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14-04-06 00:50:08耿志伟汪洪涛
森林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然林重点林业

薛 伟,耿志伟,汪洪涛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森林工程专业是一门以森林资源有效建设与保护、合理开发与利用为目的综合专业[1]。它的采伐与集材方式是以森林生态学为依托,木材的生产规划与技术管理是以运筹学为基础。在经济效益方面,森工装备是以机械学、机械设计和工程力学为基础,森林工程专业的形成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如何转型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下林业重点工程工作,对森林工程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科学技术和林业高校人才培养有效的结合,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大量技术水平高、理论知识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 我国的林业重点工程

1.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由于我国天然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2]。于是,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它是我国生态工程中投入资金最多的工程。主要针对天然林保护提出来的:其中包括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全面停止采伐;东北、内蒙古等天然国有林区大尺度缩减采伐;同时做好国家其他地区天然林的保护工作。确保国家宝贵的天然林得到有效地休养和恢复。

1.2 退耕还林工程

由于国家林地大幅度的减少,土壤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全国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北京等地区沙尘暴频繁,给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害。所以,国家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及时决策,在全国进行政策强、面积广、工序复杂和高度群众参与的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地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最近这些年,京津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自然天气灾害,并且市区总是被雾气笼罩着,能见度非常低,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不变[3]。京津地区作为直辖市,它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任务非常迫切,意义非常特殊。根本上解决京津地区风沙危害问题。

1.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

做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淮河太湖流域、沿海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和平原绿化防护工作,建立有效的防护林体系。有力地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的防沙护沙和生态问题。

1.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它是积极响应世界对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的倡导,针对我国的野生濒危动植物逐渐减少的现状,提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建设自然保护区,提供给野生动植物气息和生长的自然环境,确保生物链正常连接,保存好生物基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湿地等栖息地。

1.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针对性的弥补全面大幅度的禁止采伐天然林而引起的木材和林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国家开始着力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为林业产业的正常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1.7 大小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由于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作为我国天然林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东北方的有力屏障,积极实施大小兴安岭天保工程迫在眉睫。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天然林区分别位于黑龙省的最北部和东北部,是我国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基地,大小兴安岭的有林区总面积约1116万hm2。动植物资源和林产品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地和森林工业基地。木材和非木质副产品生产带动了人民水平的发展,同时给国家的建设提供的巨大的经济支持。

大小兴安岭天然林是指经过慢长时间、依靠自然能力形成的森林,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服务功能,固化二氧化碳和调节大气组成;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降低污染;涵养水源和减少自然灾害;保持水土和保障农业生产;结构复杂和保证生物多样化。一旦遭破坏,很难恢复,对我国林业资源经济发展、当地人民生活环境和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我国已进入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取得成就显著,对东北和内蒙古天然林资源进行削减采伐,控制木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格禁止超额采伐。培育、建设和开发生态公益林的潜在能力,着力建设人工林,填补天然林资源削减的空缺,及时地巩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人工林的木材生产取代天然林资源采伐,缓解了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二期工程目标是人工林木材利用为主得到基本实现,天然林获得的根本的休养和恢复,林产体系得以合理完整的建立,确保林业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都存在的生态问题,而我国的生态问题相当严重,针对党在十八大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林业内容,同时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小兴安岭天保工程放在从未有过的高度上,保证我国的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健康有序的进行需要专业的林业方面人才,而先期的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2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2.1 传统的理论知识结构桎梏现代林业发展

传统森林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采伐、集材、运输和贮存这样具体的林业生产环节为目标对象设置的,这样的生产环节还是我国建国初期从苏联借鉴而来的,是针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况来说的[4]。目前我国乃至国际都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我国又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传统的森林工业专业面十分有限,《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中只是针对性地讲解早期的采伐、集材、运输和贮存等生产作业程序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很难与时俱进跟上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步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进程[5]。从采伐和集材上看,由于国家加强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大规模的天然林采伐基本不存在了,对人工林采伐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能减少对林地破坏的小型采集装备屡现端倪,恰恰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非常薄弱;从运输上看,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森工规划设计》林区道路设计地位日渐降低,开发潜力不大;从贮存上看,由于木材采伐后直接就进入了商品流通环节,企业基本不考虑木材贮存的问题,贮存对应着的贮木场研究也不再需要。如果不考虑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强化某些没必要的环节,势必会阻碍林业的发展。

2.2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合林业发展要求

首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仅仅局限于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而现代的林业注重三者的兼顾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特别是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已日显突出。森林工程培养的人才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单一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师生互动环节也比较少,去国外的留学生特别少,与国内外林业专家学术交流特别少,不能培养具有较厚基础知识的通才,不能培养具有现代环保观的经营型人才,不能培养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培养具有人文法律和林业知识融合非常好的人才。其次,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完全在林业上发展,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林业发展为主机械类发展为辅的两型道路[6]。再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起重机械设计、森工规划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驾驶实习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很少能锻炼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与林业企业和部门的合作不紧密,不能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方便的桥梁,很少能让学生到大型的机械类车间工厂进行实际动手实习。最后,林业人才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所以,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合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

2.3 森工人才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能与林业发展意识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逐渐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注重生态效益。恰恰传统森工人才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在生态价值观上,只注重森林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而忽略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在世界观上,只注重人类社会这一系统有效运行,忽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走了先破坏后治理和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第三,在经济观上,传统的经济观是单一的经济需求,忽视森林的多功能和多样化地发展,严重制约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所以,传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可能较好地马上与现代化林业发展意识相结合,林业发展意识急需要从森林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中改进,只有将森工人才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与林业发展意识相结合,才能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3.1 培养具有较厚基础知识的通才

近年来科学的发展表明,单一的森工专业知识很难满足林业企业需要。国外林业院校由其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已将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纳入森林工程本科专业教育中。高度注重深厚森工基础理论与广泛其他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工程技术与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相渗透,组成了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培养方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科学全面的知识结构,使国内森林工程专业也出现“通才”和国际接轨。

3.2 培养具有现代环保观的经营型人才

面对21世纪,我国重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注重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8]。这些内容的提出给林业高校特别是森林工程专业指明了方向。森林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林产开发技术更要有较高的环保观念,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3 培养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

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迅速掌握有关森林工程的信息,将对该项业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森林工程本科专业,及时认解到这一点,加强了信息处理的课程,确保培养具有收集、加工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森林工程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3.4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开设‘全球环境问题’国外森林工程本科专业等课程,让师生一起讨论全球的森林工程问题。直至其它相关问题,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培育创新素质。为把创新素质变成创新能力,学生还要经过最后学年的‘示范森林’工作和结合实际的设计课程,系统地进行动手能力训练,综合知识运用训练和自我生存训练,才能完成培养目标规定的任务。初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

4 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随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从理论课程与授课形式、教学实践与考试形式和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4.1 理论课程与授课形式优化

首先,保证森林工程专业课的多样性主要从两点出发,第一,从林业重点工程角度,教学课程安排了《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森工机械》、《专业英语》、《森工规划设计》、《森工机器人》、《3S技术在森工中的应用》、《森林作业与环境》等课程。保证学生能学到更广泛的林业理论知识,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9]。第二,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充分的了解社会动态以及毕业学生工作反馈回来的信息,增加多门将来工作重点需要的机械类课程,例如:《自动控制工程理论》、《工程测试技术》、《ANSYS有限元分析》等多门课程。其次,增加很多课程双语教学内容,特别是本专业的传统课程方面,例如,《专业英语》,《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同时,将每门课程的学时控制在48学时以内,安排的时间应与专业课学习时间同步,确保相得益彰,保证专业课教学的良好效果。由于较好的林业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有利于和国外相关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有利于拓展国内林业知识。再次,增加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课程。例如,《SASS应用技术》与《SPSS应用教程》等,培养学生的林业数据处理能力,为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数据信息支持。最后,授课形式也做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授课形式不在是单一老师授课,而是启发式教学法[10]。让学生给学生授课,结合老师留给的课题内容,学生自己搜寻资料,制作PPT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他同学针对课堂不懂内容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课堂探讨和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下再寻找资料或者和老师沟通。第二,授课环节增加了一项新内容,每堂课开始都有一位学生用英文做自我介绍,主要针对内容是怎样和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样不但能时刻提醒学生把握大学时光,规划人生,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4.2 丰富教学实践和考试形式内容

第一,为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森林工程专业特别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其中包括带学生去生态文明示范点参观和学习,同时,让每名学生结合森林工程专业写一份《关于生态文明下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意见》书,使学生积极的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第二,为了适应就业市场,森林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从原来林业局转变到河南卫华集团、山东山推工程公司以及长春的北车集团等大型起重工厂,从原来的森林采伐作业到现在的大型工厂车间进行实际操作,极大拓展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试形式也进行了改进,不在是原来一张期末试卷考核决定学生最终成绩,而是改进为:考试形式分两种,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上听课情况、老师的互动情况和课下练习作业三种形式;笔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多,次数频繁有助于学生巩固式学习,夯实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防止学生期末突击准备应付考试现象的发生。

4.3 加深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

基于国家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国际现代化林业发展的形式下,应该特别重视有关林业建设的学术交流。第一,为国内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外国不同于中国有利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壮大我国的林业知识。第二,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讲座,让学生能从国外专家身上借鉴丰富经验。第三,邀请了原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该生现在就职于美国某林业高校,从他的讲座中了解和学习外国的林业知识和技术,取长补短。第四,与国内外林业专家学术交流,比较我校与其他高校及外国高校林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同,从中吸取经验,改进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合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每周针对学生开一次实践创新动员大会,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专业内部为学生提供科创资金,以实际行动培养创新能力;再次,学院努力为学生争取创新实践的机会,让本专业的学生成为更多科研项目中的一员。

5 结束语

森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全是基于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立起来的,通过分析现阶段森工人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刻了解了国家林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和要求,同时借鉴国外的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实践与考试形式,深入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这套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全可以得到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薛 伟,辛 颖,杨铁滨,等.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3)30-32.

[2]魏亚丽,李万发.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浅见[J].中国林业企业,2000(3):019.

[3]高尚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辛 颖,薛 伟,王立海,等.森林工程涉外森林开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9-12.

[5]郭克君.浅议森林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进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35(8):10-12.

[6]王立海,周新年,粟金云.面向21世纪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1998,26(1):20-22.

[7]薛 伟,辛 颖,侯卫萍.基于特色专业的森林工程人才质量培养体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1,27(5):24-26.

[8]朱永林.面向21世纪国外森林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森林工程,1998,16(12)60-62.

[9]薛 伟,辛 颖,杨铁滨,等.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J].森林工程,2010,26(6):89-91.

[10]王立海,林文树,李耀翔.森林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9,25(3):120-122.

[11]肖生苓,王立海,董希斌.森林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猜你喜欢
天然林重点林业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28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6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6
land produces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