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华,吴应宇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6;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校办,浙江宁波315016)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点。可以说,指标体系设计的好坏决定了评价的成功与否。高校绩效指标被认为是1980年才广泛运用于高校中(Cave M,Hanney S.)。
国内外近3年(2009-2011)高校绩效评价一级指标比较表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集中在科研、教学、国际化水平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第一,为了强调科研的原创性、延续性,其指标主要包括基本的科研产出(包括论文、专利、知识产权等)和人才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相关指标);第二,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率、就业率以及校友成就;第三,国际化程度则是通过参与或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留学生交换生数量以及与国外机构合办项目的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第四,社会服务主要指高校通过教学和科研以外的方式对社会的贡献,如与当地学校合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决策和计划等。总之,根据可得的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有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也较为成熟,而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则比较少。原因在于对教学和科研的绩效评价容易量化,社会服务指标包含更多的是定性指标,难以直接获得数据。但定量指标必须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价结果趋于客观公正。
从文献中还发现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第一,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体系转变;第二,从忽略过程的投入、产出指标向全面的评价体系转变;第三,从单一用户(如政府)向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捐赠校友等)的使用要求转变;第四,从仅仅关注绩效评价本身向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建议转变。
同样的一套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一样的评价方法则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现有的应用在高校绩效评价领域的方法主要包括排名法、平衡计分卡、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这几类。
1.排名法。在高校评价中常见有各国高校排名,排名法是根据选择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方法,如简单排名(如按声誉排名),进行机构之间和内部部门的教学和科研结果排名,以此来促进绩效改进。Donald Hughes于1925年根据高校声誉对高校进行排名,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高校排名。西方较权威的绩效评价排名系统有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加拿大麦考林大学排名、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世界大学排名,我国最常见的排名系统有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价中心大学绩效排名等。上述这些知名的大学排名系统一般通过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计算出绩效值,这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国家根据高校排名决定教育资金拨款,如英国政府的科研评价(RAE)体系、澳大利亚政府的研究质量框架(RQF)[8],都可决定政府整体资金补助在各高校之间的分配。通常认为,排名靠前的高校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但Jung Cheol Shin,Robert K.Toutkoushian指出,由于高校之间的差异,高校排名并不能准确代表高校的投入产出能力。
2.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BSC)。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的绩效管理中,同时给高校的财政拨款绩效以很多启示。Abouzar Zangoueinezhad,Asghar Moshabaki(2011)通过运用模糊多属性决策(FMADM)方法,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知识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来衡量高校的绩效。雷忠[9]从高校组织战略目标实现角度,利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及目标管理三种理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分解和赋权,用科学的方法优化了现有的考核体系。郑利[10](2011)认为运用平衡计分卡工具能够帮助高校战略愿景的形成、战略主题与战略目标的确定与实施,以及绩效衡量指标的设定,为高校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3.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DEA方法自1978年由A.Charnes和W.W.Cooper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及部门,并且在处理多指标投入及产出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Preeti Tyagi,Shiv Prasad Yadav等[11](2009)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DEA方法是最适合评价非盈利组织绩效的方法,尤其当评价对象是多种输入多种输出的情况。通过该方法对印度理工学院的19个学术部门的科研、教学和综合绩效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改变输入输出指标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Dian-fu Chang,Cheng-ta Wu[12](2009)、Zuraida Alwadood,Norlenda Mohd Noor[13](2011)、聂飞飞[14]等也采用DEA方法分别对台湾高校、马来西亚高校及重庆科研部门进行了绩效评价。DEA方法利用线性优化程序对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以突出评价对象的优势,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大,DEA方法的识别能力在不断下降。
3.模糊数学法。高校绩效评估中通常设计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的评价会受评价者个人经历、敏感性及个人标准的影响,评价得分通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很多专家认为,采用模糊绩效评价法,可以对高校进行更加专业的评价。Yezhi Xiao,Sha Fu[15](2011)将集团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使用,构建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薛茂云,戴德颐[16](2010)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对江苏省高校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在理论上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良了权重确定和分值处理的问题,在高校进行投资绩效评价时具有借鉴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且互为补充的系统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测评者的主观性(黄迪民,孙佳燕[17](2008))。
4.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AHP由托马斯·塞蒂提出,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适合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由于此方法非常实用和有效,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Shyh-Hwang Lee(2010)构建了智力资本评估模型来衡量高校绩效,在处理衡量指标时运用了AHP和模糊数学法。Maria Tsinidou,Vassilis Gerogiannis等(2010)在研究希腊高校教育服务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时,运用了AHP是用来衡量每个因素的相对权重,并通过多准则决策(MCDM)方法进行评价。姜彤彤(2011)应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根据教育部直属财经类高校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5.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章磊,张艳飞等[18](2008)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县级教育支出效率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确定了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评估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张国玉(2008)根据绩效的内涵和统计数据来源,选择15项产出和结果类指标作为评估指标,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对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姜彤彤,武德昆(2011)构建了高校综合评价体系,并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绩效进行评价。
此外,同行评议、生产力指数、TOPSIS法等方法也被应用到高校财政拨款绩效评价中。如俞立平,潘云涛[19](2008)认为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辅以同行评议进行综合评价是较优的选择。同时指出,权威的同行评议可以作为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以及指标选取的重要依据。Johnes[20](2008)、Worthington和Le e[21](2008)、Ying Chu NG和Sung-ko LI[22](2009)、Daqun Zhang,Rajiv D.Banker等[23](2011)都将生产力指数方法用于教育研究。戚巍等(2010)选用ESI数据库中的数据,构建了基于TOPSIS法的绩效评价模型,以我国“985工程”中33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术绩效进行评价。
高校的绩效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各级政府、家长和学生、企业雇主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纳税人对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人们对高等教育机构提高绩效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在各国的实践中,高校绩效评价随处可见,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高校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由于高校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特点,高校绩效评价设计仍不完善;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各有不同,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等等。因此,有必要在认真分析高校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才有利于改善校长们的政绩观,有利于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资源的实用效率。
[1] Testuo Kobayashi.“The University Ranking”of Asahi Shim bun Public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0,3(4):139-140.
[2] Phil Baty.The New Methodology of THE’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0,3(4):124-126.
[3] Gero Federkeil.The CHE University Rank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0,3(4):133-135.
[4] Kazimierz Bilanow,Waldemar Siwinski.The Perspektywy Ranking:the Art of Evolu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0,3(4):136-138.
[5] Sholpan Kalanova.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Kazakhsta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0,3(4):143-145.
[6] James P.Sampson,Jr.,Marcy P.Driscoll,et al.Successful Faculty Performance in Teaching,Research and Original Creative Work,and Servic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67(6):129-167.
[7] 姜彤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AHP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1,(4):71-76.
[8] Linda Butler.Us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bibliometrics: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Quality Framework[J].Ethics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 Esep,2008,(8):1-10.
[9] 雷忠.我国高校人才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49-57.
[10] 郑利.平衡计分卡在高等学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29-233.
[11] Preeti Tyagi,Shiv Prasad Yadav,S.P.Singh.Relative performance of academic departments using DEA with sensitivity analysis[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9,(32):168-177.
[12] Dian-fu Chang,Cheng-ta Wu,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plan to develop?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in Taiwan[J].Asia Paci?c Education Review,2009,(10):47-57.
[13] Zuraida Alwadood,Norlenda Mohd Noor,Mohd Fadzil Kamarudin.Performance Measure of Academic Departments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Business,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2011:395-399.
[14] 聂飞飞.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属高校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29-33.
[15] Yezhi Xiao,Sha Fu.Performance Appraisal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Based on Grou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Communication Software and Networks,2011,196-200.
[16] 薛茂云,戴德颐.江苏省高校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浅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8):179-180.
[17] 黄迪民,孙佳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08,(5):194-197.
[18] 章磊,张艳飞,李贵.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当代财经,2008,(8):12-15.
[19]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关系的研究——以《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为例[J].科学研究,2008,26(5):927-931.
[20] Johnes,J.Ef?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the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from 1996/97 to 2004/05:Manchester School[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8(34):654-698.
[21] Worthington,A.C.,&Lee,B.L.Ef?ciency,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1998–2003[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8,27(3):285—298.
[22] Ying Chu NG,Sung-ko LI.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post-reform period[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183-192.
[23] Daqun Zhang,Rajiv D.Banker,et al.Performance impact of research polic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Research Policy,2011,40:87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