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史玉琴,刘冬梅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重度子痫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李 娟,史玉琴,刘冬梅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 探讨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否有效预防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将32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和联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传统治疗,联合护理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应用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联合护理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58%;常规护理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α=0.05,P<0.05)。结论 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有效预防重度子痫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加压弹力袜;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剖宫产术;深静脉血栓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行剖宫产术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26例。
纳入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关于重度子痫前期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肿瘤、长期进行抗凝治疗及合并内科病症者,均未纳入此项研究。
1.2 分组
将3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4例,实验组172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产次、孕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分组 实验组 P值年龄(岁)BMI产次(次)孕周(周)对照组t值23.5±8.5 25.2±1.2 2.6±0.9 35.2±4.6 28.2±8.5 25.7±0.9 2.5±0.8 36.1±2.6 1.73 0.76 0.89 0.19 0.65 0.07 0.13 0.67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孕期定期检查,接受相关知识宣教;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产后功能锻炼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抬高下肢、按摩下肢、下肢交替做屈伸运动,定时翻身活动,做四肢趾屈、背屈、内外翻运动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促进血液回流。
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测量大腿根部周径、小腿最粗部分周径及脚踝周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型号的分级加压弹力袜。穿加压弹力袜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起床时,密切观察下肢周径的改变,及时调整弹力袜型号。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时指导患者平卧,肢体放松,将双下肢套入套筒内。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模式和压力,可以选择双下肢同时加压后放松模式,也可选用双下肢轮流加压放松模式,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压力从小到大,保持2 min的较低气压(20 mmHg),待患者适应腿套压力后,逐渐将压力调至45~80mmHg,连续使用15 min,每天两次,手术当日即可使用,注意压力腿套松紧度以容纳一指为宜。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压力腿套松脱,同时密切观察肢体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以及患者主诉。
1.4 评价标准
主要依据患者主诉、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有效:无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正常,体温正常,腓肠肌试验(Neuhor征)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异常改变,血浆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内。
无效: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下地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并伴不同程度发热,Neuhor征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大于正常值。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对照组154例中,无效5例,DVT发生率为3.25%;实验组172例中,无效1例,DVT发生率为0.58%。两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对照组发生DVT的患者中,仅有1例无明显不适症状,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胫前静脉小于1 cm血栓形成,其余4例均有较明显的下肢肿胀、疼痛,伴D-二聚体显著升高,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实验组发生DVT的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血浆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内,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胫后静脉约1 cm血栓形成。
表2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3.1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
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由于妊娠期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下肢静脉血栓。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浓缩,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大升高。与正常孕妇相比,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同时由于部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眼底出血致视物模糊,使下床活动减少等均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极其重要。由于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考虑到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会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产后出血[4],基本上没有形成预防性用药。因此,找到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2 干预方法预防血栓的原理
(1)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地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在设定的治疗压力下,气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有序充盈。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使血流速度增加到240%,从而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以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均匀有序的加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流动,改善微循环,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2)弹力袜是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循序减压,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5%~45%,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到138%。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4种因素有关:减轻静脉扩张,继而减少血管内膜破损;增加血流速度,缓解血液淤滞;增强瓣膜功能;抑制组织因子释放。
3.3 结论
本研究中,我们将32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4例,予以传统的妇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17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结果表明,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0.58%,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2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并且,对照组中的5例无效病例多数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症状,致使术后恢复差、生活质量下降;而实验组中的一例无效病例无自觉症状,一般状况良好。综上所述,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此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惠,且无不良反应,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但是此种方法应该在孕几周进行,每周做几次更为有效,还没有相关文献和资料报道,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除了干预性治疗外,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同样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高龄孕产妇数量逐年增多,使妊高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这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由于文化、经济、知识接受程度的差异,传统的过于形式化的健康宣教并不能引起全体孕产妇的重视,因此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宣教力度。在临床工作中嘱患者多摄入具有抗凝作用的木耳、香菇,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洋葱、大蒜等食品;同时,医务工作者应及时听取患者主诉,注意观察左右腿径变化,如出现腿径增大、腓肠肌变硬,主诉酸胀疼痛,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一旦疑有血栓形成,应及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1]龚小玲,岳莎莉,潘玉然.分级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应用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19(7):57-59.
[2]郭婉珊,蔡惠贞,曾宇玉.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25(9):69-70.
[3]许吟,张莉.围生期栓塞症的临床诊治[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1,26(27):4188-4189.
[4]王晓东,刘兴会.抗凝剂的种类及其在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165-167.
R714.24+5
B
1671-1246(2014)23-0151-02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引起的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小板数目增多,凝血因子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据文献报道,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0%[1],深静脉血栓防重于治。近两年我科应用加压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