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在一次医院举办的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上,笔者认识了李大妈。在与她的交流中,李大妈说起了她30多年来与高血压病之间的不解之“缘”。
30年前,父亲因高血压伴脑出血,母亲因高血压伴急性心肌梗死相继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给了身为家中长女的李大妈无限的伤痛与压力。而在这之前,李大妈与弟弟妹妹们因照顾住院中的双亲,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体力反复透支、睡眠严重不足的状态中。其间,李大妈时常感到乏力、头晕,经测量血压后才得知自己的血压已达到160/100mmHg,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弟弟妹妹们也被李大妈拉过来分别进行了血压测量,结果发现他们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血压问题。由于李大妈及弟妹们平素并无高血压症状,姐弟几人以为是照顾父母这段时间太过劳累,就没有太在意,加之当年大家都在为工作生活奔忙,也就未进行任何干预或治疗。
操办完父母的身后事,本以为一切都该趋于正常的李大妈却发现,头晕、心悸、乏力的感觉并没有因生活的逐渐规律而有所缓解,尤其是在相对紧张工作之后,这些症状更加明显。到医院测量血压达170/110mmHg,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在医生的讲解指导下,李大妈意识到了高血压的危害性和治疗的必要性,并开始服用降压药物。
30年前的降压药物大都是短效制剂,须一日3次服用。李大妈不厌其烦,严格遵医嘱服药,很快将血压控制在了130~140/70~80mmHg区间,头晕、心慌、乏力的症状明显好转。尝到了降压的甜头,李大妈从此不仅自己坚持服药,还督促其弟弟妹妹遵医嘱服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医院有了缓释的降压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李大妈及时更换了新的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由于父母皆因高血压并发症离去,李大妈对高血压病深恶痛绝又惶恐不安,这也促使她十分关注对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儿子给李大妈订阅了一份医药杂志,李大妈爱不释手,每期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到单位的医务室找医生请教;女儿买来了血压计,她就和爱人一起学习如何听诊及测量血压,并主动当起了左邻右舍的义务血压监测员;每当各大医院有高血压病相关的知识讲座,李大妈都会去听,有时还会叫上邻居和弟弟妹妹们同去。
随着对高血压病知识的深入了解,李大妈开始重视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对靶器官损伤进行定期检测。每当邻居及朋友们患了高血压病,她都要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不仅要服降压药物,而且还要到医院找医生进行系统检查,包括血压、肝肾功能、血糖、眼底等,如发现问题就应及时治疗,决不可忽视或是采用单一降压手段治疗。李大妈的邻居张大爷,患高血压病20余年,一直服“降压0号”治疗,无任何症状,每天还去公园散步,自认为血压控制得不错,但在李大妈的催促下,张大爷到医院进行了系统检查,结果发现血压、血脂、肾功能等许多指标都不合格,做心电图还发现了心肌缺血的问题。经系统治疗后,目前张大爷的各项指标已趋于正常,张大爷对李大妈的感激更是溢于言表。提起当年父母的高血压病,李大妈不无遗憾:“我父母在很早就具有心、脑等靶器官损害,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比较肤浅,当血压高出现后,未对其进行控制,等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降压治疗,其实那时候治疗已经晚了。如果在发现之初就能够对高血压病进行干预及治疗,并且能够对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靶器官受损进行整合治疗的话,他们也许不会那么早就离开人世。”
李大妈今年68岁了。年初时,笔者在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知识讲座时,问大家高血压病分几期?降压药有几大类?有何副作用?李大妈抢先回答,她不仅正确回答出了高血压病的分期,而且对各类降压药的功能、副作用都作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周围的病友们告诉笔者,李大妈是他们社区非编的“高血压大夫”,平日里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找她了解,李大妈俨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健康教育大使”。此次听课,李大妈还带来了5本近些年来她在各个医院听课的笔记,上面写满了听课的内容。望着这5本厚重的笔记,笔者深深为李大妈的学习精神及与高血压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从李大妈与高血压病抗争3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笔者感到从她身上折射出的我国高血压病防治的发展进步以及高血压患者求知的欲望。
30年来,我国的高血压病防治工作已从单一的药物治疗走向综合立体化的管理。这种在防治观念上的转变,已从大医院、大城市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笔者更该为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尽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