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戎 彭建南/宜宾市翠屏区委党
强农惠农政策好农机补贴不可少
□宋 戎 彭建南/宜宾市翠屏区委党
2004年,翠屏区列入全省第三批农机化先行区(县)。在这一项目建设中,区政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工作,确立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乡镇领导重视、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乡镇为重点,以此来带动全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考虑到农民在购机中的具体困难和有限的项目资金,区政府从农机工作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对购机户进行了累加补助,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也从财政拿出资金对本乡镇的购机户进行了补助。
翠屏区根据全区农业生产实际,为规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民享受更多实惠,在购置补贴资金落实中,进一步突出了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对象,将江南特色农业乡镇、新农村建设、平安农机创建、水稻生产、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技术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各类农民(农机)合作组织等列为补贴重点,遵循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原则,积极地发挥国家财政购机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截至2013年底,完成各类农业机械补贴56445台,其中:耕整地机械9743台,田间管理机械947台,茶叶修剪机22台,排灌机械4421台,农用水泵6311台,节水灌溉类机械50套,收获机械16台,收获后处理机械8377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7699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9497台,畜牧养殖机械4715台,渔业机械446台,其它机械4201台;实现项目总投资3340余万元,其中:中央购置补贴资金968.17万元,省级和地方补贴资金147.7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224.11万元,补贴占比33.4%。
2.1 政策宣传不够
自2005年以来,每年农机部门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借助电视媒体、广播、宣传标语、公告、传单等方式在全区各个乡镇进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收到了一些宣传效果。通过走访群众,发现绝大多数群众都知道买农机国家给补贴这一大政策,但是在哪些农机可以享受补贴、补贴手续怎样办理等一些关键细节问题上,不少群众还是不甚了解,这说明农机部门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入。
2.2 工作经费不足
工作经费是保障购机补贴政策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翠屏区农机部门反映强烈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补贴资金逐年增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机具补贴种类不断增加,工作量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农机部门常年性的一项工作,但上级并没有预算相应的工作经费,造成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势必影响购机补贴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3 机具闲置浪费
部分农民跟风思想作祟,看到别人申请,自己也忍不住申请,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攀比、盲从造成有些地方农机具数量猛增,出现“有机无活干,无活往外转”的现象,使得机多活少,农机具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浪费。
2.4 投入总量不足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资农机的热情,但由于总量有限,补贴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农民的购机欲望。
2.5 燃油价格不断上涨
一些农机大户普遍反映,农机作业成本连年攀升,特别是占成本40%的柴油价格上涨较快,对农机作业成本影响很大。
2.6 资金筹措较难
政府实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一定情况上缓解了农民购机的资金压力,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仅占农民购机资金的30%,绝大多数的资金须由农民自己筹集,加之农机购置补贴报名时间短,农民筹集资金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农民筹措资金较难。
2.7 农机性价和售后问题
一是茶叶机具的价格偏高,与农民的购买力还存在差距。邱场茶叶播种面积1266.67hm2,茶叶加工机械需求量大,但茶机价格高。质量好的一台2000多元,1000元左右的也有,但质量较差。总之,播种、收获的农机都一定程度存在要么价格高,要么产品质量还不是很稳定(小型)。
二是一些地方农机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农机生产厂家在售后服务、机械维修等方面的工作未得到应有加强,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时节,机具零部件供应不到位,机具损坏得不到及时修理,贻误农时,影响了农机具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是对农民的售后培训没跟上。农机户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农机使用效益,而事实是多数时候产品售后培训没有跟上。农机使用基本由经销商一次培训,农民不熟悉新机操作规程,不知机具的维护保养,更不用说掌握好新的知识和技术,致使机具操作故障频繁。
3.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针对大部分农民知道购机补贴政策,但政策的具体实施却不太清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更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财两部门的相关要求,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原原本本地全部向社会公布、公开,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要搞好咨询服务,让广大农民和企业真正掌握购机补贴政策、程序和要求,自觉接受农民、企业及社会监督。
3.2 增加实施保障资金
在今后项目实施方案中,单列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组织管理和示范推广,确保农机购置补贴的顺利实施。
3.3 合理确定保有数量
当地农机部门应充分考虑当地实情,根据耕地面积和地域特点,严格控制补贴数量,特别是确定一个具体地方的农机保有数量,确保不造成大的资源闲置。
3.4 健全扶持体制机制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建议进一步提高政府补贴的额度和贷款比例,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强化财政投入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投资农机化,逐步建立以农民和社会化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机化投入机制。
3.5 简化程序,提前时间
简化补贴程序,提前启动时间。在不影响农民春耕备播同时,要尽可能地提前开展购机补贴,保证领取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的农民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拿到机具,在农机作业前给农民充裕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机械,以发挥机具的效益;同时,要在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早安排、早落实,利于农民及早得到购机补贴信息,便于筹集配套资金。
3.6 加强监督,强化服务
一是提高农机安全质量监督。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开展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为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提供可靠依据;要加强对农机作业的安全监管,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的登记、检审验和核发牌证等工作;要继续在广大农村积极推进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把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二是加强售后服务。要建立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补贴政策可对新机具维修网点按数量、质量、服务等指标进行考核补贴。
三是延长服务期限。适当延长“三包”服务期限,给农民充足的时间对农机具熟悉、熟练。
3.7 加强培训,建好队伍
人才是农机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农机人才是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树立“人才兴机”战略意识,重视和加强农机队伍的培训、教育、管理,多层面、多渠道培养操作、制造、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依托农机校、农机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劳务办等相关部门合作,依托阳光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务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努力营造平安农机、效益农机。扎实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机手参加农机职能技能鉴定。
3.8 大力发展农机服务
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农机服务,是农村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农机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鼓励发展经营性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按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扶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服务内容的农机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专业大户,通过专合组织把闲散的农机用户集中起来,合理调配,增加其出勤率。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农机作业、流通、维修、运输等服务市场,创新模式和机制,创建优质品牌,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培育和发展农机经纪人,创建农机信息平台,加强农机服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