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祖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拾零

2014-04-05 15:11祁向争李慧臻赵双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陕西中医 2014年3期
关键词:嗳气萎缩性丹参

祁向争 李慧臻 赵双梅 杜 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症,病程长,临床多以疼痛、胀满、嗳气等症为主,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CAG因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受到众医家的重视[1],当病理变化出现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时,则称为癌前病变[2]。因此对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治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仅以对症为主,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而中医药具有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药物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邵祖燕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有收获。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邵祖燕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以中老年患者为多见,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他认为该病病位在脾胃,胃失和降、气滞络瘀是基本病机,然现代人生活中多贪凉饮冷,易被寒邪侵袭,因此寒凝脉络是常见致病因素。临证中邵老发现有些患者缺乏相应的症状,据此,按有无临床症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类,现分述如下。

1.1 有病无症,本虚为主 有病无症指胃镜及病理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多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已消失的患者、症状隐匿者、或在体检中发现本病者。对这类患者邵老认为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说明其脾胃之气虽然受损,但脾之输布津液、升清降浊的功能尚能维持机体生理需要,或者是机体为适应脾胃功能的失调而做出如食量减少、形体消瘦等变化,换言之即“正气虽虚、邪气未盛”,因此应继续接受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临证缺乏中医四诊之问诊内容,故用药时除考虑本虚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参考内镜下望诊及患者舌、脉情况来确定有否夹杂寒热、虚实、瘀血、痰浊等。如内镜下粘膜有较多污秽苔覆盖者考虑湿浊郁阻;苔白清晰者考虑痰湿或寒湿;苔黄者考虑湿郁化热。粘膜发红考虑血热;粘膜糜烂考虑血热夹瘀;粘膜苍白考虑气滞或阳气不运;粘膜下血管显露、迂曲或如树枝状考虑脉络瘀阻。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样增粗或伴随息肉、痘疹时,如表面发白考虑痰浊、表面发红考虑痰瘀互结;表面糜烂考虑毒热蕴结。除内镜下望诊粘膜,对胃内容物的观察也是临证指导用药的依据。如胃蠕动缓慢,有较多残渣潴留者,考虑胃失和降、食滞不化;胃液潴留较多者,颜色清晰考虑饮留中阻;颜色黄绿考虑湿热内蕴。当舌、脉与内镜下望诊不一致时,邵老认为应首先以胃粘膜的变化为依据,因胃粘膜是病位所在,“所见即所得”,而舌脉有时易受全身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代谢的影响。

选方多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血热者加牡丹皮、赤芍;血瘀者加丹参饮;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阳虚者加吴茱萸、荜拨、荜澄茄、高良姜;痰浊湿饮者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郁热者加小陷胸汤。

1.2 病证结合,五脏相关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临床症状者,邵老认为较“有病无症”者病机不同。此时脾胃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已然受损,同时有众多的病理因素存在,即“正虚邪盛”阶段,临床多属虚实夹杂。邵老主张,不论补虚还是泻实均应以恢复脾胃升降为纲,并贯穿脾胃病治疗全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西医病名,中医治疗疾病需立足于病机,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而非只看到某一脏器的病变,因此,尚需兼顾其他脏器的功能失调情况。

如脾为中土,斡旋中焦气机,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正常吸收并上归于肺,当症见皮肤干燥、脱发、咳喘时,属脾肺同病,需健脾理肺。脾土与肝木是人体一对平衡,邵老主张疏肝木方可恢复脾之健运功能,肝气充足才能将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疏导出体外,因此非常重视舒达肝气。脾胃病患者多畏寒怕凉,这与其脾阳不足有关,而脾阳来源于肾之阳气,因此治疗当温补脾阳,亦即温补肾阳。老年脾胃病患者中,常见合并心慌、心悸等心系疾病,甚至有时心胃症状难以区分,此时兼顾“心主血脉”、“心属火”的生理特性,配合活血化瘀、温运心阳之品,常或佳效。

2 常用方药邵老临床擅用自拟五丹胃福汤,方由五磨饮子和丹参饮加减组成,由枳实、乌药、沉香、木香、丹参、砂仁等组成,具有降气和胃、理气活血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五丹胃福颗粒能明显兴奋小鼠小肠蠕动[3],魏国娈[4]等研究五丹胃福汤能够增强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及血清SOD水平而降低MDA水平,从而减轻自由基对胃粘膜的损害。临证应用时,胃气上逆为主可加强镇逆下降之力,如代赭石、旋复花、柿蒂等;脾气下陷、滑脱不禁,则宜加固摄升提之药,如益智仁、诃子、肉豆蔻等;气郁重者,加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等;食滞者,加鸡内金、生炒麦芽;血瘀者,加丹参饮或失笑散;寒滞者,加良附丸;阳虚者,加附子、干姜等。治疗总以调升降为要,配合扶正祛邪,灵活运用,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3 针刺治疗邵老临证中除应用汤剂外,还喜用针刺治疗。邵老认为,无论中药还是针刺,都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机能为目标,常选用中脘、天枢、内关、外关、梁丘、足三里、阴陵泉、太冲、三阴交等穴。选穴时结合不同病机,如胃气上逆,以呕恶、嗳气为主症者,选用内关、足三里;中焦脾胃虚弱,气虚气滞,以腹胀、食欲不振、便秘为主症者,选用中脘、天枢;患者胃脘疼痛急性发作者,选用内关、梁丘;女性患者肝气郁结,伴随乳腺增生,见乳房胀满疼痛、情绪抑郁者,选用膻中、太冲。“胃不和卧不安”,伴随失眠者,选用百会、三阴交、内关。针刺留针30min,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4 典型病例李某,女,56岁,2013年4月25日初诊。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就诊,诉餐后腹胀,胀甚时疼痛,进食稍硬即觉不适,畏寒怕凉,食纳不佳,嗳气,矢气不爽,乏力,头晕,口粘腻,不甚欲饮,心烦,大便1d一行,舌暗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取无力,浮取弦滑。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痘疹,病理:胃(窦)粘膜腺体(中度)萎缩性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腹B超:胃蠕动缓慢。该患病机为脾胃气虚,推动无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寒邪、瘀血、痰浊互结中焦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处方:枳壳、焦榔片、丹参、党参各20g,乌药、木香、白术、柴胡、郁金、白豆蔻、炒薏苡仁15g,沉香、砂仁、檀香、川楝子、吴茱萸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天枢,留针30min,每周3次。

5月2日二诊:药后胃胀满好转,疼痛减轻,嗳气减少,食纳欠佳,睡眠欠佳,舌脉同前。原方加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继续针刺治疗,加用百会穴。

5月9日三诊:药后胃已不胀,食纳佳,偶有嗳气,睡眠稍差,脉滑缓,舌红苔腻已净,继续调脾胃益气,兼散寒去痰浊。上方再服14剂后脘腹胀满均消失。此后患者以上方加减继服用汤药3月,后复查胃镜痘疹已消失,病理:慢性浅表非活动性炎。

按:脾气亏虚,无力运化,致餐后腹胀、纳食不佳;脾不升清,胃气不降,浊气上泛,致嗳气、头晕、矢气不爽、口粘腻;气虚则气滞,“不通则痛”,故饮食不当加重气机不畅而见疼痛不适;清阳不能实四肢,则见周身乏力;中焦寒邪蕴结则见畏寒怕凉;痰浊中阻则见胃黏膜痘疹,苔白腻;舌质暗红及胃脘疼痛位置固定提示瘀血。方中枳壳、乌药、沉香、木香、焦榔片、丹参、砂仁、檀香为五磨饮子和丹参饮合方,亦即五丹胃福汤主要组成;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柴胡、郁金、川楝子疏达肝气,取“土郁木达”之意;白豆蔻、薏苡仁健脾化痰浊;吴茱萸温散中焦寒邪。

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合治腑病”;中脘为胃经募穴,天枢是大肠经募穴,“合募”相配,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赵武等[5]研究针刺内关穴有抑制胃液分泌,调节胃肠运动,尤其是直肠运动的功能,有利于通便。邵老认为内关治疗胃气上逆如嗳气、呃逆等症效果最佳。以上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共达疏肝健脾,益气和胃,升清降浊之效。

[1]孟存英.早期胃癌65例临床、胃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917-91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85.

[3]尚德师.五丹胃福汤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41-42..

[4]魏国娈,刘 新,邵祖燕,等.五丹胃福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自由基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6):352-354.

[5]赵 武,付 宇,石 鹏,等.针灸疗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2,33(7):878-880.

猜你喜欢
嗳气萎缩性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李郑生论治嗳气经验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