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刘峰
(河南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漫长的假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参与了由学校等各个组织发起的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他们获得了锻炼,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经验,也接触了更多的人与事。而就发起社会实践的目的而言,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所希望的,是看到大学生以及其他的一些团体,能够通过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学习、去体会,从而受到教育,获得一些收获、一些提高。然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让活动受到社会关注。
1.1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中国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成长,能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市场,从而满足市场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富强、建设多做贡献。每逢假期,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们便会响应组织的号召,走出校园,去农村,去学校,进公司,进商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以社会为课堂,实践与认知为工具,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无论是思维上还是行动上,学生都能获得超出课堂很多的提升。大学生能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了解问题的本质,也只有了解了矛盾的本体,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以及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产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处事能力,加深他们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认知,这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政策。
1.3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涉及到了就业方面。大学生在经过了一些社会实践后,会对企业以及工作有个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可以经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一定程度上自主择业、创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降低就业压力,提高岗位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善中国多人口少工作的国情。而且,经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会更加理性与智慧地朝着目标前进。与此同时,大学生建立起自信与人格魅力,这会引导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从而有效提高中国国民精神素养。
1.4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从一开始一知半解,到后来熟悉、深入了解。这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它培养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只有经历不断的尝试、失败,才能更好、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事物、解决问题。不害怕失败,努力钻研,刻苦学习,通过不断尝试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是一个人质变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1.5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世界观形成的来源,是认知的发展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不仅仅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还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现才华、挖掘自身潜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而社会实践便是这个舞台中,影响大学生很多的一部分。如果把大学比作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步入了这个小社会,他们学习,他们提高。社会实践就是拓展,将这个小社会拓展到真正的社会。去企业,他们才能真正了解竞争、利益;去调研,他们才能了解各界人士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曾有人说过:你没有做过,就没有资格去评论。是的,只有实践了那些事物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去评论事物的好坏。实践,就是一种从无到有,从假设到现实的过程。
1.6 从各类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就能感受到国家对实践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就是提高国家未来脊梁的强度。大学生终归走向社会,走向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下,输向祖国的“血液”一定会更加青春、活力,撑起祖国未来的蓝天。
总之,社会实践影响一代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通过让大学生们投身于祖国各地,从事各类工作,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认知与分析能力,让大学生们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1 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的方向和特点等结合得不够密切
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都没有更好更充分地体现大学生专业的特点,或者没有特别面向大学生专业方向,导致一些实践偏离本专业,对大学生的作用不大。由于各种因素,大学生总做支教、表演或是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在总结成果时,感觉对专业认知和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课外收获的专业知识较少。
2.2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不够
社会实践是各大高校明文规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服务创新、咨询知识、辅导文化和勤工助学等。部分高校规定未取得社会实践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可毕业而是结业,从这种政策可以看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然而,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中,有的写自己在假期留校自习的经历,有的写准备考试或者复习补考的努力,还有的笼统地写自己放假期间打工。只有很少数的同学,真正地写出了符合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报告。
2.3 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按照曾经的实践形式进行组织,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安排的任务主要是实地考察、参观,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生活,导致学生对实践认识不全,未能全面了解掌握社会实践的意义。
2.4 社会实践形式化、走过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较为灵活,可操作性强,导致部分大学生到工厂、农村等地参加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实践任务去完成社会实践。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去父母或亲戚开办的工厂、单位等,盖章或开假证明,敷衍了事,应付老师和学校。
3.1 明确实践目的
应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以及其他各方面技能为目的。首先,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内容时,尽量向专业方面靠拢。比如说,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工厂实习等实践活动,而学习法学的同学们,可选择普法、法律意识调查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提升自身对专业知识以及以后毕业工作的认识。
3.2 建立多元化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高校可以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地联系地方单位,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与形式。结合企业,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开展长期社会实践合作。企业可通过向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提高自身的信誉,并可通过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获利。而学生们也能够借助企业提供的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就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3.3 以专业类实践促进就业
推行“就业”实践,即工厂实习,学生既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回报,又能收获工作经验。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结构,为将来毕业就业或创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鼓励学生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接收用人单位考察,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过程,也是高校的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与责任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通过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成为积极向上的观念,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永葆活力。
[1]刘会胜,赫琳,王连之.文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08).
[2]杜红芳.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3]曾江洪,丁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实践能力——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J].职业圈,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