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渭南714000) 刘 红 赵 挺 周淑亚 陶艳艳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高度异质性,常见于血液疾病、慢性肝病、肿瘤及感染等。现将我院2010~2013年符合标准的13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2013年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136例,男63,女73例,年龄12~83岁,中位年龄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两次以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0×109/L,血红蛋白男性<120g/L,女性<110g/L,血小板计数<100×109/L。
2 方 法 所有患者均监测血常规变化,行骨髓穿刺及活检术,维生素B12及叶酸测定,血清铁及铁蛋白,网织红细胞、免疫全套、肝炎系列及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部分患者加做T细胞亚群测定、粒细胞及红细胞CD55、CD59测定,Coombs试验、溶血系列检查、流式细胞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随访1~6个月。
3 结 果 巨幼细胞性贫血42例(30.9%),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22.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2例(16.2%),急性白血病12例(8.8%,其中 M36例),缺铁性贫血2例(1.5%),淋巴瘤2例(其中继发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1.5%),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征1例,慢性肝病11例(8.1%,其中肝硬化9例,以乙肝后肝硬化多见,慢性丙型肝炎2例),结缔组织病2例(其中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为干燥综合症),感染3例(2.2%,其中HIV感染继发1例,败血症1例,结核1例),肿瘤相关性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病因不明2例。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占83.1%,以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白血病最多见。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6.9%,以慢性肝病最多见。
本组资料显示,血液系统疾病占83.1%,其中以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多见。
1 巨幼细胞性贫血(MA):巨幼细胞性贫血源于叶酸和(或)VitB12缺乏或其它原因引发DNA合成障碍,细胞发育停滞于S期,导致骨髓有核细胞有丝分裂不能顺利进行,细胞寿命缩短而于骨髓中早期死亡引发的贫血。严重者全血细胞减少。既往报道国内MA多以叶酸缺乏为主,以婴幼儿、孕妇较多。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中老年人MA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约占老年人贫血9%,且以VitB12缺乏为主[1]。本组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叶酸和VitB12同时缺乏多见。分析可能与农村城市,病源中农村患者较多有关。MA治疗较为简单,关键在于积极寻找原发病并给予治疗至关重要。
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依据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比例减低、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并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即可确诊重点在于T细胞亚群测定,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检,必要时行胸骨穿刺。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征。外周血表现为一系或多系细胞减低。2007年,维也纳会议提出MDS最低诊断标准:其必备条件有2个:①稳定的血细胞减少(至少6个月,若伴特异性核型或双系形态异常,血细胞减少只需持续2个月);②排除其它导致病态造血或(和)血细胞减少的原发病。MDS诊断还需同时满足3项相关标准的至少1项:①病态造血(≥10%,骨髓细胞中的一系或多系);②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19%;③特异性的MDS相关核型,如del(5q),del(20q)、+8或-7/del(7q)。同时还存在几个辅助标准有助于MDS的诊断,包括流式细胞免疫表型、骨髓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或分子标记。
4 急性白血病:本组病例中M3居多,诊断依据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20%即可诊断,M3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同时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即可明确诊断。
5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H):近年来由邵宗鸿等首先报道,其诊断标准为:①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不低;②骨髓红系比例正常或偏高,易见红系造血岛;③排除已知的各种原、继发血液病;④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试验阳性[2]。本组病例符合①~③,未作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IRH所占比例较低,但易漏诊,易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
在非造血系统疾病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以慢性肝病肝硬化最多见。其机制除肝硬化引起脾功能亢进过分阻留吞噬外,肝炎病毒亦可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对造血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肝炎病毒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并损害造血微环境,使T4/T8比例失调,γ干扰素增加,杀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引起骨髓抑制。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与毒素对造血的抑制、免疫功能紊乱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亢进或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有关。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及结核等,此组病例1例为HIV感染。恶性肿瘤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主要与肿瘤骨髓转移有关,也与肿瘤毒素、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高度异质性。临床医生往往重视血液系统疾病而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造成漏诊、漏治,此组疾病中造血系统疾病占83.1%,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其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罗绍凯报道的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首不符,分析其一可能与患者来源不同有关;其二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相关。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6.9%,以慢性肝病为主。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注重细节,注重鉴别诊断,注重临床随访,尽可能明确病因诊断,减少漏诊、漏治发生。
参考资料
[1]李 琰,崔鹤仙.巨幼细胞性贫血102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6,5(5):366-367.
[2]付 蓉,邵宗鸿,刘 鸿,等.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增值功能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观察,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4):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