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2010年至今,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共为1100名老年人拨付了175.1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补贴金。这本是为没有劳动能力、生活
在位于石河子市24小区的金色港湾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站,几个老人正在乐呵呵地上网、烤电或健身。
提起居家养老,今年80岁的赵从光老人乐呵呵地说:“我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这是我的第二个家。”
然而,当记者问正在日间照料站烤电的老人,如果烤电等项目实行有偿收费,是否还有兴趣时,大多数老人都持否定态度。
当“居家养老”这个一度对石河子的老年人来说有些陌生的新生事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中时,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居家养老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既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农八师石河子市目前拥有22所养老机构,床位2245张。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师市1995年就成为人口老龄化地区,比全国提前4年,比自治区提前6年进入老龄社会。同时,师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其它地区。1995年,师市只有5.4万名老年人,现在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9.6%。其中,70~79岁的老年人达到4.3万人,80岁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2万人。不容乐观的是,这些老人中,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到1.7万人。另外,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8%。也就是说,老年人多数都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其中还有38.7%的老人属独居。
现实是如此严峻而残酷。这些老年人中,有8万多是收入偏低的企业退休职工,有3669名老人靠低保维持生活, 2177名80岁以上老人没有一分钱收入。
那些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对这些捉襟见肘的老年人关紧了大门。与此同时,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让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希望能在家中养老,即,不离开家或者社区,就能够享受到日常生活需要的就餐、购物、保洁、护理、娱乐等服务。
居家养老,呼之欲出。
2008年,石河子的居家养老工作全面启动。居家养老这一带有时代色彩的产物,应运而生。
为实实在在地把这件利民实事办好,从2009年到现在,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年年都将居家养老作为当年必办的十件利民实事之一,全力推进。
到2012年底,石河子市已先后在向阳街道办事处、老街街道办事处等5个街道办事处建成了60个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站)及11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这些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公益性为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大多配有齐备的健身娱乐设施及图书室、床,并不定期地组织老人们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了不少老人。
家住23小区的张萍老人说,老伴去世后,家里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在居家养老中心,不仅有人说话聊天,还能上网、看书,累了还能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十分惬意。
作为一项强力推进的民心工程,政府是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金的主要供给者。2009年,石河子市出台的《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政府为居住且户籍在石河子市的60周岁及其以上的“三无”、“五保”、孤寡、低保对象、独居、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实施购买服务,即给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拨付服务费50元,生活半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200元。
为了把老人们从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以此提高老人们的幸福指数,由政府支付的服务费用,全部是以居家养老服务券而非现金的形式,发放到老人手中。老人可以凭服务券让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让指定的服务网点提供家政、护理、干洗等服务,而非直接购物。
2010年至今,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共为1100名老年人拨付了175.1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补贴金。
这本是为没有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的一道免费服务大餐,其落脚点在于两个字:服务。然而,因服务券不是老人们想像中的购物券,政府的好心并没有得到老人们的完全认同。
服务而非购物现实与理想发生碰撞
“有一次,我和一个家政服务人员去看望一个80岁的老人。当我们推门进去时,看到老人正跪在地上吃力地擦地板。这是一个生活半自理,多年前就站不起来的老人,每月可享受市政府发放的价值100元的服务券,但是,老人却很少使用服务券。我心疼地劝老人说,‘阿姨,您完全可以用服务券来请人做家务。没想到,老人情绪激动地说,‘让别人侍候不舒服,发服务券不如发购物券,我不需要服务!”
提起服务券,石河子市24小区金色港湾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站工作人员王俊燕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会求着老人学着去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但总有一些老人宁可让服务券作废也舍不得用。”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领到服务券的老人,都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把服务券变成购物券。居住在市25小区的低保户、74岁的任桂芝老人,即是其中之一。
任桂芝老人告诉记者说,老伴于2005年过世后,自己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政府每月发放的352元的低保金。
“我每个月都可以享受到政府发放的50元的服务费用,但是,如果能把这钱变成购物券,即使只能用于买药,也比发放服务券好。”老人向往地说。
提起服务券,25小区居家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李智玲同样感到有些无奈:“政府部门是想让老人享受生活,但对于节约惯了的老人们来说,希望得到的当是购物券而非服务券。如何让‘服务变得与‘购物同等重要,还有一段路要走。”
不仅仅是服务券与购物券的问题,在居家养老中心或日间照料站,凡是涉及收费服务的项目,都很难得到老人们的响应。
2011年底,市政府投资对24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改建后,一直想为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每顿饭只收成本,如午餐只收5元钱,但大多数老人们的回答都是,免费可以,如果掏钱就算了。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们提供的烤电等理疗服务,因要消耗一定的电量,社区曾尝试着每次象征性地收取二三元钱,但老人们一听说要付费,就再也不感兴趣了。
石河子东城街道工作人员吕唤灵告诉记者说,该街道曾尝试着依托居家养老网络,开办老年饭桌,每顿饭由财政补贴两元钱的服务费,饭菜只收本钱,但只有五六位老人响应,只得作罢。
在24社区日间照料站采访时,记者问及一位月收入达3700多元的老人,是否愿意接受理疗等有偿服务时,老人坦率地说:“如果收费,就要考虑考虑了。”
东城街道办事处、向阳街道办事处曾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的答复都是,“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让老人享受到更多的免费服务。”
在采访中,记者问家住市42小区的王秀清老人是如何看待居家养老这一问题的。老人坦率地表示,居家养老既然是一项公益事业,最好能够让老人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包括吃、娱乐、健身、理疗服务在内的全程服务。
王秀清老人的话,折射出一种普遍心态: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能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这个由市政府倾力打造的福利色彩浓厚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为何离老人的期望值有一定距离?
构建服务体系 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老人们所希望的“能得到更多的免费服务”,其实,也是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对居家养老工作的投入力度,在逐年增加。2010年只有30多万元,但2011年至2012年间,仅用于硬件设施的投入就达到了165.5万元。如果加上为老人购买服务的支出,投入就达到了3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的石河子来说,这并非一个小数目。
国内发达地区居家养老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免费,毕竟,居家养老既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家庭、个人的担当。而老人们的态度,让工作人员感到很纠结。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理疗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从哪里弄钱维修?水电费社区又如何能负担得起?即使真的推出免费午餐,老人们又是否会感到满意?
在现有条件下,石河子市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能尽可能地给老人们提供无需支付过多物质成本的免费给老人测血压、称体重、上网等服务。
农八师石河子市老龄办宣传科科长刘买良认为,购物和送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实意义也不同。那些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更渴望得到的是他人的关心和照料。政府无偿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让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如果把服务券变成购物券,不仅达不到目的,同时,不利于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科学体系、网络。
从石河子市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矛盾日趋突出。只有构筑起科学的居家养老体系,社会和家庭、个人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为此,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2011年,石河子市公开招聘了54个居家养老管理员公益性岗位,力求尽早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居家养老工作队伍。一些理发店、饭馆、洗衣店、超市、家政公司与社区签订服务合作协议,专为老人提供低偿服务。
24小区双目失明3年多的王长友老人,病退后每月养老金不足千元,还不够支付保姆的工资。居家养老服务推出后,他每月只需支付100元服务费,就可以享受到社区给他提供的每天由专人按时接送他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与大家一同聊天、看书等乐趣。而每天负责接送老人的低保户,每月也由此增加了100元收入。
石河子红山街道办事处则在对特殊群体老年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基础上,依托日益成熟的养老服务网络,给那些身体健康、有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优惠低偿的市场化服务,基本走完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尽管如此,因为大多数老人还不习惯于掏钱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其它领域。
对那些习惯于省吃俭用的老人们来说,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尽可能地让操劳了一辈子的自己从力所不能及的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从劳作、节俭型向享受型转变,是市政府实行居家养老的终极目标。
另外,对像上面提到的像任桂芝那样的独居、仅凭低保维持生活的老人,是否能采取更为灵活的服务方式,也是居家养老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诚如24社区负责老龄工作的鲁光所言,我市的居家养老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不断完善运行机制,让每个老人都能得到实质性的帮扶,才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老人追捧。
国内发达地区居家养老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免费,毕竟,居家养老既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家庭、个人的担当。而老人们的态度,让工作人员感到很纠结。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理疗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从哪里弄钱维修?水电费社区又如何能负担得起?即使真的推出免费午餐,老人们又是否会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