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上海

2014-04-03 11:41走,去上海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霓虹灯大都市摩登

犹记得姜文《让子弹飞》的大结局:一帮草寇“革命”成功之后的愿望,就是简单的三个字---“去上海”。

其实想去上海的,不只是中国人。在西方人心里,上海一直是一座摩登到让人膜拜的大都市。

有西方历史学家总结说,“上海”两字的根本意义,即是“现代性”。BBC在最近拍摄的一部广播纪录片《上海:回望一座世界城市》中用“超级摩登”(ultramodern)这个词来概括上海---这个评价,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解说词里还特别讲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上海”就等同于爵士乐、电影、耀眼的霓虹灯和炫目的大型百货公司。

时隔近百年,新一波“上海热”似有在全球回潮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粉丝说,走,去上海,甚至雾霾也挡不住他们向往上海的心。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201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她》,讲述了一个未来大都市里人与自己创造的机器相爱的故事。在好莱坞电影人心里,最适合表现未来大都市气质的,不是洛杉矶,也不是纽约,而是魔都上海。影片最后呈现的画面,是洛杉矶和上海的混剪版,而上海在都市感上完胜前者,甚至连沙尘看起来都苍凉而性感。

为什么是上海?首先是因为,与成熟的纽约伦敦巴黎比起来,不完美的上海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未来”,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一位曾长驻中国数年的美国知名媒体记者告诉我,从中国回到美国上班的第一天,即遇上联邦政府关闭事件,电话无人应答,一下子感觉非常不适应。之后再到上海来出差,才意识到,原来这些年已经适应了这座城市的无穷尽活力和无条件乐观向前的“劲头”---这是全世界大多数城市所没有或已经丢失的,也是如今上海的最吸引人之处。

《纽约时报》曾如此描述这种活力:“大多数城市经年累月才能建成的东西,上海一夜间就能完成。想想这个:10年前,这座城市还只有4条地铁线,现在已经有了12条。在霓虹灯闪烁的金融中心浦东,金茂大厦曾是最高的大楼,之后就被环球金融中心和几近完工的上海中心大厦超越,明年,上海中心大厦将成为世界第二高楼。”

大家都爱上海,还因为这里有“新旧结合”的独特气质,一方面日新月异,一方面“旧世界”风韵犹存。在前法租界,除了酒吧,还有很多鸡尾酒吧、威士忌吧、雪茄吧…… 酒吧前的广告会说:“来派对吧,像1929年一样”。

更不用说,上海还有中国人有口皆碑的市政管理系统、出租车、便利店……

美国和欧洲已经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帮助大学毕业生联系上海的实习机会,很多人宁愿自掏腰包买机票、租房子,不拿报酬来上海实习两个月,因为这样简历会显得更“漂亮”,也增加未来在这座城市工作的可能性。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留住上海的生动,让它一直迷人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霓虹灯大都市摩登
霓虹灯博物馆,一处斑斓的废墟
斑驳
Battle for Bohemia
摩登之家
大都市
霓虹梦
历史老照片(时代)
City of Dreams
摩登上班族
回到摩登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