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佑东 任 婧 文艳玲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 545003)
中西医结合治疗禽组织滴虫病
刘佑东 任 婧 文艳玲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 545003)
禽组织滴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重要传染病。本文通过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阐述其危害性,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经验。
禽组织滴虫病;症状;防治
禽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鸡比较常见的急性寄生原虫病,因其发病后影响血液循环,病鸡头部皮肤发暗蓝紫色,故又称黑头病[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温暖湿润的春季发病率更高,主要侵害鸡的盲肠和肝脏,可引起雏鸡大批死亡,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养殖户吴某共饲养殖蛋鸡10000多只,70日龄,3层式笼养。2013年4月初开始梅雨天气,本场鸡群突然发病,初起发病,每日死亡3~5只,持续4日,于是前来我校动物医院门诊部求诊。
病初表现食欲不振,精神发呆,嗜睡,缩头拱背,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怕冷挤堆;食欲减退,饮水减少,日采食量由前3d的165kg逐步减少到130kg,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草绿色,恶臭,有时还带有血液,严重时排出大量的鲜血,消瘦,脱水,贫血。有的嗉囊肿大,手按摩时有气和积液排出。触诊病火鸡腹部可摸到硬固的盲肠,部分病鸡头部皮肤瘀血发黑。场主曾用抗生素治疗,后改用皮质激素,均无效。每天死亡3只左右,且有逐日增多的趋势。
养殖户吴某送来实验室病死鸡16只,冠部及趾部皮肤脱水干燥(5/7),冠峰紫黑色(3/7),面部与肉垂深红(5/7),嗉囊内充满食物且较硬(5/7)。泄殖腔下羽毛沾有鲜黄色(硫磺色5/7)或黑色粪便(3/7)。剖检:肝脏体积增大,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的黄白色或灰褐色坏死灶,病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灶为散在或融合成片状。盲肠有典型病变:两侧盲肠外观呈灰白色,呈一侧或两侧性肿大,切面呈同心圆状,中间有时出现红色的凝血块,外面是灰白或灰黄的干性渗出物和肠壁组织,富有弹性,肠粘膜有少量出血点或出血斑,肠壁薄,剥离时,肠壁只剩下薄薄的浆膜层,粘膜层及肌层均遭破坏。
通过临床症状检查及病理剖检,并提取病死鸡肝脏典型病变染色涂片及盲肠内容物稀释镜检,发现有活动的组织滴虫,确诊为禽组织滴虫病。
对发病鸡只进行隔离治疗。甲硝唑每只鸡1~2片口腔直接投服,中药青蒿、苦参、常山各1000g,柴胡750g,何首乌800g,白术、茯神各500g,加水50kg煎汁,集中饮水,饮水时加入适量糖盐水,每天2~3次,直到康复为止。治疗过程中配合使用维生素K3、维生素A及左旋咪唑等药物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病鸡痊愈。
(1)本病多发生在春末秋初的暖热季,鸡舍潮湿、过度拥挤、通风不良、光线不足、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因,雏鸡和青年鸡最易感。
(2)组织滴虫属于单宿主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体随病鸡粪排出,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很久,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垫料等,健康鸡食入后被感染。主要的传染方式为通过寄生在盲肠内的异刺线虫卵传播。蝇类、蚯蚓、蚱蜢、蟋蟀等由于吞食了土壤中的异刺线虫的虫卵和幼虫,而成为机械的带虫者[2]。此外,患本病的鸡群常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或禽霍乱,而促使本病的流行和加重病情[3]。
(3)鸡组织滴虫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加强饲养管理,成鸡与雏鸡分开饲养,定期驱除鸡体内的异刺线虫,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饲养条件好的养殖场(户),该病的发病率低。而鸡舍和运动场潮湿、鸡群拥挤、通风不好的养殖场(户),其发病率就高。
(4)鸡组织滴虫病与其球虫病、异刺线虫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症状很相似。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组织滴虫典型病变主要是在盲肠和肝脏,肝脏病变尤为明显,可采取肝组织涂片检查,发现虫体应及时用药,最好选用甲硝唑治疗[7]。在治疗过程中做到药量要足,疗程要长,防止病鸡复发。在治疗该病时,建议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法。
[1] 陈静,陈雪,陶建平,等.鸡组织滴虫门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9):217-219.
[2] 刘丽,冯艳风,顾勇.一例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11):33-34.
[3] 王振荣.蛋鸡大肠杆菌和组织滴虫混合感染的治疗[J].吉林畜牧兽医,2009,30(11):38.
刘佑东(1975-),广西罗城人,高级讲师、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