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媒体近日多有中国和马来西亚因马航事件“关系紧张”的报道,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2日举行记者会,严厉批评西方媒体“挑拨中马关系”。马航失踪飞机至今没找到,2日又出了中国女游客在马遭菲律宾反政府武装劫持的新案。西方媒体如果想给中马关系使绊,他们是有处下脚的。 客观而言,马航事件至今,中国民间确有对马国表现的诸多不满,也有一些较为激烈的情绪宣泄。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一时的,指向马航事件的特定针对性极强。即使其中部分情绪有些扩大化,“骂了”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它们也是紧扣事件的临时冲动,并不代表中国社会对马来西亚的整体态度。 随着时间流逝,中国社会有能力自我平复马航事件划出的创伤。我们相信马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弹,同样会慢慢消散。 马航事件是个罕见悲剧,它必然带来大量连锁反应。但中马关系的友好性质十分强大,一个灾难性事件不可能具有改变它的力量。中马友好关系来自于地缘、历史及两国现实利益多重塑造,它根本不像一些西方观察家所希望的那样脆弱。 中马政府都应对两国友好关系的坚实深信不疑,看好中马民间旅游等各种交往的自我愈合能力。信息化时代,民间对突发事件极其敏感,这是正常并且不可避免的。中马关系需要有承受、包容民间一时隔阂及舆论一哄而上炒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已然客观存在,只是它的展现过程需要时间。中国作为东亚大国,我国社会的对外交往越频繁,摩擦的发生概率越高。摩擦都是不愉快的,但它们因交往而生,不是反过来封杀交往的元素。 马航事件就是重大悲剧,失踪者家属的悲痛令人动容。他们没有义务在这个时候考虑中马关系。社会上的悲伤也大多是人类同情心的真实反应,普通人也没有义务在那个时候顾及国家外交。中马关系需要有足够的容量,不仅容纳这一切,而且给它们以最大的抚慰。 一些西方媒体趁机挑拨离间,这也是必然发生的。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面对由此出现的事情额外复杂化,但中马关系更不可能因西媒几句轻浮的评论而脱轨。 中国外交的社会大环境早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民间声音成为影响对外交往的元素。不仅中国外交需要对此适应,各国对华外交也需接受这一点。马航事件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不同以往的多元变化,这样的适应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 在多元声音时代,中国官方外交态度保持清晰和定力变得更加重要。它是外部识别中国整体态度的最突出标志。很多时候,民间舆论特别是互联网舆论是混乱的,这对官方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进行表态形成挑战。但官方不被民粹主义推动着随波逐流,这是它为国家和人民所应承担的责任。 媒体机构也需承担责任,而不能在对外民间摩擦中竞赛对情绪的发泄。媒体的理性是中国社会理性的关键环节,学习、摸索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的理性方式,这是中国媒体需要共同弥补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