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茜
(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校园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身心状态和教、学效果。竹是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植物,将观赏竹用于校园景观,有助于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审美,陶冶情操,也充分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竹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竹子秆型挺拔秀丽、枝叶潇洒多姿、四季常青、翠竹成林、独具风韵。早在周朝,就有皇家园林运用竹子造景的记载。到秦代,秦始皇修建“虚明台”,引山西云岗之竹入咸阳宫庭之中。汉代的上林苑、永安宫等皇家园林亦有种竹的记载[1]。采用多种栽植形式与不同的造景元素搭配,可营造竹的声、影、意、形四趣,构建优美的竹景观。
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将竹子清秀淡雅、心虚竿直、刚劲挺拔的形态特征进行总结,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特征[2],其内涵己成为中华民族品格、伦理道德和精神美学的象征。旧时文人的园林观可简括为“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凭借他们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的高度鉴赏能力,同时融入对人生的哲理性感悟、对宦海浮沉的感怀来进行园林规划。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3]。
园林意境创造将以竹文化为基调的诗词、绘画以及历史典故作为依据和蓝本。意境一般无法仅由有形的实体来构建,往往需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辅助。如“岁寒三友”、“竹林七贤”、“湘妃竹传说”、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等。
目前校园景观中主要存在观赏竹种类少、竹景观的配置形式单一、各景观元素协调性差,缺乏景观的整体性以及文化意境美等问题,导致竹景观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差强人意。
用于校园景观中的竹品种较少,且品种单一。常用的竹品种有毛竹、慈竹、凤尾竹、罗汉竹等品种,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新优品种较少应用。由于品种的单一,导致校园内多处竹景均相同,景观单调平淡,缺乏新意和特色。
竹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范围较狭窄,主要体现在配植形式与造景元素的搭配相对比较单一。首先对竹子造景不够重视,忽视植物生长要求、缺乏妥善规划,导致竹子生长状况不良,一定程度影响校园景观;其次,不善于利用本土竹种,过多利用不适合本地生长的观赏竹,导致维护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不注重造景搭配,观赏竹搭配元素单一,难以凸显观赏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导致竹景观效果差强人意。
校园竹景观往往不能有效地将校园文化与竹文化结合,导致竹景观在校园中孤立存在,难以体现竹文化内涵和意境美,难以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现在观秆、观叶、观形、观笋等方面。观秆竹种:主要体现在秆形变异及秆色变异,如方竹、佛肚竹、紫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观叶竹种:主要体现在竹叶的大小、颜色上,品种有菲白竹、南平矮竹、黄纹矮竹、观音竹等。观形竹种:观赏竹秆、枝、叶整体、整丛或全林的姿态,如凤尾竹、茶杆竹、吉杆竹、马甲竹、满山爆竹、慈竹等。观笋竹种:竹笋色泽鲜艳、美观,如红哺鸡竹、乌芽竹、早竹、实肚竹、花眉竹等。竹种的选择应在与学校中的环境相配合的同时,结合需要表达的意境,创造出符合校园景观的景观模式,体现出竹的自然美与意境美。
校园景观由多个景观要素构成,通常包括教学区、宿舍区、图书馆、休闲区、运动场等。每个小环境的景观搭配应该符合环境本身的要求以及竹种的生长习性。校园建筑的色调以白、灰、黄等为主。宜用竹子清雅翠绿的色调、秀丽多姿的自然形态和平滑纯朴的质感去中和建筑材料的生硬和建筑的单调。如:在学校图书馆的主体建筑的外围种植乌哺鸡竹、黄秆乌哺鸡竹、毛竹、紫竹等竹种,主体建筑隐掩于竹子中,不仅可柔化建筑的生硬线条,也蕴含者虚心求知、宁静致远的深层次含义。
竹类配景方式以独植、丛植、片植、盆栽等为主,可配植于窗前、路旁、角隅、岩际、坡上、池边等,构成传统的园林竹景。与学校景观相搭配,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怡静,同时又显现出校园景观浓厚的文化底蕴。
3.3.1 竹与建筑小品的搭配 竹与建筑相配,既可衬托出建筑物之美,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在校园建筑和墙拐角处或室内小品处,常用凤尾竹、紫竹、方竹等和假山石遮挡,配成层次丰富、造型生动的景色,起到隐蔽、阻挡的作用。运用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径绕池、青竹白石等一些传统竹与建筑相配置的手法借鉴到校园景观中,丰富校园景观的意义。
3.3.2 竹与山石、水体的结合 竹与岩石、假山相配,或在窗前、墙角、池畔栽培,或独立成景,或衬托全景。“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古典园林常将竹栽植于水池岸边或栽于假山之上,形成竹、水、山为一体的景观。或将竹以盆栽的形式置于水体、假山上, 形成独具风韵的盆景景观。
3.3.3 竹与其他植物的配合 竹与其它植物景观元素结合不仅能创造优美的季相景致,更能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美。比如竹子与桃树混栽,形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古典园林中将竹与松、梅组合创作出的“岁寒三友图”;与梅、兰、菊一起,可突出“四君子”的主题。
植物是创造景物-意境-情感-哲理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4]。竹子挺拔、坚韧、清秀、虚心有节的自然属性,容易使人联想到谦虚和气节,衍生出“三德”之傲骨、劲节、虚心。将有关竹子的诗歌绘画以及历史典故、诗画书印与园林造景要素如建筑、景石、小品等有机结合,运用以竹文化为内容的雕塑、碑刻、壁面、对联、匾额、景点名等方式画龙点睛,可激发人们产生联想,去领悟竹子的优秀品质,深化园林意境的内涵,如“湘妃竹传说”、“子酞爱竹”、“孟宗哭竹”等。校园内还可以建立竹文化景观园、搭造体现竹文化的特色小品等,使师生在欣赏自然景观、诗词绘画时体验到蕴含在其中的历史知识、艺术价值等,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产生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感。
[1]李宝昌,韩炳越,张 涵.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形成与发展[J].广东园林,2000,(1):38-39.
[2]赵 丽.中国古文学中的竹意象[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65-67.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8-35.
[4]陈月华,王晓红.植物景观规划[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