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看中国体育发展方向

2014-04-05 01:09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规划

于 洋

(大连交通大学 公共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8)

为能够有序发展我国经济,建国后我国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二个五年过去了,五年计划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21世纪初一直遵循《2001-2010体育事业发展纲要》,而从2006年起,体育界开始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体育事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上的有2006年7月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体育十一五规划”)和2011年4月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体育十二五规划”)。在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两个规划明确指出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指导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两个规划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对比上解读“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嬗变,并明晰未来五年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1 体育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体育事业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以一定的目标、组织、系统活动为基本框架,在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领导下,由国家财政支持生产或创造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公共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组织单位的集合。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框架,它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必然会受到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因为体育是社会宏观发展大环境下的子环境,是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十一五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体育部门来讲,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规定的目标,有效配置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之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体育十一五规划是一项集战略性、宏观性、科学性和政策性于一体的规划。

纵观影响体育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社会宏观环境,在社会发展大方向上主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在理论准备层面上主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而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是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特殊历史事件的背景要求。首先,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全民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健身意识、完善健身体系的保证。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体育十一五规划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立足于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工作的任务而制定的。其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和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是发展观更加成熟的标志。体育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体育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关系,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1]。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下,业内人士开始逐步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在物资匮乏、国际地位低下的年代,体育事业曾是我国宣扬国威的政治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的社会功能开始转型,其政治性逐步减弱,群众性逐步增强,体育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手段。体育不仅仅局限在为“国”服务的至高领地,而拓展到为“人”服务的人本位领域。最为重要的是,十一五时期,中国体育的头等大事是承办第29 届北京奥运会。从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是北京奥运会筹备、举办和善后的关键五年,它既囊括了北京奥运会紧张筹备阶段也涵盖了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奥运遗产保护的关键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都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虽然北京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盛会,但是我国体育管理者和体育学者都能看到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辐射效应,以北京奥运会为平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深入人心。体育十一五规划正是从战略和宏观角度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提出符合实际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2 体育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过渡时期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体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本,它们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体育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我国有计划地发展体育事业,使我国体育事业在明确的发展原则、目标、任务下避免了盲目和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竞技体育大放异彩,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口号的感召下,北京奥运会会后通过努力实现奥运遗产的社会普及化、全民共享化,使人们进一步树立了终身体育的理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群众体育科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体育消费迅速增长,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可使用的体育场馆数量也在增加,已经超过100 万个;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体育科技、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外交等多方面均取得成就。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的[2]。由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的五年间,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首先,盲目乐观的体育强国的界定问题。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认识方面,体育强国的界定尤为重要,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并不能让我们自诩为体育强国,以金牌来衡量一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弱国心态。冷静分析目前我国体育三大支柱的发展就会发现我国体育事业的极度不平衡性,体育事业的天平偏向竞技体育一边,国民体质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资源不足且不均衡情况令人担忧。

其次,金牌体育服务民生的缺陷问题。在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竞技体育资源被充分挖掘后,体育“贵族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而服务于人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体育服务民生的能力差,体育资源因无法转换而浪费的现象严重。

再次,由中国足球事件等而引发的体育“法治”与“人治”的辩证关系问题。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律意识淡薄使中国足球遭受重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文化根基有所动摇。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纳入法治的道路,将“人治”逐渐转向“法治”。

第四,体育文化建设环节薄弱。在体育盛典——奥运会的指挥棒下,在体育强兵、强种的“种意识”长期影响下,我国体育事业的文化建设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对于专业的体育运动员来说,文化仿佛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文化底子薄使一些运动员在离开了竞技体育的庇佑之后无法立足于社会。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与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最后,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密切,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思想被西方体育思想所影响,传统的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体育产业渐渐消融,出现了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外来文化的传入应该被有选择地吸收,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产业做铺垫,使其内容丰富而精神实质不变,通过带有地缘文化和区域特色的体育相关产业的带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3]。

3 体育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宏观环境与体育发展方向

3.1 体育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宏观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同时也为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是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要求下,在全党上下改善民生的强烈呼声下,在依法治国观念不断加强的环境下制定的。体育十二五规划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体育十一五规划的相关社会宏观环境,同时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宏观环境,如: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改善民生的职能要求、法治社会的纲领性要求。

3.1.1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

在成功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曾提出要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目标,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界认真领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理念的精神实质,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差距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体育十二五规划。体育十二五规划正是建立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基础之上,一改往日惟金牌论的竞技体育至上的观念,工作重心更多地开始向群众体育的发展上转移。

3.1.2 改善民生的职能要求

民生大于天,民生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体育作为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4],改善民生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频繁见于报端,体育作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2010年的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上,首先突出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问题,其次就是突出了民生问题。“两会”报告有关民生篇幅之长、措施之具体、任务之明确超过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四页多的篇幅来谈民生问题;《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也要求政协组织要发挥优势,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献计出力。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理应全力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提高人民的基本身体素质,巩固终身体育的理念。这充分表明了体育必须时刻发挥其特殊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带领和指导人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体育十二五规划正是在民生职能要求的指挥棒下,在目标定位中明确提出“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并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3.1.3 法治社会的纲领性要求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原司长张剑表示,建设体育强国理应树立先进的依法治体理念。在总结分析十一五体育事业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经验之后,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应将其核心定位在体育内部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形态上。同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治理模式等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体育十二五规划期间将“依法治体”作为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增强体育领域的法治观念,加强体育法制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中国体育法治既跟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法治化的脚步,又可以整体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路线及发展历程,是我国体育事业所面临的新挑战。2010年是中国足球动荡的一年,受中国足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负面影响,十二五时期的体育事业规划将“依法治体”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狠抓反腐倡廉和行业作风建设”,并单独提出“努力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依法治体”必然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要求。

3.2 体育十二五规划的体育发展方向分析

秉承体育十一五规划当中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影响下,无论是十一五还是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矛盾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体育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都是在其所对应的宏观社会环境当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在综合了十一五到十二五过渡时期出现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之后,从体育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的工作重点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体育目前的现实状况和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重视科学和谐发展、目标定位服务民生、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等方面。

3.2.1 重视科学和谐发展,目标定位服务民生

体育十一五规划的定位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里,“发展”成为社会和体育界的关键词。针对体育事业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历史事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全新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本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路而谋发展、重发展,但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是目标与结果中的“发展”。体育十二五规划的定位则折射出不同的讯息,其定位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实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推进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和谐”成为目前社会和体育界的全新关键词,在总结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体育事业开始注重更为科学和谐的发展[5],故而,与“十一五”期间不同的是,“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是过程与方式中的“发展”,是更强调“发展”之“道”的“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也改变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与理念。

体育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定位是“统筹规划各项体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定位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对比两个时期的目标定位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同之处在于,体育十一五规划重视体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而十二五规划则偏重于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体育改善民生功能认知的不断加深,服务民生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体育十二五规划中,六条发展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即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主要内容当中提出“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改善民生服务”。由此可见,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的高峰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开始转向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高超水平能代表一个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则代表着体育服务人民的程度,是摘去了金牌光环的体育,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体育。摒弃“体”为金牌所“育”的狭隘观念,树“体”为人民大众所“育”的民生体育观,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体育十二五规划当中最为突出的变化。

3.2.2 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使我们更清晰了我国体育的基本定位。体育大国之谓“大国”,是因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之林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竞技体育繁荣发展,2008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之上,更是一举夺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可谓之“体育大国”,但绝非“体育强国”。体育强国之谓“强国”,不在于竞技体育金牌多少,更在于群众体育发展是否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协调,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是否能满足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体育十二五规划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将工作重心转向群众体育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之后做出的冷静分析,是永葆我国体育发展事业长青的正确抉择,是属于历史和人民的抉择。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部分公共部门也相继开始探索各自领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有关问题。随着体育社会地位的提高、体育观念日益修正、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日趋广泛、体育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性职能日渐突出,完善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在我国体育工作重心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转移的同时,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也决定了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人“享有”并“享用”体育资源,让“分享体育”的概念更深入人心。体育十一五规划中,“十一五”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抓住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体育十一五规划注重的是依托于北京奥运会影响力的群众体育,以及体育发展成果的分享。而在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群众体育的重点工作。

3.2.3 突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

对比体育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其中有两项原则不同。体育十二五规划当中,体育服务民生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两项最为突出的新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导向。深层次剖析体育文化本质,巩固体育文化发展的理念根基以及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通过体育理念的宣传以及体育文化的渲染,促进实现终身体育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宣传科学的健身手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名人,在发挥明星效应的同时实现体育明星的文化推进作用;充分实现体育的文化功能,在宣传体育文化的同时实现人们体育参与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观赏观的转变,使体育运动成为社会先进文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缺少文化高度的体育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体育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体育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体育则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萎缩,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迫在眉睫[6]。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有关足球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大量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足球以其适中的场地面积和参赛人数,以及其整体性、对抗性、多面性和争议性博得了世界人民的青睐。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让国人最为痛心的不仅仅是对中国足球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更在于中国足球运动中出现的种种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问题[7]。2010年是中国足球动荡的一年,“内幕”两个字让中国足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引起了体育界业内人士的充分重视。在体育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努力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这也是首次将特定体育项目的发展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更体现了我国发展足球运动的决心,也在政策规划上给中国足球以鞭策。而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绝不是简单地更换有能力的外籍教练,也不仅仅是加强足球运动的商业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层面提高足球运动的水平,加强中国足球的文化建设水平。

3.2.4 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

在体育十二五规划关于体育产业的相关规定中,较为突出的一项是“促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具有地缘特征的区域体育产业则能够通过整合区域特色体育资源来实现对本地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为了突出基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建设一批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在与国家总体布局不冲突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国家整体布局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间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树立突出特色、错位同质发展、品牌效应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优势转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向经济优势、经济优势转向品牌优势的转变过程。在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质体育产业的同时,带动中西部特色、地缘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格局。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既可以保护和推进民族产业的发展,也能够激发各地区体育产业的活力,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4 结语

体育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中制定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代表着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我们准确分析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并积极应对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风向标。对比分析体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当中的不同之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明晰其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重视科学和谐发展、强调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定位服务民生、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提高中国足球运动水平。在明晰体育事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去分析讨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才是具有指导性和时效性的,是体育发展的保障,是体育理论指导体育实践顺利进行的根基,是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分析,这必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1]余静.十二五规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43.

[2]陈玉忠.建设体育生态城市,实现上海体育“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体育科研,2011(2):8-12.

[3]黎倩仪,聂艳梅.十二五规划下的省域形象传播[J].广告大观,2011(10):115-133.

[4]黄北翔,杨锋.“十二五规划”编制起草新时期湖南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95-96.

[5]汤俊波.山东传统武术“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设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张建华,包毓鹄.中国体育发展之我见[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47-52.

[7]赵云.凸显普惠民生 实现“国民共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有关经济学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12):6-8.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规划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