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时量化肺代偿能力的数学模型

2014-04-04 03:25:50王桂杰张海鹏
中国卫生统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代谢性顺应性酸碱

王桂杰 李 新 张海鹏

人体内的酸碱平衡紊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的发生率很高,许多疾病都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而一旦并发酸碱平衡紊乱,必将加速原发疾病的恶化,不仅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能导致死亡。在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下,肺的代偿能力往往是酸碱平衡紊乱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对某个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正确评估其肺的代偿调节能力,对个性化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但迄今尚没有定量描述肺代偿能力的指标,为此,本文首先引入了“顺应性”这一物理量,将其作为衡量肺代偿能力大小的指标,应用数学方法将其进行量化,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深入研究肺的代偿调节机制提供新的方法,也为个性化诊断和纠正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提供了可能。

1.设定反映肺代偿调节能力的指标——顺应性

肺代偿调节的顺应性定义为

2.体内酸性环境或碱性环境下肺缓冲调节的顺应性变化范围

(1)体内酸性环境下肺缓冲调节的顺应性变化范围

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下,常用的代偿公式为:

(1)

(2)

图1 代谢性酸、碱中毒时肺的代偿调节顺应性变化曲线图

(2)体内碱性环境下肺缓冲调节的顺应性变化范围

常用的肺代偿公式为:

(3)

(4)

这里ΔPaCO2=PaCO2-40。

3.建立代谢性酸、碱中毒时,肺代偿调节顺应性的数学模型

(1)代谢性酸中毒时肺代偿能力的量化

图2 代谢性酸中毒时顺应性的散点图及拟合曲线

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F=370.93,R2=0.983,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非常显著。回归方程的变化率为:

=|0.37305222-0.02490114X|

(2)代谢性碱中毒时肺代偿能力的量化

为了对代谢性碱中毒时肺代偿能力进行量化,同理可得图1中代谢性碱中毒时X(从31.5mmol/L到50mmol/L)与Y之间的散点图及其拟合二次回归曲线,见图3。

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F=1705.476,R2=0.99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非常显著。回归方程的变化率为:

=|0.14161937-0.002927852X|

图3 代谢性碱中毒时顺应性的散点图及拟合曲线

讨 论

本文将“顺应性”这一概念引入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研究中,并观察了在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时,肺参与代偿调节的顺应性变化范围和变化幅度,建立了拟合的二次曲线方程并求出其变化率,为进一步研究酸碱平衡调节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手段。

参 考 文 献

1.James D.The role of acid-base balance in the chemoreflex control of breathing.J Appl Physiol,2005,99(6):2255-2265.

2.Horacio J.Adrogue and Nicolaos E.Madias:PCO2and [K+]p in Metabolic Acidosis:Certainty for the First and Uncertainty for the Other.J Am Soc Nephrol,2004,15:1667-1668.

3.John A Kellum.Determinants of blood pH in health and disease.Critical Care,2000,4:6-14.

4.Bernhard M Schmitt:The quantitation of buffering action II.Applications of the formal & general approach.Theor Biol Med Model,2005,2:9.

5.金惠铭.病理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代谢性顺应性酸碱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11-25 23:46:31
自制酸碱指示剂
科学大众(2022年9期)2022-06-05 07:27:30
抗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专栏简介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2:58
酸碱环境对TiO2吸附替硝唑的影响
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电镀与环保(2017年6期)2018-01-30 08:33:30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mTOR信号通路在衰老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