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兰 (贵州省余庆县农牧局 564400)
中西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杨秀兰 (贵州省余庆县农牧局 564400)
羔羊痢疾主要是B型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初生羔羊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死亡率很高。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发病最多。气候寒冷和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病羔是主要传染源,病源随粪便排除,污染羊圈、用具、母羊体表和乳头,健康羔羊经消化道,脐带或伤口传染。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致病。其特征是初生羔羊剧烈腹泻、小肠发生溃疡、出现神精症状,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羊业带来重大损失。随着余庆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养羊户不断增加,有多个养殖场出现相同的病例。笔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本病多例,效果良好。
本县大乌江镇养羊户杨某饲养繁殖母羊106只,于2013年11月至12月初有21只产仔,产后3~5d下痢,相继死亡18只。有的羔羊发病迅速,未见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病初羔羊奶欲减退、不愿吃奶,精神萎顿,低头拱背,腹胀,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粥样,颜色呈灰白色,有的黄绿色。病重的没有食欲,不吮乳,排粪如水、恶臭,有的混有血液。病羔虚弱脱水,眼球下陷,被毛粗乱,消瘦,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
尸体脱水严重,通过对死亡羊羔的解剖,发现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肠内容物混有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充血、瘀血。
依据流行病学,根据羔羊年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为羔羊痢疾。
治疗原则以抗菌消炎,解毒和止泻,调理胃肠功能为主,同时还应针对其他症状进行对症施治,如强心、补液、解痉、镇静。(1)磺胺脒0.5g/g,鞣酸蛋白、碳酸氢钠和次硝酸铋各0.2g,一次内服,3次/d。(2)用西药后间隔4~6h用乌梅散加减煎汤灌服,处方:乌梅15g、炒黄连10g、郁金10g、甘草10g、茯苓10g、黄芩10g、柯子12g、焦山楂12g、神曲15g、干柿饼1个。将以上各药混合捣碎后加水400ml,煎汤至150ml,用红糖50g为引灌服,每次服30ml。(3)严重失水或出现神精症状的羔羊除用上述药方外,另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60~80ml,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kg体重。
本病属于细菌性疾病,急性,死亡率高,且引起发病的诱因很多,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1)搞好圈舍清洁卫生,羊圈尽可能保持干燥,避免潮湿,做好羔羊的防寒保暖,防止羔羊受寒、受凉。(2)注意搞好母羊的上膘、保膘工作,加强对怀孕的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抗病力强。(3)吃足初奶,并科学合理哺乳,母羊在羊圈附近放牧,适时回圈哺乳,防止羔羊饥饱不均。(4)做好棚圈消毒工作,搞好隔离。产羔前对产房作彻底消毒,圈舍和用具可用5%来苏儿消毒。可选用1%~2%的热烧碱水或20%~30%石灰水喷洒羊舍地面、墙壁及产房一切用具;在母羊临产前,剪去其阴户部、大腿内侧和乳房周围的污毛,并用3%的来苏尔溶液消毒。一旦发生痢疾,随时隔离病羔羊。(5)在母羊产前14~20d接种厌气性五联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ml,初生羔羊吸吮免疫母羊的奶汁,可获得被动免疫力。(6)在常发痢疾地区,羔羊生后12h灌服土霉素加胃蛋白酶各0.15~0.2g,1次/d,连服3d。
S858.26
B
1007-1733(2014)04-0036-01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