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2014-04-04 21:09李东
延河·绿色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陕西调研农村

李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家繁荣稳定的重大问题,更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如何让决策层实时而准确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了解亿万农民的呼声,进而针对重点、难点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基层调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年38岁的王建康,是这支调研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他带领团队长期坚持在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把青春时光和热情献给了农村发展事业,重视政府需求,关注现实问题,以丰富的理论成果、专业的分析工具和庞大的数据库,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搭建起一座“信息桥梁”,成为政府工作的“好帮手”,也成为为民代言的“贴心人”。

情系农村 努力追求

王建康出生于农民家庭,直到上大学,才真正走出农村。艰辛的农村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他的血脉中注入了“农民情怀”。他曾默默地暗下决心要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学期间刻苦学习,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高考也如愿以偿考取了东北某重点大学的经济学专业。

也许是性格使然,在大学期间,他热衷于组织和参加社团活动,广交良师益友;兼任校园记者,发表了大量作品和新闻报道。时间一长,这些曾经让人沾沾自喜的事情就无法满足他前进的脚步,他想要的是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长春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在滴水成冰的季节,一场大雪整个冬天都是冰雪覆盖。这样的日子里,王建康选择两种生活:一种是不停地赶赴各类专家讲座,另一种是扎进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之中。对于讲座他不是只带着两只耳朵,而是仔细聆听,并将讲座中的所得所思和不解的疑惑记下来,再通过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为自己解惑,每当困扰豁然开朗时,他都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他被专家的个人风采所感染,因为思想的魅力、语言的魅力,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这也是促使他后来热衷于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原因。

大学毕业后,一次校园招聘活动让他顺利进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此一干就是十多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内容与个人兴趣以及擅长理论思维的特点密不可分,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社科院工作环境宽松,管理政策开明,不但提供多种渠道和有利条件,更是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发表独到见解,这无疑给王建康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激发了他内心的热情。

工作稳定了,王建康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是追随着实践的步伐,追随着时代的脉动。在他看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所面临的问题和思索的问题都是新。不同于一般的学者满足于做做文章,他始终坚持“以求实精神,做致用文章”的标准要求自己,怀抱梦想,不做温室中的花草,不做象牙塔里的思想者,身影与实践同在,思想与实践同行。他和他的团队积极参与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全心融入陕西富民强省的大潮。

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农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意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王建康逐渐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找到了工作之道和生存之道。2003年,因为成绩突出,当时并未取得中级职称的他,就被陕西省社科院破格聘为副研究员。正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农村深厚的情感,他从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担负更为繁重的任务。

不畏艰辛 基层调研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异化正在逐渐缩小,但相对于城市现代化文明,农村生活环境仍然显得落后,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的生活条件依然不容乐观。农村的工作环境并不优越,调研工作的内容也显得单调、枯燥,但王建康长期坚持在调研一线,无论是在酷热的夏季,还是严寒的冬天;无论是在黄沙漫漫的陕北高原,还是崎岖偏远的秦岭山区,越是偏远艰苦的地方,越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蔬菜大棚里有他的身影,深山小路上有他的足迹。在他看来只有深入农村,深入贫困地区,才能真正发现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了解老百姓需求,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运用科学长效的手段服务农村发展。

也许在外人看来,调研工作可以到各地“乡村旅游”。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调研工作都是带着任务进行的。就拿王建康来说,调研工作需要智慧,如何将眼前的现实和理论结合一起;调研工作需要体力,有时一天辗转几处步行数十公里;调研工作需要耐心,可能忙碌数天一无所获……

有一次在陕北调研,途中经过一段狭窄到仅能容一辆车通过的路段,这是一段在山腰开凿出来的小路,路面不平整不说,路的一面是大山,一面是悬崖下的滚滚黄河。司机不敢冒然行驶,让王建康一行步行通过,自己将车缓慢开过,通过该段路后,有多年驾龄的司机师傅竟然手脚哆嗦。在陕南的调研就更艰辛了,陕南位于秦岭南麓,多高山峡谷,地形复杂,要前往的地方也多是深山,只能跋山涉水。这在王建康看来,都是平常不过的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体验,他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如果仅仅是在陕西调研也就罢了,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地形、气候等都比较熟悉,可是调研工作也不时在省外开展。谈到2006年4月在四川甘孜州藏族牧区考察的经历,王建康记忆犹新,要前往的地方十分偏远,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乘坐汽车,汽车无法前往就换乘摩托车,摩托车无法前往的时候,只能徒步。严重的高原反应,一次次向他们发起挑战,此地也是包虫病高发区,但他并没有因为环境恶劣和传染病频发而退缩,前往目的地调研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通过一次次短时休整,一次次再出发,仿佛所有的艰辛不曾存在。

调研过程中,王建康与当地干部吃住在藏民的帐篷中,没有电视、网络作为消遣,就连手机都没有信号。吃的是方便面,没有筷子,就用藏民现场刀削的树枝;睡觉没有床,就躺在薄薄的地垫上与大地“亲密接触”,寒气从身下不断涌向体内。虽然和藏民语言不通,生活方式的差异,发生过一些比较“滑稽”的事情,但王建康被藏民的淳朴和热情深深震撼,他想到的不是环境的艰辛,而是以后工作有了更新的思路,此次考察填补了自己调研的空白。

发挥优势 敬业奉献

王建康始终坚持求实精神,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从实践中选择课题,从调研中获取真知,积极为陕西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和记者谈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他的语调明显高了几个分贝,语速也快了几分。农村的发展也因为地域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新型农民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后,如何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农民增收?如何解决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留守老人、儿童增多带来的隐患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后,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如何从粗放的城镇化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他们用自己的调研报告,力图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为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随着观点被广泛认可,影响力也日趋增加,不时有媒体记者慕名前来采访,王建康也总是忙碌中抽出时间认真对待,通过媒体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更多人分享。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让更多对农村发展形式认识不清,对农村发展方式有偏见的人,了解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强农、富农的政策,清晰地看到发展思路,引导社会舆论更加公正和全面。

他执笔完成的多篇决策建议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大量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政府文件、规划。他主持完成了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应急管理、县域工业、人才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个人曾应邀为省政协常委会作《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机遇、挑战和对策》的专题讲座。

此外,他担任了陕西省社科院青年社科工作者协会会长,凝聚力量,充分发挥青年社科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推动跨越转型加快发展。除了搞好科研工作,作为共产党员和青联委员,他积极参与“基层青年走水利”、省直机关“三问三解” 等活动。还义务承担省直机关团工委征集的论文润色、审定工作,曾带领团队为陇县温水镇坪平头村编制了扶贫规划,为富平县淡村镇编制了农民增收规划,得到组织和群众高度评价。

成果丰硕 影响广泛

功夫不费有心人,王建康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他先后出版了《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陕西建设小康社会之路》《中国西北发展研究报告》《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旬阳模式的县域实践与探索》等9部著作,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4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课题,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委托课题,对退耕还林、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健康城镇化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探索。依托“黄河晋陕大峡谷区域综合开发”、“陕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调查”等大型课题,先后在全省40多个区县及黄河晋陕大峡谷周边区域走村入户开展实地调研,参与完成的报告被陕西、山西两省政府联名以文件形式上报国务院。

他执笔完成的多篇决策建议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他先后主持完成的《陕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陕西县域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十余项大型规划,成为相关政府部门指导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他发起创办省内首个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刊物《陕西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华工商时报》《半月谈》等国内主流媒体近百次引用或作专题研究。他在国内较早研究设计了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主要结论在《华商报》等媒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部门认可,因为贡献突出,先后被聘为新华社“特约观察员”、西北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新闻发布工作专家组成员”、“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工作者首批专家”等。同时,他还担任省土地学会、经济学会、改革发展研究会、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多个省市学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个人先进事迹被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并当选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为陕西的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以往成绩,王建康没有半点优越感,他深知农村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自己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看到,他的科研成果已经融入农村发展工作新的实践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身上携带的青春正能量,将因此在更多人身上闪烁。

责任编辑:马慧聪

猜你喜欢
陕西调研农村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