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的发展阶段,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如何让人民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成为实现美丽中国,铸就中国梦必须回答的严重问题。
王浩: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保证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工作。把试点探索向规范化建设推进,在覆盖全国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上,尽快突破试点局面,把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升成为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必须执行的规范,以全社会用水方式的转变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行政推动向自觉化建设推进,依法约束与规范人们的用水行为,促进公众形成良好用水习惯,主动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建设推进,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抓手。
二是做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四项基本制度和三条红线,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界定了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系统取耗水的外部边界,针对的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水资源利用效率红线界定了约束供给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的内部边界,针对的是水资源低效利用和浪费的问题;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界定的是特定水功能区目标下的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外部边界,针对的是超量排污和水体污染问题。
水资源管理的责任考核制度将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了具体主体,解决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通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全国水功能区达标率争取达到80%。
三是做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粗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任务艰巨,需要以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合理用水需求;需要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加强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维持河流合理生态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水排放,减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以必要的河湖连通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底泥疏浚工程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为手段,因地制宜地做好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要以落实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督为保障,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强化监督管理。
四是建立水资源风险管理应对体系。我国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化,突发性水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大,建立水资源风险管理应对体系的实践需求日益紧迫。首先要完善常规和应急综合管理领导体制,明确职责权限,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工作制度;其次要建立水资源风险评价机制,加强水资源常规及应急预案编制,建立特殊情景下信息交汇和公开体系,明确各种状态下各主体目标责任;第三要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资源常规管理法律法规,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实现应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第四是要提高水资源常规和应急保障能力,在进行水资源常规管理时要考虑提高洪水利用、抗旱防灾和水污染应对等能力,扩大水资源常规管理范围,降低洪水和干旱等危害。
施丽玲: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政府层面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工作。农村饮水工作任务艰巨,待解决的村庄数目仍旧巨大,并且在推进过程中形成更多的新问题,新增的饮水不安全村庄在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也有递增的趋势。虽然政府在农村饮水工作的投入巨大,但是相对于目前的形势来说仍旧不够,应当加大在农饮工作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重视水源保护,重视后续管理和维护。在政府力量无法完全覆盖或者来不及解决的地方,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政府工作提供补充。
二是重视小型村级饮水工程的建设。以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的任务,更倾向于建设成本低、受益人群大的乡镇级等较大规模的农饮工程,而对于一些地处偏僻,只适应于小型饮水工程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在新时期应当多注意总数上难以忽视的“小问题”的解决,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做好“不计成本” 地解决这些剩余的难以解决的“小问题”的心理准备。
三是重视水质问题的解决。一直以来,政府的农饮工程通常重水量、轻水质,尤其是小型农饮工程,以寻找水源直接引水为主,很少考虑昂贵而维护难的净水技术,导致了一些村庄即使建设了农饮工程,因为水质不达标,也难以发挥其效果。应当一方面开发低成本且实用的小型净水技术(譬如解决硬度问题的低成本技术),一方面转变思路,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中的水质问题。另外,饮水工程的日常监测工作是保证引水安全的重要工作,而目前只在千人以上的大中型饮水工程中开展,小型村级饮水工程日常监测的频次非常低,这导致村级饮水工程难以保证水质安全。小型村级饮水工程的日常监测需要非常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建议开发一些易于操作的、成本低廉的快速监测设备,村委会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完成日常监测,如果监测出一些可疑的问题,再进行专业的检测,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成本。
四是做好勘探、设计以及工程监理工作。一些地方政府只重建设,在农饮工程的前期勘探和设计上没有下足功夫,导致一些农饮工程在建设完成后出现各种工程设计上的问题,使得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变为废品。地方政府应当改变重政绩为重质量,做足前期调研的工作,慎重设计,谨慎施工,把农饮工程做好、做精;有些建设完后很快废弃的工程,可能有技术上的原因,也可能有工程腐败的因素。
五是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工作。农村饮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滞后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工作,这导致一些农饮工程建设完成后,水源地的水质恶化,使得农饮工程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应当尽快完善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的制度和管理模式,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所需配备的人力成本极大,建议可以推进建立村级的村民管水委员会,促进农民自己监督和保护自己的水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六是加强饮水工程的后续维护工作。农村饮水工程的后续运营成本短缺导致难以进行有效的维护,专业管理人员短缺导致管理水平低下,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针对农村饮水工作的维护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给予一定的水价补贴以解决运营成本短缺问题,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提高管理人员薪酬解决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社会层面建议:
一是更多社会资源的介入。与其他集中社会资源的议题相比,农村饮水安全议题上的社会资源的投入是非常少的,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极不相称,农村饮水议题急需社会资源的关注和投入。开展村民饮水安全教育工作。目前NGO(非政府组织)的饮水安全教育工作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在农村非常少,建议NGO利用其发动志愿者的优势,在农村开展饮水安全教育工作,提升村民饮水安全意识。工作方式上,建议开发一套通用的农村饮水安全教育课程和教具,利用大量做农村社区工作的民间网络进行推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调研的农村中,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结石病,这种疾病与饮水习惯和饮水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人饮水量(1200l/d)普遍低于专家建议的饮水量(2000-3000l/d),饮水习惯的转变需要有组织和团体来开展这方面的倡导和教育工作。
二是民间解决饮水问题一样要注重专业性。民间团体由于本身专业性的限制,在做农村饮水工作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一种标准化的设备,而事实是很难寻找到这样一种适用不同水质、不同供水条件的设备,这导致一些设备难以完成它的使命。建议关注此项工作的民间团体建立专家团队,不同的问题不同对待,完善解决方案的设计。
三是引入志愿者加强维护工作。 相对政府工程,民间组织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面临着更大的维护难题,因为通常民间组织的人力极其有限,很难对其解决的每个村庄开展持续的、长效的维护。建议广泛发动当地大学生或志愿者参与村庄饮水工程的维护工作,当然这方面的工作和管理机制仍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