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北方园艺研究所 梁 山
草食畜牧业是以优质牧草为主,粮食饲料为辅的畜牧产业。草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草食畜牧业是保障牛、羊肉等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繁荣牧区经济,改善牧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发展中国家用80%的耕地种粮食,旨在追求粮食的高产量。而发达国家则把发展优质牧草做为“绿色黄金”、“立国之本”,用50%~60%的耕地种植牧草,15%的耕地种植饲料谷物,其余的耕地种植粮食,60%~70%的畜牧饲料来自牧草业,其中美国是70%,新西兰为90%以上,而中国只有10%。这个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传统农业距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调整农业结构和畜牧业品种结构,开辟优质牧草饲料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任重道远。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畜牧养殖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国家的普通规律。目前我国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及草食畜牧在中国畜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畜牧业要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业,草食畜牧业要成为中国畜牧业的核心产业,在今后10~20年,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把以粮食饲料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牧草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从养猪为主转变为以牛羊肉和奶畜为主,全方位开辟优质、高产、高效饲料资源,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
为促进新时期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组织制定了《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肉牛肉羊生产发展规划》。我国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发展路径已经清晰,草食畜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到2020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有望稳步实现50.3%的目标,草食畜牧业将成为中国畜牧业的骨干产业。未来10~20年,我国畜牧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以草食畜牧为骨干的农业现代化,使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而稳步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缓解粮食供求矛盾,改变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近三十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用量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养殖业的全部饲料用粮仅0.7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25%;2005年,养殖业消耗粮食1.86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40.54%;2010年动物饲料行业的玉米消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我国人多地少,粮食饲料原料的短缺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或无法改变,将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草食畜牧的发展,将会大幅度节省和减少饲料粮用量,有效地缓解粮食供求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营养畜牧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相关数据测算,到2020年,肉、奶人均需求将分别达到53.4和45.9千克,年平均消费增长速度分别为2.3%和6.7%。其中:牛羊肉消费占居民肉类消费总量的比重将增加到16%,牛羊肉人均需求将达到8.5千克。因此,发展高效草食畜牧业对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槐叶和苜蓿草是世界上栽植最早、分布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被称为“最优质的饲料”,在我国,除黑龙江省以外,各省均有大面积栽植。但传统的普通刺槐叶片小、质薄,饲料产量低,根茎萌蘖力差,托叶刺大而坚硬,收割利用不便,使刺槐渐渐地退出了饲料的舞台。20世纪80~90年代,日本、韩国开发高档牛、羊肉,大量购买中国野生刺槐叶,激发了我国种植刺槐的热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吉林省集安市北方园艺研究所将从韩国引进的大叶刺槐与无刺槐嫁接杂交繁育,培育出刺槐新品种——大叶槐,叶片阔大,饲料产量高,抗逆性强,萌蘖力强,托叶刺小便于利用,管理费用低,营养价值高,已逐步被养殖和饲料业所认可和重视,加快了优质饲料基地建设速度。大叶槐为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引进、培育的几十个饲料新品种中的“饲料新秀”,有望发展成为与苜蓿并驾齐驱的骨干型饲料产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必须优化饲料品种结构,在巩固和发展苜蓿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大叶槐饲料基地的建设。中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殖体系,加之原有家畜的饲草需求,构成了庞大国内产品需求市场。目前,中国奶牛、肉牛及肉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约为3 000万吨,猪及家禽配合饲料中每年添加草粉的需求量超过250万吨,鹿、驼鸟、鱼以及特种动物养殖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20万吨,每年需要贮备抗灾保畜饲草在200~300万吨。全国畜牧业累计对草产品需求超过3 500万吨,而目前全国草产品为1 100万吨,豆科牧草苜蓿草的产量约为8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草食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市场非常大。
苜蓿是我国牧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有报道到2009年我国牧草种植面积为12万平方千米,其中苜蓿栽种面积为3.66万平方千米。另有报道到2013年我国苜蓿种植总面积为13万平方千米,实际可利用面积仅为6万平方千米。但普遍单产低,干草质量差。大叶槐与苜蓿同是豆科饲料,但大叶槐有超强的生产优势。
大叶槐产量高,中等耕种条件每平方千米产鲜饲料7 500吨以上,按3千克鲜饲料晒1千克干饲料计算,每平方千米产槐叶干饲料2 550吨以上。据报道2013年全国苜蓿总产为80万吨,每平方千米产干物质近135吨。我国苜蓿主产区平均单产也只有300千克,仅为大叶槐亩产的20%。而且苜蓿粗蛋白普遍低于16%。按苜蓿初花期收割时含水77.5%,按3.71千克鲜草晒1千克干草计算,每平方千米苜蓿产鲜饲料草仅1 665吨。并且大叶槐耐干旱、耐土壤贫瘠明显优于苜蓿。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干旱对牧草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在所有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已成为限制苜蓿产量和大面积种植重要因素,干旱胁迫严重影响苜蓿的密度、盖度和草产量。生长2~3年生的苜蓿在年降水500毫米的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的鲜草每平方千米产量为4 500~5 000吨,而在年降水400毫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的鲜草每平方千米产量仅为1 800~2 000吨,平均每平方千米鲜草产量仅1 950吨。而内蒙达旗在年降水仅311毫米的荒漠沙地上种栽的二年生大叶槐,每平方千米产鲜茎叶达3 750吨,是苜蓿产量的近一倍。与大叶槐相邻的围栏苜蓿,由于干旱几乎全部死亡,大面积弃管。
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饲料基地必须适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草原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约0.04亿平方千米,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0%,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的影响,即不适应造林,也不宜农耕。草原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土地及石漠化土地,荒坡瘠薄地均不适宜种植苜蓿。大叶槐耐旱、耐土壤贫瘠,这些目前大面积的废弃地是建设大叶槐饲料基地,发展草食畜牧业最具优势的土地资源。
大叶槐抗病力强,管理粗放,生产费用低。苜蓿病虫害直接影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我国苜蓿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危害,药物防治可在短期内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潜在的副作用大。苜蓿又是高耗水植物,必须加强肥水管理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大叶槐则抗病害力强,管理粗放,栽植二年以后勿需除草,管理费用仅是苜蓿的20%。
发展草食畜牧业必须优化牧草品种结构,在稳步发展苜蓿的同时,大力提高对大叶槐的认识,更新观念,重视和加强对大叶槐产业化发展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增加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方能使我国草食畜牧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稳步前行。如果不尽快优化牧草品种结构,沿袭过去以苜蓿为主较单一的饲草生产模式,加快发展大叶槐,多年生黑麦草等多种优质豆科及禾木科牧草饲料的开发,我国草食畜牧业很难突破发展迟缓的瓶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人工种草受耕地稀缺、种粮挤压等影响,现在及将来也不可能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用60%~70%的耕地发展牧草。我国国情和优势是草山草坡,荒山荒坡,荒漠化草原、石漠化坡地,面积大,开发潜力大。仅草原、草山、草坡达0.033亿平方千米,其面积是全国耕地的4倍。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地资源优势一旦得到合理开发,便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就是把开发重点放在荒漠化土地的开发,优质抗性强的牧草饲料开发,草食畜牧业的开发,把废用的荒漠地变成聚宝盆。
大叶槐营养价值高,是目前我国开发的草食畜牧业中最具开发价值的速生、优质、高产饲料。大叶槐叶片宽大肥厚,营养丰富,经在不同省区、不同季节采收检测,大叶槐干叶含粗蛋白质21%~25%,粗脂肪4%~5.5%,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无素和多种氨基酸,为高能饲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大叶槐茎叶鲜嫩,质地细软,牛、羊、鹿、鹅、兔、驼鸟等草食畜禽及猪、鱼均喜食,畜禽食后不胀肚,并可显著地促进畜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对畜禽无任何毒副作用。用大叶槐饲喂畜禽增重快,肉质鲜美,胴体品质优良,是培育高档牛、羊肉的极佳饲料。大叶槐含有大量叶黄素、胡萝卜素,是天然安全的植物色素,蛋鸡饲料中添加槐叶粉5%,可使蛋黄变红。
大叶槐在目前我国草食畜牧业各类饲料品种中为投入小、见效快、产出大、效益高的首选品种。大叶槐用种根和苗木繁殖,如采用自繁自育的方法,每平方千米育种基地能扩繁8~10平方千米,可连续起苗扩繁10~20年。大叶槐生长速度快,栽植当年生长高度可达2~3米,第三年便可达额定产量,平方千米产鲜茎叶15万~18万吨,居各类豆科牧草之首。按每平方千米密植300万~450万株,平方千米产鲜茎叶1.5万~1.8万吨计算,养殖牛、羊、鹅、鹿等畜禽以及出售饲料平方千米收入600万~750万元,加工出口颗粒饲料收入在900万~1 050万元。建设苗木繁育基地,每平方千米可产苗600万~750万株,每平方千米苗木收入1 500万~3 000万元。
大叶槐为广生态幅植物,是一种适应性和再生能力极强的阔叶乔木。根荫蘖力极强。每平方千米栽大叶槐15万棵,三年便是一面坡。由于大叶槐根系发达,主、侧根粗壮,两年生主、侧根能垂直入土和水平延伸3~4米,有效地利用土壤深层的养分和水分。根瘤固氮,培肥地力,可有效地改善土壤性状和特性。大叶槐根荫蘖力极强,断根或起苗遗留10厘米根梢,便会萌出新的植株,平茬后便会墩状生长。3年生大叶槐平茬后每墩可抽枝10~15个,防风固沙效果好。利用西北荒漠化土地及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土地建设大叶槐饲料基地,不仅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改变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治理石漠,绿化荒漠,改善生态,造福万代”的效果。
大叶槐抗逆性极强,耐寒耐旱,耐土壤贫瘠。抗旱节水:大叶槐具有极强的生理抗旱性,在年降水300毫米以上的地区均可正常生长,需水量仅是杨树的1/5。内蒙古包头年降雨约280毫米的退化草场栽植的一年生大叶槐平均生长高度1.8~2.4米,二年生3~4米。而邻地沙柳生长高度仅1.5米。新疆石河子、甘肃武威栽植的三年生大叶槐高可达5~6米。用做牛、羊饲料基地,采用平茬刈害促其墩状生长,年生长高度均在2.5~3米。耐土壤贫瘠:大叶槐具有极强的耐土壤贫瘠能力。荒山、荒坡、荒滩、废矿,可治理的沙化地,中轻度荒漠化土地均可栽植,发展草食畜牧业。在内蒙包头贫瘠的荒漠土地栽植试验,二年生大叶槐平均生长高度3.8米,每平方千米产鲜茎叶4 650吨,邻地天然牧草与荒芜的苜蓿草生长高度仅20~30厘米,每平方千米产鲜草135~150吨,大叶槐是邻地牧草产量的31倍。大叶槐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耐土壤贫瘠的速生饲料品种。适生地域广:据多年多点试验观察和研究,大叶槐除黑龙江、内蒙古通辽以北、新疆昌吉以北,即北纬42°以上寒冷地区外,在我国从南到北的所有地区均可栽植,不受地域限制。耐杂草,管理费用低:栽植第二年,大叶槐返青早,生长迅速,郁闭快,其成墩的枝条和阔大的叶片覆盖地表,杂草难以生长繁殖。因此,二年生以上的大叶槐饲料基地勿需除草铲趟。利用期和利用时间长:大叶槐栽植一次可采收利用20年以上,北方从5月开始收割利用,到10月末利用时间6个月以上。南方从3月开始收割利用,到12月利用时间可达10个月。
建设大叶槐饲料基地一般采用两种办法:种根直接栽植一步成园,即利用大叶槐1~2年生主、侧根,在春季3~4月将种根剪成10~15厘米的根段,按株行距40×60厘米栽植,每平方千米栽300万~450万株,栽植深度6~8厘米。第二年春在地面将其平茬,促进墩状生长,每墩萌条可达10~20个,待植株长到1米时可始收割,或留干采收叶柄,北方每年收割2~3次,南方每年收割4~5次;栽植苗木建园,用苗木栽植建园成活率高,生长快,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用苗木栽植,栽植深度15~20厘米;断根促萌建饲料基地,更适合退化草场,荒山荒坡建设牛羊放牧基地,可大幅节省基地投资。其方法是:每平方千米饲料基地(或草场)栽植150万株大叶槐苗木,第二年将苗木挖出扩繁建园,起苗时将主、侧根的每条根留15~20厘米根梢,当年即可萌生出300万~450万株苗木,可采取同一方法在同一基地连续多年收获苗木。建设大叶槐基地,采取断根促萌扩繁的办法,第三年可扩繁建设3.33~6.67平方千米饲料基地。
收割利用适时采收。大叶槐饲用部分是茎枝和叶。一般当植株长到约1米时底部叶片由黄绿色变深绿色时产量最高,营养丰富,为收获适期。收获过早,产量低,养分含量少,而且根部积累的营养物质少,影响其再生能力;收获过晚,茎叶变黄,茎杆变老,产量和品质下降,也影响下一茬的产量,并减少刈割次数。分析认为0.8~1.2米高的大叶槐蛋白质含量最高。割青还应按饲喂对象而定:猪、牛、羊宜割老;鸡、鸭、鹅、兔、鸵鸟等则宜割嫩。刈割留茬高度对产量影响较大,一般留茬5~6厘米。留茬过高,损失浪费严重。最后1次刈割宜在停止生长前30天完成,以便有足够的再生期。刈割的鲜草,经切碎可直接饲喂或拌入其他干料饲喂,如有条件可打浆或打成草泥,拌入配合饲料饲喂。喂猪时应根据猪的大小,按全价配合与青饲料之比为1∶5~7喂猪,每头猪出栏时可节省精料180~200千克。牛、羊可占日粮70%以上。喂鸡、鸭、鹅,要特别注意充分切碎。对草食性鱼类,其饲喂方式与畜禽相似,草鱼、鳊鱼适口性好,可切碎投喂,也可青贮或制成草粉,掺入配合饲料中饲喂。青贮时单贮或混贮均可。夏、秋刈割的容易晒干,粉碎后可制作干草粉作为畜禽的蛋白质、高矿物质和多维素营养的优质饲料。
大叶槐不结种子,用种根埋根繁殖苗木和扩繁种根。育苗选用1~2年生大叶槐主、侧根,直径0.5~1.5厘米为宜。春季在大叶槐萌动前,将种根挖出,避免损伤根皮,剪成10~12厘米长根段,用平埋法将种根栽植于大田,埋深5~6厘米。为提高种根成活率,可将剪好的根段在生根剂中浸泡1小时,捞出后及时栽植。种根栽植密度,原则上在保证个体充分发育达到优质条件下,使群体达到最高限度,争取生产更多的苗木和种根。大田种根育苗株行距一般为40×60厘米,每平方千米总产苗量375万~450万株,产种根150~225吨。用苗木繁殖种根株行距50×60厘米或60×100厘米,每平方千米栽165万~330万株均可,当年可生产苗木300万~450万株,繁殖种根225~300吨。为使大叶槐发芽快、出苗早,圃地成苗率高,育苗地应适量灌溉,使土壤经常保持较湿润的状态。出苗后应做好浇水、除草、松土等田间管理。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及病虫害严重的地方不宜做育苗地。
大叶槐断根快速繁苗技术,即在大叶槐基地起苗、根时,将主、侧根末端保留15~20厘米根梢,第二年这些遗留根梢便会长出新的植株。每平方千米栽植150万株苗木基地,起苗后第二年可萌生出450万~600万株苗木。同一基地勿需增加投资可连续产苗10年以上。采用该起苗断根技术繁育苗木,可大幅度降低基地建设投资,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