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如春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嫩江县水稻种植现状,总结出制约嫩江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这一地区水稻产业发展。
关键词:水稻;问题;发展对策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亚洲大豆主产区的核心位置,是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松花江上游保护区所在地,无污染的嫩江水系纵贯全境。县域内有耕地1100万亩,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嫩江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 ℃~4 ℃,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丰富。县内嫩江干流长度404 km,主要支流有古里河、甘河、科洛河等。近两年来,随着水稻北扩进程的推进,尤其是高效现代化大农业嫩江示范园之高寒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及水稻生产示范项目的实施,嫩江水稻种植面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现已达4万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因此,探索嫩江县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延长水稻产业链,发展水稻产业,已迫在眉睫。
1 嫩江县水稻生产现状
1.1水稻生产潜力突出 嫩江县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曾屡获全国产粮大县殊荣。目前,该区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但是随着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嫩江县政府共建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水稻示范项目的实施,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嫩江县域水资源丰富,低洼易涝地多,具有开发50万亩水田潜在能力。
1.2品种选择性余地较大 通过近年来在园区的试验示范种植,一些品质优、丰产性好的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被筛选出来,黑交06-213、龙庆稻2号、育龙1号和垦稻19等为主体的品种在生产中获得了持续稳定增产效果。
1.3水稻生产技术成熟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水稻生产技术引进与利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高寒地区特色的水稻生产技术。一是采用高智能激光平地机进行旱改水平地,确保平地进度和质量;二是选用早熟耐寒,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作为生产用种;三是针对水稻区高纬高寒积温不足特点,采用大棚三膜覆盖增温育苗技术,实现早育早插,抢夺积温;四是项目田全程实行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高了水稻抗病及抗倒伏能力,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五是加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插秧前后分别用噁草酮、苄嘧.苯噻酰、吡嘧磺隆进行化学灭草;生育期间用阿维.毒死蜱防治潜叶蝇;孕穗期和抽穗后用咪鲜胺防治稻瘟病。
1.4水稻生产标准化程度高 水稻示范区与6个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生产组织化程度高,农田标准化程度高,基本做到了全程机械化(整地机械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技术到位率高。
2 存在问题
2.1水稻生产前期投入较高 嫩江县现有水稻生产面积基本全为旱田改水田,一次性投入资金多。农户需要购买育秧大棚、插秧机、打浆机、收割机等,短期内种植户见不到效益,影响种植积极性。
2.2基础设施水平不高,自然灾害难以控制 水稻田多为新改稻田,单排单灌比例较小,由于受高纬高寒地区独特地理位置影响,积温不足,低温年易造成空壳率高,霜前不能安全成熟;干旱年份易造成裂纹米多,出米率低。
2.3水稻产业化水平较低 水稻产业化发展较低,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无订单生产,水稻生产后直接入粮库或者被粮贩收走,种植利润较低。
2.4市场加工粗放,缺乏品牌意识 当地缺乏成型的稻米加工企业。加工不精、包装粗糙等种种原因, 档次明显较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嫩江县发展水稻产业对策
3.1引进推广优质米品种,实现品种布局合理 加大与省内外育种单位合作,引进推广优质米品种。在推广前,先小面积试种,如适宜再大面积推广,力争种植品种达到国标3级以上,高产、多抗,尤其是抗低温冷害力强的品种。
3.2具备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独特气候条件 嫩江县土壤开发晚,黑土层厚,污染少。可以利用嫩江县生态环境优良,污染少的条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生产。这里大气清新、水质清澈、土壤肥沃,水稻高产栽培施肥量仅仅是高积温区的三分之一以下,而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或不发生,这样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
3.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水稻生产转化能力 扩大水稻生产,延长产业链,经过对稻米精细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时通过打造品牌,提高效益。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要针对嫩江稻米无污染做文章,积极开拓市场。要改进小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模式,把稻米加工从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发展, 组建大型的、设备一流的、工艺先进的稻米加工企业。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 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 为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3.4做好科普服务,提高种植户栽培技术水平 发展水稻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技术推广等部门加强配合, 通力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监管部门要加强水稻产地条件、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使标准化生产成为自觉行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步伐,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 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促进优质米生产健康有序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