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践行的路径思考

2014-04-04 15:20王亚娟
关键词:学雷锋弘扬常态

王亚娟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不仅如此,“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内容也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可以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中国,弘扬雷锋精神是人心所向。值得注意的是,雷锋精神必须在保持核心与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如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从认识、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加以研究。

一、加强认识,夯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想根基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利益、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在认识层面上下功夫,使正确的思想认知得以强化,使错误的或不道德的思想认知得以矫正,从而增强人们弘扬雷锋精神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让道德与正义的声音响彻21世纪的中国。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使有的人产生了一些疑惑。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虽然市场经济领域里,各市场主体以追逐利益为直接目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倘若人人都以利益为中心,缺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那么社会关系将变成冰冷的、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个社会也将难以维系,难以可持续发展。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人人都是为我的,每一主体都是单个的原子式的个体,整个社会没有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发展所必须的客观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不仅要有经济的逻辑,而且要有伦理的向度,即不仅要做一个“经济人”,而且要做一个“道德人”,在获得自己正当利益的同时,能够及时地反哺社会。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经济发展的时刻,越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高尚的精神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

之所以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重要的一点在于,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浓缩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博施济众、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道德传统以及知行统一的道德践履均在雷锋精神中得以体现。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在传承人类的文明,传承历史的瑰宝。从历史的发展演绎与逻辑推论来看,雷锋精神过时的言论是不成立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需要将雷锋精神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雷锋精神都具有永恒的魅力,闪烁璀璨的光辉。当然,每一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对雷锋精神进行新的研究,作出新的阐释,与时俱进。不仅如此,弘扬雷锋精神的途径、方法也应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使雷锋精神切实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一种行动,令人们在学雷锋活动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境界。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契合了人性的特点,代表了人民心中共同的美好愿景,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歪曲、异化雷锋精神的现象,但这只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的“插曲”,掩盖不住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真正的主流与主旋律在于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的道德风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舆论氛围。2012年,“为了解公众对弘扬和继承雷锋精神的相关态度和看法,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于3月2日到4日以随机电话调查的方式对全国七个城市的普通民众进行了‘弘扬雷锋精神公众态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者认为学雷锋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八成受访者认为雷锋精神最值得传承的内涵是助人为乐,近九成受访者认为雷锋形象经过修饰的说法没有影响或没有很大影响对雷锋精神的感受。”[1]可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绝不是为了解决当前道德困境的一时之需,而是有着最广泛群众力量的支持。人是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渴望着爱与被爱,渴望得到人情的温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多的人们对雷锋精神怀有崇敬感,呼唤着越来越多的雷锋式人物的出现。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务实。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有些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一些企事业单位将学雷锋活动当作差事来应付,盲目跟风,口头上高度重视,执行起来力度不足。还有的单位或个人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使开展学雷锋活动沦为一种做秀,偏离了其所应该蕴含的道德本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在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真信、真行雷锋精神,让人力、物力、财力的运用落到实处,切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唯有务实,方能彻底领悟雷锋精神的真谛,使开展学雷锋活动真正地入脑、入行;方能使精神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以稳固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为支撑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双重功能,“制度限定了什么是可以做和必须做的,制度影响了人们的偏好和选择,在适宜的制度体系中,社会主体的行为才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形成合乎道德的行为。”[2]274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使学雷锋活动拥有稳固而持久的制度保障与制度支撑。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良好的思想品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密不可分。每一位家长应该富有责任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与责任意识,这里的感恩包括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羊羔尚且跪乳,乌鸦尚且反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更应当如此。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感恩的心态,才会心存善念,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境界。雷锋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祖国和人民,感恩的心态是第一位的。源于感恩,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源于感恩,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是他高尚人格的一个缩影。除了感恩心态的培养,家长还应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集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倘若教育不得当,很容易助长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随着国际分工合作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许多项目要取得圆满成功,仅靠个人原子式的单枪匹马的奋斗是难以完成的,更多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在日记中,雷锋写道:“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因此,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容忽视。

建构起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需要与学校德育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发挥青少年学雷锋的骨干作用,就必须改革、创新当前的德育考核与德育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考核与评价方式主要是一人一张卷子的考试方法,侧重对知识的考量。在考试和分数的激励下,众多青少年学生认真攻读,努力识记各种道德理论,做到了知识的上下传承与有效的积累。经过考试,可以选拔一些优秀人才,可以衡量理论掌握的强弱程度。对于考试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然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仅做理论上的强者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统一。也就是说,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衡量学生在实践中对道德的践履程度。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成为培养青年、教育青年的主阵地。为此,德育的评价标准应由传统转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全面、更加富有实效性。对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除了知识的考核外,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的高低也应该位列其中。为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外许多学校将是否做过志愿者,是否从事慈善活动、参与公共事业作为考核、录用学生的一条标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有益之处来为我所用。

就整个社会而言,也必须建构起相应的制度体系,保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只有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才能够调动起广大群众从事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够避免学雷锋活动成为一种政治口号或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社会应当建立起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相配套的倡导型、激励性制度和惩罚制度。前者的功能在于弘扬社会正气,鼓励人们的善举,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同雷锋精神,真心地融入到学雷锋活动中;后者的功能在于纠偏,纠正一些与学雷锋活动相背离的行为,使其意识到自己的恶举或应当作为而没有作为的不道德举止。唯有切实做到了这两点,才能营造出健康向上、抑恶扬善的社会舆论氛围。不仅如此,还需要建立起日臻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例如,在文化领域,针对一些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而对于歪曲、恶搞雷锋的网站或影视作品应当关闭、责令禁止;对于网络上的恶意信息,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起“把关人”的作用,通过相应的监督、检测软件将其及时有效地过滤掉。

三、将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化德性为德行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3]870雷锋精神是人间的一种大爱。践行雷锋精神,除了心理、情感的作用外,必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感同身受。古语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雷锋精神属于思想品质层面,加强认识是弘扬雷锋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切实有力的行动。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而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根本落脚点是知与行的统一,主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进一步增强认识,上升为一种修养。

时代在发展,雷锋精神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拘泥于旧的、一成不变的活动方式,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吸引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就必须敢于创新,契合群众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弘扬雷锋精神。《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一种反映形式,是雷锋精神在21世纪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雷锋精神的主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之所以说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是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主旨,即均强调奉献,强调助人为乐,均体现了公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态,雷锋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誓言是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志愿服务活动传承着雷锋的奉献精神,赋予雷锋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后,成千上万的“小白菜”、“小蓝莓”活跃于人们中间,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自己的真心和热心,竭诚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一幅幅“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动人画面,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抒写得淋漓尽致。“志愿服务是一个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对志愿者而言,它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文明风气、保障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4]31因此,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同时,必须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

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性是联结其与雷锋精神的纽带。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化德性为德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既有专项性志愿服务、专业性志愿服务,也有公益性志愿服务、社区性志愿服务等等。然而,任何一项志愿服务的展开,都离不开它的实践性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主体用心感悟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享受着奉献所带来的欢乐与愉悦。实践性将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同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状态一样,推动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亦是如此,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要避免盲目效仿,也要避免因头脑发热而导致的行动间断性。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以及高效执行力的缺乏,以往的学雷锋活动常常被冠之以活动化或节日化的代名词,以至于“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如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打破这个局面,深入实践,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具体化、细节化、大众化、日常化上下功夫。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很广,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社会化运作方式的作用下,广大的志愿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愿奉献自己的体能、技能、知识和财富等,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因而,将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正气、驱除邪恶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细节化、日常化,就必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广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善于从细微处发掘出美的东西,做一个有德性、有德行的有心之人。不仅如此,人们还必须学会静心,善于自我反思。反思使人警醒,使人敏锐,激励人在不足中努力进取。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每一社会主体必须边做边思,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鞭策,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争做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弘扬者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段聪聪.中国民众支持弘扬雷锋精神[N].环球时报.2012-03-05.

[2] 罗 元,罗明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道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沈 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学雷锋弘扬常态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