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娥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军事与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350016)
阳光体育活动立足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背景,作为各个学段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推广开来,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内驱优化影响,从学生体育学习、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课外体育氛围等方面,推动着体育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1]。
活动项目的灵活性、适应性、组织的简单性及对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等都凸显出阳光体育活动对学生及教学的全新促进功能。
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无论是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项目,还是学校有计划组织的全校性活动,都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实现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具体包括:1.环节性拓展延伸。即把某一个项目的细节技术训练作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把篮球教学中的跑动传球作为阳光体育内容,让学生在业余活动时间去加强练习,实现对传球技术训练的延伸性。2.知识扩充性延伸。即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对相关内容实现扩充性延伸。如在篮球传球课教学过后,可以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投篮运动,让学生在尝试投篮中体验成功,在运动的同时提高篮球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我感悟达到知识学习与技术技能的提高。
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而言,体育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掌握,基本上能通过学生们的训练与展示直观地看出来,如以篮球投篮成功率来判断基本技术动作掌握情况,跳远以不违背规则跳出去为标准等。第二,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情况展开各种练习,既有学校统一性的练习,也有学生兴趣性的特长与爱好发展的个性练习,进而实现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巩固性提升。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实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阳光体育工程,由于具有潜在性,需要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不断习得。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活动,实现学生体质顺序的渐进性提升。如跑步中呼吸的控制、投篮时角度与力度的把握、体操学习时对于音乐的适应等,通过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或普及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提升兴趣的前提下,身体素质实现潜移默化的提升。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从书面向现实的转化与提升。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对体育教学课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对体育课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规定,阳光体育活动以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把体育课讲授的内容和自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术结合起来,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作出创新性的探索。由于阳光体育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学生参与得更加积极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在总结与提炼的基础上,把其作为教法的一部分,或直接创新教法,让学生们保持高昂的情绪与浓厚的兴趣,去进行体育课堂学习和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如游戏教法与竞技教法的结合,音乐的创造性运用、表演展示法的榜样性引导等。
教师要把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有选择性地运用在教学中。如把跳绳引入篮球教学,让学生在运球的同时跳绳,以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及对篮球弹力和自己判断的准确性;把舞蹈引入体操教学中,积极地通过舞蹈的美感来引导学生对体操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运用创新来提升教学效果,给学生一种心理激励。教师应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满足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选择多样性。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教法,也对体育训练器材提出了丰富的要求。传统教学中一堂课只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器材,如篮球课只能选择篮球,足球课只能选择足球,而且,全体学生都运用一种器材。但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体育器材,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会有多种器材同时出现,这样也激活了对教学器材创新的积极性,如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器材组合运用创新、功能开发性创新等,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创新运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与阳光下。体现在体育课程设计上,就要积极地把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结合。这种配合体现在3个方面:1.场地配合设计。体育课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按照阳光体育的要求来设计,尤其在场地运用上,要让学生在相对自然与宽阔的区域去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把长跑教学的课堂设置在田野中。这种设计需要在教材与教学计划中得到体现,且要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要避免牵强附会,也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使两者结合的时机。2.季节配合设计。根据季节的不同,按照人体规律开展适应性的教学设计。如在冬季开展长跑活动,夏季开展游泳活动等。要让学生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到大自然与体育活动的魅力。此设计是直接按照自然界与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设计适宜性强的教学项目内容。3.计划配合设计。就是体育课的教学计划要与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计划配合起来。实现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既可以推动广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性学习,也可以实现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与教学的同步,便于教师加强指导[2]。
当前阳光体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课程设计,首要的就是针对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事实。因而,设计要从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入手。在设计实践中,一般从3个方面切入:1.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兴趣的针对性设计。在体育教程中,直接把学生感兴趣的阳光体育内容设计进去,实现课堂教学与阳光体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活动的良性循环。例如,教师可以把阳光体育活动中较为自由的各种游戏与竞技小项目创造性地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2.改善学生体质共性弱项的针对性设计。极个别学生长跑猝死现象的发生,用令人悲痛的残酷事实证明了学生耐力素质是最弱的体质项目之一。在体育教程设计时,要根据学校现有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与学校实际经验结合,做出切实性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转移学生体能消耗后的痛苦体验,如音乐的运用、竞赛的组织等。3.针对学校传统体育的开发设计。一所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积累中,会或多或少地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可能是潜在的,也可能是典型突出的,需要体育教师与学校管理层加以开发,以校本教材的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如每天下午的踢毽子活动、跳绳活动与接力赛活动等,只要把某一个体验项目坚持下去,并在活动的具体形式、内容上实现了创新,就可以加以开发,作为校本教材纳入体育教程范畴[3]。
动态设计是一种适应性的设计。即根据教学需要、阳光体育开展效果积累实际、学生体质改善实际和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实际等,不断提升的教学设计。这种动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体质成长的动态设计。随着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身心不断成长,体质也会得到全面提升,如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心肺功能等方面。体育教学要能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体现出承继性,把前面的体质进步作为以后继续奋起的起点。可以立足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与阳光体育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如增加体育项目、提高活动考核标准、更加精细地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更加切实性的活动开展计划等,为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满足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延伸的需要。第二,体育科研发展的动态设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体育课改的开展就是要满足各个学段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各学校与体育工作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开展,如河南焦作地区学校的太极拳练习,湖南湖北等省份的传统拳法练习等特色项目的开设。因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学习与掌握运用的情况,对科研计划作出动态性的调整,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调整、活动项目的内容调整等。例如同样是学校太极拳,但可以在不同的班级开展不同门派太极拳的教学活动等。
随着各学段体育教改的进展,阳光体育活动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教程设计,从教学内容、教法与器材运用方面都做出了结合性的创新设计,在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课堂教学内容推广向阳光体育活动范畴,实现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提升。
[1]刘平.“阳光体育”:体育课程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6):140-141.
[2]周倩怡,陆华忠,卢三妹,等.高校体育课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5-118.
[3]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10,(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