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07)
中医“气化”概念诠释
陈 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07)
基于对中医学“气”与“气化”概念的深入梳理和解读,认为“气化”概念的内涵是指无形之“气”的自然演化,其外延用于表述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作用、生命气化层次、以及脏腑、气血津液等的化生过程等。厘清和把握“气化”概念,有利于回归中医理论的原创性思维,是当前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问题。
气化;概念诠释;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所派生,一气相连,宇宙就是一个无限的气场,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如东汉王充认为:“凡天地之间,阴阳所生,蚑蛲之类,蜫蠕之属,含气而生。”[1]北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2]“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2]可以说,“气化”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生成与演化过程的探究。气化,也决定了人的本质属性。人得气而生,因气而存,与万物处于一气浮沉之中。如“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1]人的生命也是一个气化过程的展开。因此,“气化”成为中医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笔者就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体会,谈一谈对中医“气化”概念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气化”。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范畴。在中医学中,“气”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西方医学相比较,它是中医学独有的、普遍的范畴。
1.1 自然界的气态物质 气态物质,是“气”概念的初始意义。《说文解字》解释:“气,云气也。”[3]云气是指能流动,层次重叠的气。在传统文化中,也常常指自然界的大气、环境中的湿气,以及流动的风气等。人们对于气态物质的观察,大都是起于其聚集之形态和现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人的呼吸之气,能够被直接察觉到,特别是在冬天呼出的气,遇冷凝结成水蒸气,色白可见。气息是生命的象征,《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4]的认识,便是指示生命与呼吸之气的关系。
1.2 原始生化无形之气 原始生化的无形之气,也是气之本义的一种延伸,用于表示宇宙发生的基元。如《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生成系统。其中,“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包含着天地之气相合而化生万物深邃思想。如果说“二生三”就是天地之气相合,那么“一生二”的“一”便可解为天地为分之前的混沌元气。《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5]《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5]《淮南子·天文训》:“气有崖垠,清阳者薄弥为天,重浊者凝滞为地”[6],可为此注解。再如《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实际蕴含着天地起源生化的含义。何为“太极”?郑玄以“太极”为“淳和未分之气”,孔颖达也赞同,他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中医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8]“元”即为元气,又可称为真灵之气,布散于天地六合,化生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张介宾在《类经·摄生类》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营运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9]指明了原始生化无形之气的特性“细无内,大无外”,是化生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根本和动力。
1.3 人体之气 从中国哲学“气”的宇宙观来看,人体之气与原始生化的无形之气,属于一气而异名。人是无形之气生化的产物,人之生命存在和演化即气的运动变化。在中医理论中,“气”大体可以划分为平人之气和病人之气两类。
平人之气,主要是指能够承担和推动人体正常生化作用的气。主要有脏腑之气(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胆气、小肠之气、胃气、大肠之气、膀胱之气、三焦之气等)、气血之气(元气、真气、人气、精气、阳气、阴气、正气、神气、大气、宗气、中气、血气、营气、卫气、血脉之气等)、水谷之气(清气、浊气、谷气等)、局部之气(头角之气、耳目之气、口齿之气、胸气、腹气、肌肉之气、骨气、筋膜之气、胫气、经气、络气、俞气等)等。
病人之气,主要是指能够破坏人体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下产生的异常之气。主要有疫气、淫气、伏气、郁气、逆气、乱气、肥气、疟气、痹气、恶气、暴气、痞气、厥气、毒气等。
气化的概念始终渗透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之中。人体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均与气化作用相维系。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和健病转化,均能够以气化正常与否进行解释。以下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气化的概念进行诠释。
2.1 内涵 “气化”,是指无形之“气”的自然演化。无形之气是虚体而永远存在,是具有永续活力之气。“气”自然而然的特性,就是永无歇止的化生。《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5]意为有形的万物,生于无形无名的存在。万物胎始的基元为无形之气,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出无穷的生化作用。《庄子·至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死,是相与春夏秋冬四时行也。”[10]万物的初始和终归,都是源于气的生化。张载说:“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2]程颢、程颐则说得更为明白,“万物之始皆气化”(《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第五卷》)[11],“气化之在人与天,一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二·天地篇》)[11]。
“气”同时兼具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特征,即“细无内,大无外”。气本身就是一个无限连通的虚体。气不仅覆盖了所有事物,而又渗透在其中。因此,“气化”概念的内涵,还应当包括气参与和推动“物”的“成住坏空”过程。这就决定了“气化”的作用无处不在,实现和承担了世间万物之间的广泛联系,显示了事物间自然整体的特性。作为有生命的人来讲,“气化”实现和推动了所有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又是“气”弥漫宇宙、渗透人身,显示宇宙与人内在关联,以及人体内外表里整体联系、脏腑气血协调统一的反映。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8]等等。张介宾注:“风者天地之阳气,东者日升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王于东,而东方生风。”[9]风动则木荣,故风生木;木之子实多为酸味,故木生酸;酸味又能够滋养肝,故酸先入肝;筋象草木之属,肝之精气能够生养筋;筋内合于五脏之肝,木生火,故生心。从物质实体的角度来讲,很难想像东方的环境位置,如何能够产生大气的流通,大气的流通又是如何生根发芽产生树木的。上述诸多事物关联的重要机制就是一气之化。
2.2 外延 如果说前文论述的“气化”概念的内涵较为抽象,那么在中医文献中,“气化”表述的涵义则较为具体,主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气化是自然之气,包括天地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等自然之气的生化与演变作用,是古人在对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规律总结基础上的宏观概括,能够通过意象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二,气化是指无形之气促使人体演化出形、气、神不同层面,三者之间互相发生作用,推进人体生命活动。第三,气化是在气的推动和实施下,脏腑发生的功能活动,经络引发功能信息传导,饮食化生精神,及气、血、津、液的形成与输布运行等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是对人体生命活动整个过程的具体概括。
2.2.1 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作用 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作用,主要是指无形之气化生宇宙万物。中医学认为,“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其主要过程是,太虚生元气→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8]。中医学将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过程分为三个层级:“在天为玄”“在地为化”和“在人为道”。
2.2.1.1 在天为玄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玄……玄生神。”“玄”,幽远也。王冰注:“天道玄远,变化无穷。”[8]“玄生神”,王冰注:“玄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为用,触遇玄通,契物化成,无不应也。”[8]太虚之中发生的无限变化,神妙莫测,万物的发生都与“神”所内蕴的气化作用有关。这种作用,张介宾解为“天地阴阳之道”,他说:“阴阳者,变化之体;变化者,阴阳之用。”[9]张志聪解释道:“言阴阳不测之变化,在天地之间,生成万物,功用最大。”[12]质言之,即是阐明气化的无限生化万物的作用。
2.2.1.2 在地为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地为化……化生五味。”[8]意即在地则化生有形之器物,如木火土金水等。凡有形之器物皆有味,王冰说:“金石草木,根叶华实,酸苦甘淡辛咸,皆化气所生,随时而有。”[8]此处“五味”,实为代指万物而言。张志聪注:“五味,五行之所生也。万物之有性有情者,莫不具五行之气味。”[14]无形之气与地面有形之物结合而产生生化作用,也属于自然气化过程。因为,从气化的视角来看,物质实体只是气之生化过程中极为短暂的一个瞬间状态呈现,而其必将会复归于无限的自然气化洪流之中。
2.2.1.3 在人为道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人为道……道生智。”[8]“道”,王冰247页注:“谓妙用之道也。经术政化,非道不成”。张介宾注:“众妙之称,惟人能用之。”[9]张志聪注:“凡日用事物之间,莫不有天地自然之理。”[2]“道生智”意即自然无形之气的生化,产生了人类智能。张介宾认为:“有道则有为,有为则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9]这种智能,表现为人能动地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并能融入自然,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此外,《管子·内业》已经认识到气化对人神识灵机的调控作用,“凡物之精……藏于胸中,谓之圣人。”[4]就是说自然界的生化之气,能够与心灵相通,形成人类的卓越智慧。《灵枢·天年》也有这样的记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3]只有当这种“神气”最终蕴藏于人的心中,人之灵性才会显现,精神意识才能够发生,脏腑、形体才真正有了活力。
2.2.2 “形、气、神”生命构成的演化 《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8]气直接实施与推动了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天地是万物生化之宇,人生于天地之气交,故人之生命整个过程都是有自然之气参与和其主导作用的。清·石寿棠说:“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14]可见,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功能信息层面的密切关联。通过前面总结的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作用,可以认为,中医学将宇宙结构与层次,大体分为形(在地为化)—气(在天为玄)—神(在人为道)三个层面。人禀天地气化而生,其生命结构也必然与之有同构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8]味、形、精属于有形,在生命过程中,是属于不同时间阶段和层级的生命资源。它们与脏腑、经络之气血以及神明之气相互发生作用。心神统摄一身之气,气作用和影响全身之形,形(精)又反过来滋养气与神,由此构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系统关联的生命层次结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8]张介宾注:“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9]张氏将精(形)、气、神生命结构模型说得十分透彻。
2.3 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化展开 人之生命过程,就是气化的过程。气化是生命活力,在形、气、神不同层面均有显示。最集中体现人身气化过程的,是反映脏腑联系和系统功能的气化过程,以及气血津液等生成和流通输布的气化过程。
2.3.1 脏腑气化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13]中医学认识脏腑功能和联系时,总是以整个自然作为背景的。脏腑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气化阴阳、四时、五行规律的映射。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是四时五行气化作用的效果,节气的变更直接影响了万物的生长壮老已。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之气自身就具有升降出入的能动性,使得人体内气化活动能够自发进行,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心肾水火相交,脾气斡旋于中焦,构成了四时五脏气化的模型。清季名医唐宗海说:“欲知人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15]
2.3.1.1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 源于“圣人南面而立”,太阳左升右降的情景。《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8]叶天士说:“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16]左为东方对应肝木升发,右为西方对应肺金肃降。肺与肝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化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金曰审平……审平之纪……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8],是肺气肃降概念的肇端。《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8],也指出了肺气肃降的作用。《临证指南医案·卷四·肺痹》说:“肺为呼吸之橐龠,位居最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华云岫按语)[16]“肃”指肺有清除废浊的作用。如肺失清肃,影响了肺的功能,则可见呼吸不利、痰饮内阻、气逆、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影响到大肠,则可见便秘或矢气频频等。“降”即敛降,指肺气具有敛收卫表,降下气机的作用。如果肺失敛降,影响到人体肌表,就会出现外感营卫失于开阖的症状;若肺气上逆,就会出现咳嗽、气急、胸闷、喘息等;若影响到通调津液的功能,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痰涎壅盛的症状。
肝木升发概念的来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8]。肝的敷和作用,主要是依赖于其气主升的作用完成的。《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8]王冰认为:“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8]指明了肝气具有从左升发的特性。肝应东方春木,内藏生升之机,其气冲和条达能够敷和全身血气运布,启发诸脏萌生阳气,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内经博议·病胎部·足厥阴肝脏病论》说:“(肝)以木为德,其体柔和而升,以象春,以条达为性。”[17]若肝气升发无力,条达失畅,就会出现忧郁不欢、精神萎靡、悲观消极的肝郁表现;影响到中焦脾胃气机,就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久则脱肛,甚至脏器下垂的症状;肝气升发太过,则横逆冲窜,表现为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等肝气郁结症状。
2.3.1.2 心肾水火相交 心肾水火相交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水火既济”的理念,以及道家修炼“取坎填离”的实践。
心居上焦属阳位,五行配属火气;肾居下焦阴位,五行配属水气。由于气化作用发生感应,升降相因,上下相引。心火下降交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火而心火不亢。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18]这种人体内“水火既济”的状态,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不已,保持了脏腑间气化作用的稳定性。《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提出了“心肾相交”一词,指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由心气之降……欲补心者需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19]明末傅山评价了这一气化过程的积极作用,他在《傅青主男科·心肾不交》中说:“心肾相克而实相需。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20]
2.3.1.3 脾气斡旋于中焦 脾气斡旋于中焦的概念,来源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曰备化……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休,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8]。脾在中焦发挥着运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人体精微的生成与输布至为关键。
脾气功能的发挥,得益于胃气的配合。脾与胃的关系,如《素问·刺禁论》说:“脾为之使,胃为之市。”[8]《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8]说明了人身脏腑、四肢官窍所受的胃气滋养,是以脾气散精作为必经途径。“脾为之使”,王冰注:“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意为脾气主运化和输布;“胃为之市”[8],王冰注:“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8]。意为胃主受纳。
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水谷摄入后,由脾气升清而至心肺,滋养灌溉脏腑,营濡全身;胃气降浊受纳水谷,腐熟消化,糟粕下传,排出体外,完成了水谷运化的过程。脾胃不仅运化水谷,还能够运化水湿,脾升胃降,坐镇中焦,形成全身气化的枢纽,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心火下交,肾水上济,皆有赖于脾胃升降的斡旋。运化水湿,实质上就是升清降浊。通过脾胃气化作用,精微之气成为清阳而散布全身;重浊之气成为浊阴,如水湿、痰饮等也能够随气化而消解。李东垣对此气化过程描述得十分形象,他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而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卷下·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21]脾升胃降对于全身气化的积极作用,黄元御做了全面的说明,他在《四圣心源》中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胃戊土,以阳明而主降……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22]。
若脾胃气化枢机不利,常表现肠胃症状,如“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等;也可表现为水湿、痰饮、肿胀等水液代谢失常的症状。
2.3.1.4 命门为生命之源 “命门”一词在《灵枢·根结》《灵枢·卫气》《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均指为睛明穴。本文“命门”是后世肾命学说所指,源于《难经》。“三十六难”“三十九难”明确指出右肾命门,为人体精神所舍,原气所附。“八难”已经隐约提出命门为“生气之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23],实开后世肾命学说的肇端。明代以后,温补学派兴起,命门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夫人有生之初,先生二肾,号曰命门,元气之所司,性命之所系也……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枨闑,司开阖之象也。惟其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24]。其他,李梴、彭用光等人对命门的部位以及功用认识,在《难经》基础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其中,堪称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三种:
命门为太极本体,此说源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的哲学思想。明·孙一奎认为,命门居两肾中间,为人身之太极,其中非水非火,仅为原气发动之机,原气为太极之体,动气为太极之用。如《医旨续余·命门图说》:“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25]所谓“太极”,是指原始混沌之气,为阴阳之根本。命门原气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化生其他脏腑。
命门为人身“真君真主”,为明·赵献可提出。他认为,命门的功能位于十二官之上,为“主宰先天之体”,具备“流行后天之用”。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属火,位于两肾中间,水中有阳气蒸腾才能化气产生生命,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肾无命门气化则无以作强,技巧不出;膀胱无此则水液不能代谢,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输布精微;肝无此则将军无断,谋虑不出;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二便秘闭;心无此则神明昏蒙,万事不应。这种气化作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如《医贯·先天要论上·水火论》所说:“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26]此说也即成为其临床常用六味丸和八味丸的理论依据。
命门为生命本源,为明张介宾提出。张氏将《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太虚”一词,解释为“太极”,认为“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万物所生之化原……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类经附翼·医易》)[27]。张氏提出,命门为人身太极,是生命之本源;由太极一气,化生出先天无形之阴阳,继而再生成后天有形之阴阳;同时,命门兼具水火,阴阳本同一气,水火在于人身就是阴阳精气,从而基于气的化生过程,将人体阴阳、精气和水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命门本源论的始终。《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说:“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腑。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27]在指导方药运用方面,《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辩》说:“故有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28]。
2.3.2 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系人之生命活动的基质,其生成与输布同人体气化功能密不可分。
2.3.2.1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中的内在和分泌的水液。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均体现了气化的作用。其生成源于饮食水谷,经脾胃、大小肠等作用化生为津;经过脾气升清、肺气宣发肃降、肾气蒸腾、肝气疏泄,三焦通调等气化过程,输布于各脏腑、形体表里、官窍,发挥着濡养滋润作用。同时,化血入脉,载气运行周身。津液经人体利用后,经过诸脏腑气化调节作用,排泄出体外。如《医宗必读·卷之七·水肿胀满》说:“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之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29]气化功能失常,津液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可致人体失于津液滋养,而见干燥枯涩或阴虚火旺症状;若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则易导致水液内停、水肿、痰饮等不同病证。
2.3.2.2 血液的生成与输布 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相合而化生,运行于脉中,环周不休,一方面能够营养脏腑、机体,另一方面为神智活动的重要基础。《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脉者血之府也,血亡则七神何依,百脉皆从此中变来也。”[21]血之运行需要五脏气化功能的支持,在肺气的宣降作用下,行气于府,流于四脏,输精于皮毛,散布于全身;脾气统摄,具有约束血行的作用;肝气疏泄和藏血,与脾气协调保证血循常道。血液循行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能够产生各种生化作用。如《医学真传·气血》说:“夫人周身毛窍,乃大气之环绕于外,而毛窍之内则有孙络,孙络之内则有横络,横络之内则有经焉。络与经,皆有血也。孙络、横络之血,起于包中之血海,乃冲脉、任脉所主,其血则热肉充肤,澹渗皮毛。皮毛而外,肺气主之;皮毛之内,肝血主之。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其经脉之血,则手厥阴心包主之,乃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之血也。血海之血,行于络脉,男子络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皆此血也。心包之血,行于经隧,内养其筋,外荣于脉,皆奉心化赤之血也。血海之血,出多不死;心包之血,出多便死。是又络脉之血为轻,而经脉之血为重也。”[30]
2.3.2.3 气的生成与输布 《灵枢·决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31]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总的来讲,人体之气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的气化作用生成的,充沛全身无处不到。其中,饮食水谷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结合肺吸入的清气,可以将自然之气所蕴含的能量和信息带入人体,营气、卫气与宗气等人体之气的形成,即有赖于此。《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31]气的生成与输布,主要以肺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为主,还要靠肾之纳气、肝之疏泄,并依赖三焦,流布于经脉。实际上,人身结构各层次之间,需要气进行联系和沟通,才能保证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医学真传·气血》说:“肺主气,乃周身毛皮之大气,如天之无不覆也。经云:宗气上出于肺,以司呼吸,一呼一吸,内通于脏,故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膀胱津液随气化出于皮毛,故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又六脏六腑为十二经脉,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由此观之,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下内外,游行环绕,无非一气周流,而健行不息,此人之所以生也。”[30]
应该看到,“气化”概念不独属于一家一派,不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也不是停留在中医学的某一理论范畴,而是赋予整个中医学术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气化,是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认识路线的另一种看待生命的原创性理论,它关注和调整的对象是人体生命状态和活力。《素问·病能论》载上古医学源流,其中有一本《上经》,是言“气之通天”,可能就是讲明气化道理的。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讲:“气化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32]
当前,重新理解和审视中医“气化”概念,其意义在于引导中医研究回归其自身的认知视角,免于其从属于现代医学侧重探讨生命物质实体,而是转向更多地关注生命自然而然的特性。中医学基于“气化”概念,构建了一种不同于解剖的身体结构,造就了一种气化层次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呈现的不是组织器官的结构合成,而是生命活力的综合呈现,以及生命个体在芸芸万物中的自我独立性与价值彰显。中医理论中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养生的理论认识,其目的不仅仅指向具体的疾病痊愈和防治手段的革新,而是从生命层面关注顺生赞化的人体气化调整与功能自愈的机制与过程。
[1]汉·王充著.论衡[M]//诸子集成(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2,202.
[2]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7,94,233.
[3]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20.
[4]陈鼓应著.管子四篇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89-90,276.
[5]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98,169,226,233.
[6]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04.
[7]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627.
[8]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2,24,95,122-123,188,247-248,284-288,305.
[9]明·张介宾编著.类经(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9-30,49,533.
[10]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524.
[11]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79,1226.
[12]清·张志聪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38.
[13]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5,97.
[14]清·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
[15]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M].//张立光点校.唐容川中西汇通医学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6.
[16]清·叶天士撰.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1,190.
[17]清·罗东逸著.内经博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24.
[18]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19]明·周子干著.慎斋遗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
[20]清·傅山著.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38.
[21]金·李东垣撰.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2,67.
[22]清·黄元御撰.四圣心源[M].//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1.
[23]凌耀星主编.难经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11.
[24]明·虞抟编撰.医学正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9-10.
[25]明·孙一奎著辑.医旨绪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7.
[26]明·赵献可著.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
[27]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附:类经附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92,446.
[28]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3.
[29]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
[30]清·高士宗.医学真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9.
[3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7,118-119.
[32]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9.
(2014-10-21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Concept Annotation of the TCM Term Q i T ransformation
Chen Xi
(TCM Basic Theory Institut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700,China)
On the basis of reorgan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conceptions of the TCM term Qiand Qi Transformation deeply,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Qi refers to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Qiwithout substance,while the extension of Qi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al biochemical effect of the primordial qi of the universe,including the qi transformation level of life,the metaplastic process of the viscera,qi,blood and body fluid.In favor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the TCM theory,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clarify and grasp the conception of the TCM term qi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CM theory at present.
Qi Transformation;Concept annotation;TCM basic theory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3CB5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