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禽流感及其防制
孙丽丽
(山东省诸城市龙都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201)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正粘病毒科中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烈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其他一些家禽和迁徙鸟类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类。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或带毒禽类,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鸡群均可感染发病。许多家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禽流感被定为一类传染病,20世纪全球的畜牧业由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养禽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形势失控,非典的危害和禽流感相比危害较大。禽流感不仅阻碍养禽业的发展,还感染人,威胁人类的健康。
禽流感病毒是怕热不怕冻的,零下20多摄氏度可以存活两年以上,一般情况下,温度越低,存活的时间越长。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将禽流感病毒放在沸水中3min内就会将其杀死,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的抵抗力弱,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溶液、稀酸、漂白剂、碘剂、脂溶剂等能迅速破坏其致病力。但疫区禽类必须按防疫法扑杀、深埋,不得食用。
3.1 少与禽类接触 在野外接触野生禽类要小心,一旦接触到禽类或双手碰上它们的分泌物,应该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净,处理家禽粪便时应戴手套。发生疫情时,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接触时要戴口罩和手套,穿上防护衣等。同时也尽量减少与信鸽、观赏鸽等宠物禽类的接触。买鸡鸭等活禽时可以戴上手套触摸,回到家后要用肥皂洗手。
3.2 科学食用禽肉、禽产品 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不生食病死家禽家畜的禽肉内脏,煮蛋时蛋白蛋黄要变的坚实方可食用。禽肉煮熟、煮透后,通常不会导致禽流感病毒传播。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白斩鸡加工时没完全煮透,如果此鸡生前感染禽流感病毒,在烹饪过程中,病毒可能没有完全被杀死,就有可能进入人体。如果存活,是否通过消化道传入各组织、病毒在人体是任何运作的,这些机理还不清楚。在此情况下,尽量少吃或不吃白斩鸡,吃时一定煮熟、煮透。
3.3 可安全食用鸡精、鸡粉 禽流感病毒对低温有很强的适应力。如果在-20℃左右它可能存活几年。但是,如果是在20℃的温度下,它只能存活7d;在4℃的气温下,它能够存活30~35d。经过加温的食品应该是不存在有活性的病毒的。禽流感病毒在56℃条件下30min就能被灭活,在70℃条件下用两min就被灭活了。阳光直射40~48h以及常用消毒药均可使该病毒灭活。鸡精、鸡粉等以鸡为原料制成的鸡产品,加工时都经过高温这道工序,可以放心食用。
3.4 水禽与养鸡场不可混杂 禽流感病毒在不同品种、不同个体上传递,很容易产生变异。我国家禽存栏量大,饲养密集,而且不同种类的家禽相互交错,有利于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
在生产中或实验室试验都可以证明,禽流感感染鸡群引起的损失与细菌的合并和继发感染有很大的关系。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死亡损失,这在禽类感染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的处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2014–02–28)
S858.31
B
1007-1733(2014)05-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