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祺,蒋蓉华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清洁发展?
——从FDI与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关系视角
廖祺,蒋蓉华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在污染事件频发、环境保护日趋重要的今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亟须改变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并存现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种会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第二产业,由此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而要实现制造业的清洁发展,必须从源头上切断工业污染源,同时防范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崛起,FDI(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并且投入中国制造业的FDI还在持续增长。但必须看到,流入我国的FDI主要集中在污染密集产业,大量污染项目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传统制造业利润下滑,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强等现实困境下,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模式很难长久,由高资源消耗及多污染物排向绿色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FDI和环境污染之关系进行研究,提倡大力发展清洁技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际上关于FDI与发展中东道国环境问题关系的理论分析莫衷一是。大部分研究指出,国际资本流动会带来环境友好的技术的使用和扩散。[1]而“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若它采用了宽松的环境政境,将会变成世界污染的集中地。环境规范制度在严格程度上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
国内学者通过对“三废”、FDI以及工业生产总值等环境指标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总结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环境质量逐渐恶化,自然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的结论。[3]这个结论符合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即认为污染问题,首先随着国家工业化逐渐恶化,但环境质量最终会随着经济增长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趋于好转,如此产生一条倒U形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EKC)。根据标准的国际贸易的理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若“穷国”就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富国”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那么资本来源较少的“穷国”会成为污染品的净出口国。“富国”制造业比重下降的事实可能只是反映了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方式得到了制成品的需求补充,那么“富国”的EKC曲线超过顶点后开始下降的过程,只是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的过程。虽然权威的研究结果未形成,但通过我国外资和环境质量状况的观察,随着污染避难所假说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提供的理论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并不能单靠经济增长来实现。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部分地方政府对外资十分“饥渴”,纷纷用优惠税收与地租,高技术产业工人、甚至还有免费水电使用等方法吸引FDI。198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仅3.8亿美元,而2012年达1117亿美元。外资在制造业的投资分布主要集中于污染密集型行业,例如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业、橡胶制品业等,这三个行业的资产份额占比分别高达35.09%、45.69%和45.5%。这些项目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继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突出的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数据表明,2010年制造业的工业废水、烟尘、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这四项指标的排放量占全部工业相应指标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83.4%、59.9%、44.6%和93.8%。从2012年年底开始,全国大面积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社会和谐都受到威胁,而制造业的废气或灰尘等的排放,正是造成空气中污染物增多,导致出现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4]更为严重的事实是,我国制造业污染的排放物占到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总量的70%以上,约每年产生7亿吨有害废物。
20 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39%的高污染产业被转向发展中国家,而日本60%以上高污染产业都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环保总局年报显示,我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存在着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其FDI主要集中在印染、染料、制革和火力这四大污染产业。[5]
外商向发展中东道国转移污染产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逐利本性: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是因为本国有着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转移后可减少环保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的环境标准不严格,吸引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较多的产业流向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我们也应注意到,即使FDI进入某个清洁行业,在产业关联下,也会拉动一些污染密集型行业相关行业产出增加,增进了制造业的总体污染排放量上升。
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从国家到地方、行业到企业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各方面因素,都要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去防控。
(一)利用经济手段实现企业产品成本内部化。
一方面,加大对外资企业征收环境排污费、环境责任保险费,通过环境关税、订单谈判等形式使之对我国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付出经济代价。目的是使得外资企业自发采取诸如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等方式来使得环境控制成本减少。另外,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给予那些环境污染少的外资企业。
(二)增加惩罚强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外资企业敢于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后者相关法律的缺失与漏洞的存在。这些外资企业即使被查出有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通过法律顾问人员,千方百计地寻找东道国相关政策中的漏洞,并以影响地方投资环境等等为理由,对抗东道国地方监管部门的监察与处罚;因此一定要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增加惩罚力度来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三)对FDI进行环境指标评估。
要坚决限制或禁止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可以从以突出保护环境为目标,制定详细的外资进入产业目录开始,科学、规范地减少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外资项目的引进,更有利于吸引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外资项目。
(四)加强全方位监管。
除了监管杜绝高污染、高排放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落地,在监管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技术转移、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以及缴纳税收等方面也需要全方位同步进行。因此必须加强外资立法,充分发挥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杜绝环保监管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制造业是资源消耗较大的行业,要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就必须让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发展清洁技术,采取新能源开发、废物再利用等措施,实现优质、低耗、清洁、高效生产。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加大对“清洁”外资的引进力度。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实力,也必须从提高效率品质、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做起,重视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治理PM2.5,也需要从源头上切断各种工业污染源,技术与绿色正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词,我们必须使清洁技术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来源,最终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当代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消费大国,国内巨大潜力需求也逐步释放,这应该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最大机遇。
[1]侯晓霞.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増长影响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J].北京金融评论,2012,(3).
[2]王有鑫.国际贸易、地区CO2排放与“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全国30个省区数据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3).
[3]杨海生,贾佳.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4]郝明辉.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2).
[5]夏有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对策[J].管理世界,1999,(3).
责任编辑 郁之行
X196
A
1003-8477(2014)03-0078-03
廖祺(1987—),女,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蒋蓉华(1968—),女,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