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报告

2014-04-03 02:02廖腾琼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调查创新能力

廖腾琼

【摘 要】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生创新能力相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析影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提出提高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 创新能力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09-03

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受到重视,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对企业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样会有重大影响。《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相关状况,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相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少部分其他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大学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测试。

调查前制作了《高职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调查问卷》,从创新认识、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性人格、创新实践、创新教育六个方面了解高职生创新能力。共发放调查问卷406份,回收406份,回收率100%。同时组织了部分师生进行座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分析,笔者了解到大部分高职生对创新有一定认识和兴趣、有一定创新能力,参与了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但是认识不足,兴趣不大,实践少、缺乏教育等。

(一)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但不知如何创新

在对创新的认识方面,只有10%学生认为创新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事,79%的学生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事;78%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高职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4%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83%的学生认为创新时时有、处处有,4%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6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创新思维和能力,2%的学生却不认为自己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58%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生活中想创新,只是不知如何创新,11%的学生却不认为自己想在学习生活中创新。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创新有一定认识,知道应该要有创新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做。

(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不确定的较多

在创新意识方面,7%的学生对书本知识和教师观念从不怀疑,完全接受,33%的学生却不是这样;日常学习中,有9%的学生不喜欢提问或与同学讨论,47%的学生则喜欢;3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32%的学生认为自己常常凭直觉来判断问题的正确与错误,33%的学生则不这么认为;26%的学生喜欢那些一门心思埋头苦干的人,45%学生则不喜欢;49%的学生不喜欢提那些显得无知的问题,16%的学生则喜欢。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不确定的较多。

(三)有创新兴趣,但不高

创新兴趣方面,3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44%的学生则不这么认为;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10%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50%的学生喜欢参加创新实践活动,9%的学生则不是这样;38%的学生平时喜欢学习或琢磨问题,11%的学生则不然;60%的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4%的学生则不是这样;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冒险意识,10%则不这么认为。上述结果说明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兴趣,特别是有好奇心,喜欢参加创新活动,但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较多。

(四)创新性人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性人格方面,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别人说话时,总能专心倾听,21%的学生则不这么认为;45%的学生认为做事总是有的放矢,不盲目行事,3%的学生则不然;33%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作业时,喜欢独立思考分析,8%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做到;47%的学生认为自己观察事物很精细,5%的学生却认为自己不是这样;6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来不迷信权威,5%的学生则迷信权威;4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事物的各种原因喜欢寻根问底,10%的学生则不然;40%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思考事物的新答案和新结果,11%的学生则不是这样认为;53%的学生认为总是有些新设想在脑子里涌现,11%的学生则认为没有;67%的学生认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新发现时会感到十分兴奋,7%的学生则没有这样认为;38%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质疑,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10%的学生则不然。上述结果说明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人格,但是创新思维能力总体不算高。

(五)创新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强,有待提升

在创新实践方面,43%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活动,16%的学生参加过单位见习,18%的学生参与过课程设计,21%的学生参与过调查研究,9%的学生参加过学术报告,5%的学生参加过科研项目,16%的学生参加过学科竞赛,4%的学生参加过毕业设计,27%的学生参加过实习。在大学期间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ERP技能大赛等各类单学科竞赛获奖方面,3%的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4%的学生获市厅级奖励,9%的学生获院级奖励,10%的学生参加了却没获得奖励,没有参加过的学生有31%。30%的学生表明自己经常参加专业兴趣小组活动或社团活动,17%的学生偶尔参加,未参加过的学生有7%。认为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强,能自行设计、完成实验的学生有10%;能自行设计完成实验的学生有14%;能力一般,在协助下能设计完成实验的学生有25%。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较解好的学生有28%,较差的有3%,没有主动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解的学生有2%。24%的学生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29%的学生认为学分奖励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18%的学生认为德育分奖励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25%的学生认为各级奖助学金评定时加分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17%的学生认为升学等各类深造发展机会评定时加分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19%的学生认为各级评优时加分可以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10%的学生认为修得学分可以顶替全校任意公选课能激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75%的学生表明自己参加过有关创新能力训练课或讲座。大学期间获得各类能力证书方面,获得多项能力证书的学生有7%;获得一项能力证书的学生有15%;尝试过,但没有获得能力证书的学生有15%;没有尝试过的学生有20%。不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方面,认为缺少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学生占12%,认为占课余时间的学生有32%,认为资料查找困难的学生有21%,认为经费困难的学生有17%,认为缺乏教师指导的学生有19%,认为缺乏实践(试验)条件的学生有28%,认为一些项目由于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而引起逆反的学生有20%。以上说明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过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获奖的不多,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

(六)创新教育不足,须强化教育培养和训练

在创新教育方面,3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课时常留时间让学生讨论,认为有时在讲课时常留时间让学生讨论的占56%,认为没有在讲课时常留时间让学生讨论的占7%;5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持民主、尊重的态度,2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持民主、尊重的态度,12%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持民主、尊重的态度;57%的教师在日常学习考试中鼓励学生创新,31%的教师有时鼓励,12%的教师没有鼓励;5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常介绍专业发展新动态,34%的学生认为只是有时介绍,16%的学生则认为没有;5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32%的学生认为只是有时,14%的学生认为没有;在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认为学校教学方面需要做到的方面,34%的学生认为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发散思维;38%的学生认为应引用社会上的实例模型,使学习和社会相联系;28%的学生认为应多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方面,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为灵活,十分有利占15%;55%的学生认为有所侧重,还过得去;30%的学生认为过于死板,基本没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式方面,认为课堂精讲占11%,案例分析占17%,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占9%,小组讨论占18%,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占13%,学科竞赛占9%,现场展演占22%,开卷考试占2%。75%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开展教学,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只占4%。61%的学生认为能通过培训之类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7%的学生认为不能。这说明,虽然学生喜欢开卷考试,但是认可的只有2%,学生希望有创新,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教育。

三、影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个体因素。有研究表明,作为个体变量的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调查反映可见,高职生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创新实践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缺乏毅力、恒心和信心,等等,对此,应加强高职生创新能力影响归因的培养,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因素对创新的重要性。

(二)学校因素

当前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模式陈旧、课程结构和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创新氛围不够、实践机会少、资金投入不够、学校间及学校与企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少、对学生创新重视不够,缺乏创新体制、对学生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教育要集中在具体的职业或各种以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要求的可转移技能上。

(三)教师因素

一名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教师的奉献精神、责任心、能力和旺盛精力对教学有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良性的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较多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教师资格水平低、创造性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不足、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本身无创新意识,很少把创新思维与教学相结合,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实际上,创新基本原理之一是“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创新没有学历高低之分,只要坚持学习,不论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人人皆可创新。

(四)社会因素

环境直接影响创造性智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功利主义风气和利己主义冲动滋生,使得违背社会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创新”有所出现,有的企业和个人把获利作为唯一创新目标,因而,抄袭模仿成风,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不利于企业、社会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四、提高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当然,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能力非常重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各级学校的配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某一具体事业做准备。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整个工作生涯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二)突出职教特色,开发学生创新力

高职教育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原则,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时时有,处处有,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的运用。在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时,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共同研究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合理配置。

(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应结合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可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搭建实践平台,强化技能训练,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项目对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发明赛、科技比赛活动,开放实验室、机房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促进创新的良好机制

传统高职教育评价多以分数作为标准,造成以分数论英雄和成败。理论知识考试评价标准应体现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素,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激情,结合平时作业、课内学习与课外实习实践,以能力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要培养具有高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讲授为重点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管理活动应民主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高职生调查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