美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启迪精神、陶冶感情。王国维认为,要想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则需通过美育而丰富人的情感,使之以感性力量促进德育及其智育的发展。

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再到席勒、黑格尔、阿多诺、马尔库塞、尼采等思想家都提出了关于审美教育方面的思想及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协调人的心境,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维系心理平衡,他对艺术的净化功能给予了肯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用艺术来培养城邦未来建设者的途径及其效果满怀信心,他主张严格审查艺术,对艺术作家及其作品应有充分的认识及其理解,把不合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驱逐出理想国。可见,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揭开了审美教育发展的序幕。席勒是提出美育理论系统的第一人,他主张通过美育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关于人的种种问题,进而恢复社会原有的完美的和谐。黑格尔也认同席勒的思想,认为审美能够给人带来思想上的释放,能使审美者感到独立与自由。此外,阿多诺对于挽救现实社会审美的乌托邦的坚持,马尔库塞对于通向人的本能解放的“审美之维”的强调,尼采对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的推崇,都体现了审美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中西方审美文化的理论论述,可见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感受力是美育的作用。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应关注高校学生成长需求,引导高校学生提高改造社会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推动时代的文明进步;引导高校学生在正确的审美规律下成长,提升自身发展的生命意义及价值;使高校学生的敏锐力、鉴赏力逐渐加强;塑造高校学生完美人格,使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朝着健康的方向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在大众文化四处蔓延的时代,苍白而了无生气的文学作品及影视越来越广泛,在大众文化冲击下的社会心态越来越浮躁,缺乏个性的“单面人”也越来越居多,审美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它需要独特的文学创造力、宁静淡泊的社会心态、个性的自我张扬,审美教育以这种“否定的辩证法”体现了在时代发展中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理性的束缚与感性的扩张这两种对立的趋势之中,人们生活既丰富多彩但又感单调贫乏,思想有时也变得迟钝、麻木,这是与在社会工具理性、道德理性和逻辑理性的长期压抑分不开的。而高校审美教育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情感上的刺激,使高校学生重新获得生活的激情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把高校学生从这种冷漠的态度中唤醒。由于大众文化具有感性的极度张扬这一特征,而通过审美教育,使得感性的过度泛滥得到了抑制,同时也使得感性生命力的意义得到了肯定。美育对于大众文化对和谐完整的人格造成的破坏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

三、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应通过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是整个社会文化功能的使者,肩负着传承、融合、研究及创造文化的责任,而高校学生受当代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无论是愤世嫉俗的激进态度还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悲观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层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促进高校学生的情感、想象、直觉创造力和知觉的发展,逐渐完善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从根本上纠正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对其价值观、人生观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

高校审美教育实质是一种审美过程,即高校主体在对大众文化的接受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感受、理解、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进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理念、升华人的思想,从而使人更加完善。而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校学生来说,由于成长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对文化、对美的感受程度仍有一定的理论概述及系统梳理的缺失,所以就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升华美的心灵,进而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提升、人格魅力得到升华。总的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保持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系统化,避免其存在零散性。在高校校园中,娱乐性和消遣性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特性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得以广泛盛行,但高校学生却不重视具有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理念、升华人的思想及使人更加完善的文化品质和精英审美文化。这种媚俗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不仅反映出校园内庸俗的价值追求和消费观念,存在片面的价值导向,而且只留下时空的平面感,排斥了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维度。高校是社会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由于当今社会处于多元化及快速发展时期,各领域的多方面交流导致了社会文化正快速、全面地向高校渗透,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文化及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和排斥,这种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即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体系。但高校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如果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其生存的价值。而社会同样也不能脱离高校而发展,如果失去了高校,就失去了大众审美文化及精英审美文化的培养摇篮。可见,高校在崇尚学术与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应寻求既能引领高校审美文化建设又能适应社会的一条出路,进而提升高校审美文化的品质地位,以利于校园资源合理得到教育机构的配置。

二是保持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理性化,避免其存在感性认识。大众审美文化对周围发生的影响主要是从感观层面来产生的。这种多以感观层面为主的大众审美文化,使受众的理性层面受之于感观层面的影响而导致错位甚至对立。而高校审美文化是需要高校学生将感观层面与理性层面结合起来的一种理性文化,具有引领大众审美文化的作用,能够帮助大众树立审美意识,有效地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加强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强大众审美教育。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审美文化应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引领大众审美文化,不能随心所欲等同于大众审美文化,而令高校学生沉溺于狂欢享乐等大众审美文化所来的不良影响之中。可见,克服纯粹的感观化是高校审美文化教育在建设高校审美文化时的首要任务。

三是保持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明晰化,避免其存在模糊性。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高校精神的核心内容。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良好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教育的本质。当然,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理念是不能等同的。高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是既要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瞻远瞩,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又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教育思想,并力求使两者统一和协调。高校审美教育方面的模糊性是许多高校所存在的问题,其表现特征是高校师生由于受大众文化的影响而缺失主动审美的能力,甚至产生思维惰性。因此,应该设计好与高校自身由来已久的发展特色及高校自身文化特色相融合的高校审美文化建设方案,通过对高校审美文化的认识,提升师生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持,促进师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发展,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加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可见,彰显高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及确立高校审美文化的发展目标,对高校审美文化教育能否充分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保持高校审美文化教育自主化,避免其存在的盲目性。高校学生由于受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其感性享受超越了理性的追求,对社会流行元素无法自拔,追求时尚而甘于浅薄。然而高校讲求科学,在学术批判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高校崇尚真理,在科学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对真理的认识及追求是高校发展永远不止的源泉,是一个生动鲜活而又曲折的发展必经的过程。所以,高校在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方面,应克服高校学生存在的如狂热、偏执等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而应鼓励高校学生审美的积极创新和有独立的思维,向大众审美文化推崇高校所特有的积极健康的审美文化。

总之,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审美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科课程教育、艺术教育等教育模式相结合,全方位实施审美教育,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留传下来的“天人合一”、“真、善、美”等构建的审美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学生具备健全的审美素质,培养其道德情感、高尚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养成纯洁而又高尚的个人品格,使其自觉摒弃消极的大众文化成分,独立自主地构建起完善的文化体系,真正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高校才能够切实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高校学生大众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