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伟
导语:维也纳模式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既不是它的建筑理念和工程质量,甚至和郊区规划也没多大关系,而是其对社会结构、人民、社会趋势、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注重。
20世纪的维也纳一度陷入住房匮乏的窘境,各种民生困厄应运而生,针对这一社会难题,奥地利政府所标榜的社会主义开出了药方,他们推出了稍后闻名于世的“维也纳社会所有制住房模式”。
维也纳民居工程尊奉现代柯布西耶建筑学派的理念,在“敞亮、透气、温暖”的地区建造住房,从而把一直以来蜷缩在工业化角落里的那些“促狭、阴冷、昏暗”的贫民窟扫入历史。当时所建的大多数新型居民区都坐落于老城区之外。维也纳模式基本延续至今,影响深远:今日约60%的维也纳市居民都住在政府补贴的房屋里,至于房地产市场则由市政府操控。感谢过硬的建筑设计,数十年来楼房越造越多,“社会所有制住房”的声誉却历久弥新。
美国的失败
美国都市的情况与维也纳迥异。在诸如圣路易斯、芝加哥、巴尔的摩等城市里,同样坐落于“敞亮、透气、温暖”区域的大型公屋街区比维也纳迟来了三十多年,彼时正逢二战结束后退伍军人的归国潮,为满足大量回流的人口,这一新事物应运而生。当年的巴尔的摩为了建造公屋社区,曾成片成片地拆除居民区——所谓的“贫民窟”、“刁民窝”,随之而来的还有高速公路,野心勃勃的筑路计划把更多的附近民居夷为平地。
这些厚楼板、高楼身的现代独栋楼房在推出伊始一度饮誉建筑界,但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问题多多。紧挨着巴尔的摩市中心东西两端的公屋综合社区在交付使用后不久,环境便渐渐恶化,人们觉得它们的存在阻碍了周边商业区的发展。于是,一些房龄不满50年的楼房在一片争议声中被爆破拆除,不仅巴尔的摩城,全美各地都可见到这幅画面。
有鉴于此,商业区的店家物业、房产律师、低收入的房客、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这些在寻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交集的人群凝聚在一块儿,强烈支持拆除战后建造的公屋,这批人成为推倒公屋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甚至谋得了巴尔的摩市住房署开具的允许决议,拆除该市的“贫民集中营”。一时间各种主张聚合在一起,酝酿出新的居住概念。于是联邦政府引入金额庞大的扶持基金,旧楼房被夷平,一座座包容各收入阶层的社区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为什么公屋在奥地利和美国两国会有如此天差地别的遭际呢?
在美国,种族之间的矛盾、歧视、隔离,黑人为争取公民权利掀起的斗争,以及彻底的郊区化,诸相此起彼伏,而类似因素在绝大部分的欧洲地区几乎难觅踪迹。美国曾发生过非常严重的“白人逃离市区”现象,其后不久,各族群、各文化背景的中产阶级也纷纷逃离市区,但维也纳和大多数奥地利城市并不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穷人扎堆市区的状况并不显著,反倒是郊区住着大批穷人。大规模的住房计划打造出了欧洲的穷人聚居模式,比如柏林的马克森彻-威尔特小区。可见,美、欧的保障性住房分别集中在市区和郊区。
在法国的“班鲁危机”中,全世界坐在电视机前的看客们目睹了法国周边几个小镇上示威游行者燃放的焰火,警民之间的激烈冲突,也由此见识了欧洲的郊区。对照1968年发生在美国各地的骚乱,各幅画面都颇为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城市的骚乱(巴尔的摩就是其中一例)大多发生在市中心的居民区。
维也纳的完整措施让一切变为可能
有人把住房政策在奥、美两国的差异归因于欧洲实行“社会主义”,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但若细观两者,很快就会察觉如此解释未免失之简单。浅薄的思维定势是惑于名实的结果,实则欧美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美国的居民区由地方政府、即市政府住房机构主导建造;欧洲绝大部分“社会所有制住房”则被政府移交给具有非盈利性质的房企和施工单位,最近几十年,几乎所有欧洲的“社会所有制”住房都由这些企业设计、建造并维护。
不仅如此,当前欧洲大多数城市都抛售了政府所持有的公屋产权,像维也纳依然保有20万套市属产权公寓的做法在欧洲城市中已十分鲜见。私有化战略的浪潮席卷了欧洲的各个角落,包括住房。同样狂飙突进的,还有政府权力下放的潮流。现在,德国政府就把维护国内全部住房保障的职责下交给各个州去管,转而给予个人住房补贴。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国政府所采取政策始终是狠抓房屋产权,目前全美拥有房产的比例相较奥地利高出10个百分点。不过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或许居高的个人住房拥有率已经触到了天花板。
欧洲的住房政策不仅国与国之间各不相同,即州与州、省与省之间也存在区别。与美国政府推出“住房保障与郊区新城”(缩写为HUD)政策相似,欧洲的住房改革从课税减免到收入担保,一揽子方案极其复杂,非细致研究不能预测其发展趋势,本文自然无法深入展开。不过有一点显而易见:美国与欧洲两大模式正逐渐呈现出合流的趋势,即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缩减货币补贴的投放量,转而刺激私营企业的介入。
维也纳模式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世人讨论最多的一点,既不是它的建筑理念和工程质量,甚至和郊区规划也没多大关系,而是其对社会结构、人民、社会趋势、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注重。维也纳模式在住房和艺术、继承与创新、市中心和郊区新城、公共空间和环境气候、公民参与和社会融合等方面给予我们思考和启发。
一座可持续发展、运作自如的城市提供了住房以及全部配套服务,维也纳市政府的一整套政策措施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它依然是全世界的样板。维也纳市住房署推出了价格亲民、用料环保、设计精致的住房,目标居民不分收入阶层,也不分年龄段。事实上,维也纳每年用以修缮和建造“社会所有制住房”的财政预算高达几亿美元,相比之下,许多规模远比维市庞大的美国城市在该领域的投入却望尘莫及,不知相关部门负责人是否感到愧赧?资金投入尚远不是全部。维也纳市住房署设有一个下属单位——住房研究所,该所专门收集各种案例和数据,研究如何指导城市跟上时代的脚步,行走在国际变革的前沿。
住房作为保障人类尊严和生活质量最根本的先决条件,从来就是对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政策的一个考验。无论政治立场的左右,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单靠一个“自由”的市场永远不可能满足全社会的住房需求,合适的公共政策不可或缺。所以,不管客观上存在多大差异,维也纳模式依然不失为值得学习的榜样。endprint